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提出一种基于圆形度的番茄形状自动分级方法.采用机器视觉技术,首先利用CCD摄像机获取样本图像,然后以圆形度描述番茄外形的圆润程度,通过MATLAB的图像处理功能获得分级信息,并由LabVIEW平台实时监控、PLC实施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对番茄形状的自动分级.试验表明,此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级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升蔬菜自动嫁接机嫁接自动化程度,在嫁接过程中实现机器替代人眼进行操作,基于机器视觉分析茄科幼苗轮廓链特征参数、幼苗轮廓链链角变化、跨距、水平截线宽度、幼苗估计苗茎及幼苗中心线斜率参数,确定幼苗子叶、真叶和根部位置,根据幼苗轮廓特征结合曲线拟合确定切削点位置和切削角度,使用100幅蕃茄幼苗图像进行实验。实验表明,基于机器视觉的幼苗切削参数特征识别及定位准确率较高,幼苗轮廓链提取准确为97%,切削点位置与切削角度确定的准确率分别为93%和90%。因此基于机器视觉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切削点位置及切削角度,提高嫁接机嫁接过程中嫁接操作准确率及幼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苹果的大小和缺陷是苹果分级的重要指标,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苹果分选的研究状况,设计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对苹果分选的检测系统,提出了一种在运动状态下检测苹果大小和缺陷的R通道方法,并对检测系统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该算法可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结合人类视觉系统特性,提出一种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直方图可逆信息隐藏算法.该算法根据人类视觉掩蔽效应,将图像划分为纹理区、边缘区和平滑区,在不同噪声敏感区域分别嵌入不同强度信息量.算法在确保嵌入更多信息量的同时,也满足了信息隐藏视觉上的不可感知性,取得了较好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小波变换和视觉模型的彩色图像数字水印算法.该算法利用人眼视觉模型的特征在离散小波变换域中嵌入水印,在水印提取过程中提出一种基于分类的方法,使得图像在受到攻击时能够更好地还原水印信息.  相似文献   

6.
根据图像区域内像素等值的现象,提出一种基于“连连看”的图像隐写算法。将图像中相等的像素灰度值看作游戏中的相同图案,通过定义相等像素值的位置关系,确定标志像素的最低有效位并嵌入信息,从而可以很好地将游戏规则应用于图像信息隐藏之中。利用游戏规则,将图像作为秘密信息的包装容器,从而达到隐藏秘密信息的功能。实验结果较为理想,并且在与数独算法作比较时,发现该算法在隐写性能上的优势。最后通过对算法实验结论的可行性分析,总结了该隐写算法的优点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农业机器人温室环境下路径识别实时性较差等问题,以大棚环境下番茄种植为背景,在Lab色彩空间下进行处理,将番茄植株从土壤、地膜等复杂背景下识别出来,通过形态学运算对图像进行降噪处理,利用分水岭算法进行图像分割进而转化为二值图像,根据植物位置获得导航离散点,进而通过Hough变换得到导航路径。为此,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温室机器人,并进行实时图像处理实验。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温室环境下能够大幅降低自然光和温室薄膜对图像分割的影响,道路信息提取正确率达到95.7%,基于机器人对连续动态图像分析,该路径识别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6,(5):21-24
为了提高图像模板匹配算法的主动性、实时性,借鉴人类的生理学,提出一种融入视觉注意机制的模板匹配算法.该算法在基于视觉注意机制的基础上提取亮度、颜色、方向等视觉特征,并采用抑制机制和WTA机制得到注意焦点,生成显著特征图,经过图像坐标变换得到目标图像,根据归一化相关交叉法计算模板与目标图像的相似性,实现图像匹配.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使图像能更加主动、实时地匹配,能够更好地符合人类的视觉注意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Watson视觉模型计算的启发下设计出了视频数字水印算法。首先提取视频中若干关键帧图像并复制出副本,并将这些图像由RGB空间转换成YCrCb空间,对Y亮度空间灰度值分块进行DCT变换;其次,根据Watson视觉模型中的JND值,控制频率系数的修改阈值,选择中频系数嵌入水印;最后,将关键帧连同副本一起插入原视频中,设计出了基于Watson模型的视频数字水印算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视觉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已经越来越接近人眼的认知水平。提出了一种全景视频监控系统模型,使用同步镜头实时采集图像帧,将相应图像拼接出全景图像。研究了基于特征点检测的图像拼接算法—surf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对特征点描述符方式进行改进,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改进surf算法后,拼接效率明显改善,提高了实时播放应用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插秧机是现代农业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过程中使用的重要工具之一,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设备等因素影响,插秧机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缺秧及漂秧等情况。传统对缺秧和漂秧的识别主要依靠经验与人工作业,效率低下、准确度不高,因此提出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算法的缺秧与漂秧图像识别技术。首先计算缺秧与漂秧数据图像样本的质心位置,根据质心间距离是否在合理范围内识别缺秧,然后提取秧苗样本特征建立样本库,对采集的秧苗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再与样本库进行对比,以此判断插秧机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存在缺秧和漂秧情况。通过对仿真算例进行测试,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其准确率达到 90%以上。该方法对于农业自动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相关实践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尤其是农作物检测.生长参数的提取是农作物检测的基础,也是重点.本文以LabVIEW及Vision图像处理工具包为平台,研究了作物在不同阶段下生长参数的提取方法.以番茄幼苗为例,通过图像处理和量化分级的方法,研究了幼苗阶段生长参数的提取方法.以油菜为例,研究了成长阶段生长参数的提取方法.通过HSI空间模型参数量化的方式,对植株的缺素情况进行分级,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图像处理为核心的作物生长参数提取方式将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农作物监测系统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建构起来的电子图像与算法图像打破了世界“原本”与“摹本”的区别与对立,使得镜像、幻象与实存一体化,由此带来了远距临场与沉浸式观看、双向建构与圈层化认知等新的视觉化特征。这些新特征对传统的以“观者主体性”为核心的视觉伦理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具化为:数字图像对观者的理性认知能力的挑战、对观者的对象性意识的挑战及对观者的多元文化视角的挑战。数字图像技术时代的视觉伦理建构应该走向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可行性能力增强的“主体之善”和与现存多元文化同在同构、交融互动的“结构之善”。  相似文献   

14.
针对违章车辆智能检测系统的“虚警”和“漏警”以及违章车辆图像处理数据量大、算法复杂等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TMS320DM642和AT91RM9200技术的违章车辆智能检测系统硬件平台;违章车辆检测算法采用基于道路方向的三步搜索算法,运用三步搜索算法的原理和步骤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快速、有效地提取目标,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智能化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以文为诗”的新变与北宋经学、词与书画等领域的新变异体同质,都是北宋思想文化革新的产物。北宋士人的新文化理念,施于经学则是独具特色的“元祐新经义”;施于文则接续中唐韩、柳的古文运动;施于诗则打破自《诗经》以来“以诗为诗”的诗歌传统,代之“以文为诗”;施于词则是打破词的乐体本质与“花间宗风”,“以诗为词”,成曲子中缚不住的士大夫之词;施于书画则是打破晋唐以来“尚法”的书画之风,成“士人书画”一体。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教学息息相关。 时代更迭下的安身立命、时间逻辑下的教育考量以及个体内生下的倒逼效应三维图景的搭建使得信息技术时代高校进行教学变革成为必然。 信息技术时代,教学体系形成教学思维复杂立体、教学内容信息转向、教学媒体交互动态、教学方式以生为本和教学评价方式叠加的实然外在之“形”。 而反观应然内在之“神”,则要力求教学境域问题上的“无序” 与“秩序”、价值取向问题上的“成人”与“成事”和个体绵延问题上的“想象”与“形象”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鸠帮菜”,作为芜湖的传统佳肴,正在没落中寻求发展。许多芜湖本地“鸠帮菜”老字号已经在传统菜品的基础上推出新型的菜品。然而很多芜湖本地人都不知何为“鸠帮菜”,一是因为“鸠帮菜”名词的推广力度太低;二是由于“鸠帮菜”老字号没有体现其特色的品牌视觉形象。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鸠帮菜”老字号品牌视觉形象的现状,并运用平面设计手段对提升其品牌视觉形象做出建议,使芜湖本地地域文化内涵与“鸠帮菜”品牌相结合,推动“鸠帮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plastic body” as it is produced in the discourse of plastic surgery. The contemporary industry has constructed a popular image of plastic surgery as a readily available and personally empowering means to resolve body image issues,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any body can become a “better” body. The ideology underlying the industry emerges out of analysis of the rhetoric of surgeons and patients. The rhetorical efforts of amputee “wannabes,” who seek elective amputation and who use arguments similar to those of mainstream plastic surgery applicants, reveal the paradoxes and contradictions in decision‐making about who has access to these procedures. The essay concludes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plastic body is based less on medical technology and skill than on rhetorical power and suggests that this body of discours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medical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hat have enlarged the possibilities for body alteration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9.
A recent review of research revealed that much of the advice given for writing multiple-choice test items is based on experience and wisdom rather than empirical research. The present study involved the testing of two common item-writing rules: (1) the phrasing of the stem in the form of a question versus a partial sentence and (2) the use of the inclusive “none of the above” option instead of a specific content option. Limited empirical research suggests that using the partial sentence format and the inclusive “none of these” option may lead to undesirable item and test characteristics, whereas textbook authors essentially are divided on the opinions about the validity of each rul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offer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use of either type of stem and limited evidence to caution against the option “none of the abo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