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流派,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创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流而为战国时关尹学派、文子学派、列子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庄子学派等。道家全部发展史上,黄老学派最具社会政治影响,庄子学派则无疑是道家思想的中坚。道家学派中最为重要的著作有《老子》、《庄子》、《列子》、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前四篇古佚书、《管子》四篇(《白心》、《内业》、《《心术》(上、下》)、《淮南子》等。道家思想精深充实,特别是老、庄,他们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弊端,对人间的愚昧进行辛辣的嘲笑,他们主要贡献是在哲…  相似文献   

2.
《庄子》一书是庄子学派文章的汇集。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原有52篇。今传《庄子》有33篇,为晋代郭象的选本,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学者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但全书的思想观点基本一致.所以也可以说《庄子》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今本《庄子》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但对外篇、杂篇的归属则争论不一。文章从版本问题,历史记载,结合郭店楚简予以分析,浅探外杂篇归属。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著作汇编,现存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同《论语》并非孔子一人所著一样,《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约前369——前286)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因此它的思想内容是不会纯一的,但其主体思想是庄周的思想,其理论主要是庄周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庄子     
《中文自修》2007,(1):F0002-F0002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蒙国人,曾经做过地方的漆园吏。和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庄子授徒讲学,将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思想发扬光大,著有《庄子》尽录其思想。《庄子》原有五十二篇,流传于今的三十三篇。  相似文献   

6.
张翔  胡宏昇 《学语文》2012,(6):38-39
庄子名周,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中。他继承发扬了老子的道家学说,是道家思想的的集大成者。本文重点以内篇的文章来分析庄子文艺思想的主题和核心。  相似文献   

7.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朱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先秦道家的著名人物。、他虽然“主无辩”,但自己却辩论不体,是一个著名的大辩者。《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今本《庄子》共三十三篇,计《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全由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则搀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宋国蒙城人。主要著作《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 庄子的哲学休系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心是“道”。“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它集中反映了道家学派对宇宙本体和物质变化的总体认识。“道”有多层含义,可以指宇宙的本质,可以指万物变化发展所依  相似文献   

9.
谈庄子学派,只能依据《庄子》一书.它是庄周及其后学的集体创作.司马迁在庄周木传中说:“其著书十余万言.”我们基本同意传统的看法.内篇应为庄周观点的代表作.因此,庄周的思想是全书的主体思想,内篇及与之观点一致的外杂篇、章,都应属庄子学派的正统思想.至于整个庄子学派的思想,我以为当以《天下》篇的观点为界限.《天下》篇的作者,以往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是庄周给《庄子》所写的后序.但近人从《天下》篇中找出许多与内篇不合的地方,或者根据篇中提及公孙龙之事,断定非庄周所作,更有提出是荀况或刘安作的.我们把《天下》篇与《庄子》全书比较,清楚地看到,它确实与内篇有出入,但并没有违背内篇的基本思想,作者是站在庄子学派的立场,以庄子学派的观点对全书所进行的总结,并力图调和、统一内篇与外、杂篇的一些矛盾,概括了庄子学派的继承与特点,阐明庄子学术在整个学术思想发展中的崇高地位.这应该作为庄子学派与非庄子学派划分的标准.只要不违背《天下》篇的,都应该看作是庄子学派的.过多地把《庄子》书中的外杂篇摒除在庄子学派之外是不恰当的.既然《庄子》是一个学派的总集,那么写作的时间就有失后.写作的水平就有高低,作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是庄子散文的代表作,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晋代郭象的《庄子注》把它列为“内篇”的首篇。北京大学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和华东师大编写的《大学语文》这两部影响较大的高校教材,都收有此篇,可见它在先秦散文中的地位.清人林云铭说:“《逍遥游》之旨,则散于诸篇之中。”(《庄子因》)林说指的是《逍遥游》的思想倾向,其实,作为《庄子》的代表作,庄子散文那种汪洋恣肆、神奇浪漫的艺术风格,在《逍遥游》中也得到集中的体现。因此,如果说《逍遥游》的风格也“散见于诸篇之中”,亦不为过。本文试从《逍遥游》入手,来分析庄子散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庄子·天下》的作者究竟是谁,据我所知,现有两种说法。清代王夫之在《庄子解》中说:“若其首引先圣六经之教,以为大备之统宗,……或疑此篇非庄子自作,然其浩博贯综,而微言深至,固非庄子莫能为也。”他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用儒家思想来套道家思想,又不顾《天下》的具体思想内容,其观点显然是不能成立的。但其中“或疑此篇非庄子自作”一句值得注意,它表明在清代或清代以前已经有人怀疑庄子作《天下》了。它对我们们今天的研究有一点启示作用。所以任继愈、阎韬说:“《天下》篇虽然是《庄子》书中最末一篇,但它既不是庄周或庄子学派的著作,也不是道家的  相似文献   

12.
黄济 《中国教师》2007,(2):33-34
庄子(约前369 ̄前286),名周,战国时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管理蒙漆园的小官,所以史称漆园吏。他是道家老子的主要继承与发展者,因而统称为“老庄”。《庄子》一书,成为道家的主要经典,因为庄子在唐天宝元年被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又被称为《南华经》,或《南华真经》。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和辩证方法,进而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发展为绝对的无为,将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庄子》一书,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我们选取内篇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外篇中的《马蹄》《秋水》,杂篇中的《天下》篇,对这…  相似文献   

13.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大家。庄子留下的文章有十多万字,分为“内篇”、“外篇”、“杂篇”。这三“篇”不完全是庄子的直接著作,多数是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对《庄子》杂篇进行分析,将杂篇十篇分成四类。其中只有《庚桑楚》篇表现老子的政治思想;《寓言》篇阐述庄子的文章特色;《徐无鬼》、《则阳》、《外物》、《列御寇》四篇系杂凑成篇,内容庞杂,其中只有批判仁义、反对战争等内容与道家思想一致,大多与道家无涉;《让王》、《盗跖》、《说剑》、《渔父》更与道家毫不相干,其中夹有一些内容貌似道家概念,实质上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正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68)战国时哲学家,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所著《庄子》为道家经典著作之一。鲁迅评价其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养生理论在《老子》基础上大加发挥,形成道家学派的养生理论体系。一、清静无为,忘我无欲。庄子极力提倡  相似文献   

16.
要理解《逍遥游》这篇课文,须要把握两点:一是庄子的观点是惊世骇俗的,二是庄子处于百家争呜之际,以雄辩之才驳难对方,树立自己的观点与主张,是道家学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表现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就显得对自己很自以为是,对别人很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所著《庄子》是一部哲学著作,深入研究其编撰思想对于我们学习中国编辑史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研究《庄子》不能不了解庄子其人和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庄子,名  相似文献   

18.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大家。庄子留下的文章有十多万字,分为“内篇”、“外篇”、“杂篇”。这三“篇”不完全是庄子的直接著作,多数是庄子的后学或庄子学派的人所写。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内篇”七篇是庄子自撰,原因是内七篇思路清晰,自成体系,而且一以贯之,中间无多大矛盾。而“杂篇”和“外篇”,其思想就不完全相同,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是别人所写。研究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我们认为,主要依据或着眼点应是内七篇。这是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9.
《庄子》在阐明其思想时不是通过逻辑论证,而是将其思想蕴涵在寓言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逐步展示,其理论概念与范畴往往以某种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化人物来体现。由于儒道同源共生性,孔子形象就成了《庄子》中主要的人物形象。儒道学派的冲突,又使孔子形象在《庄子》中亦正亦反,异化为三种:道家的代言人形象、道家的对立者形象、道家高人或隐士的陪衬形象。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涵的应首推庄子。鲁迅称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独特哲学思想影响着后世。《庖丁解牛》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