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记》中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我大胆将此改为:“学然后知长,思然后知法,教然后知惑,研然后知乐,记然后知美。知长然后能补短,知法然后能乐教,知惑然后能自强,知乐然后能乐思,知美然后能共享。故日,学思教研记相长也。”这不是妄语,是我在教育科研过程中经过实践悟出来的一条道理。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萃     
传之以心,受之以意,切问近思,而资所学,以施于世。——王安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相似文献   

3.
教研相长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大家都熟知的道理,今天套用为教研相长。也就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学与研究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相似文献   

4.
《礼记·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于教师而言,每份教案后的教后反思就是教师研究自己该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如何在学中教。  相似文献   

5.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因此我们可以领悟到一点:教学若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开肩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则只能是"一潭死水",少有成效.  相似文献   

6.
<正>《礼记·学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探讨教学论问题的专著,比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了1 800多年。它系统阐述了教育的意义、目的和任务,教学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其原文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7.
课外语文     
学 ,然后知不足 ,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礼记》注 :反 :内省。相长(掌) :相互促进发然后禁 ,则捍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礼记》捍格 :抵触。不胜 :不能承当其教 ,一作“教不能胜其为非之心”课外语文  相似文献   

8.
姜华琴 《考试周刊》2014,(26):75-75
<正>《礼记·学记》中记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教师来说,教的过程就是教师向教材、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向教师、向教材学习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学内容,而且要积极探索如何构建有效的学习策略,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做到师生共  相似文献   

9.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语见《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是战国时期思孟学派对当时贵族私人讲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包括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内容。这里「旨」指「味美」,「至道」指「最好的道理」,即所谓「明人  相似文献   

10.
对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认识早在先秦时期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中就有记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虽然对"教学相长"的理解存有分歧,但其中所蕴含的对"反思"的关注却是毋庸置疑的。秦汉以来,几乎每一个时代的教育家也都非常重视教学反思的重要作用。王夫之认为,学生所做的事情是"引教者之意而思之以反求于致此之由者",把学习过程视为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13.
14.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指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实质是指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农民增收的问题。“三农”问题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共同努力,“三农”问题是决定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能否实现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徐蓉蓉 《天津教育》2021,(8):138-139
“微课”是教育方法体系中的新组成部分,其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教学用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主要以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无“微”不“质”的新型教学主题下开展有效的微课教学。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省得、免得、以免"三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都有相近之处,但又略有差异,各自都有一些用法体现出自身历时演变的特性,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较难把握的词。我们通过对汉语母语语料库、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实际语料的考察,对比分析现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该三词的处理方式,探讨其得失,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对类似相近或易混淆词语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乡镇企业和城市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因此,要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工程;培育和发展农村的服务业;深化农产品的就地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劳动含量,围绕”三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20.
在历代人中,魏晋士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是最微弱、最残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选择“归隐”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纵其一生,魏晋士人始终都在“山林”与“魏阙”之间徘徊去就,忍受着与日俱增的心理焦虑与人格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