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做父母的常想:连你都是我生的,你还对我有什么秘密。自然,我们借空就翻翻孩子的床头、抽屉、书包,了解一下学习;查查日记、信件,聆听电话,掌握一下最近的心里动态及其交往。岂不料,我们的“直白”令他们窒息、厌烦、紧张、对抗,他们更加藏着掖着:他们写两本日记,给抽屉加把锁,变个法与同学来往,依然坚守自己的秘密阵地。难道这些所谓的“隐私”真的是不可动的“奶酪”吗?  相似文献   

2.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当你们揭开被角,发现孩子收藏的一堆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杂物时;当你在冰箱里看见一大堆光着身子的糖果,而在抽屉的角落里发现那些精美的糖纸时,你可知道,你的孩子正在收集这些很不起眼的小玩艺儿。这时,你是对孩子大声地吼道“快把这些东西扔掉,家里都成垃圾箱了”,还是给孩子一个抽屉或纸箱,挑选那些安全、卫生的物品,和孩子一起整理好这些“宝贝”呢?我认为后者的做法比较适合,理由是:  相似文献   

3.
“妈妈,这些东西我都不要了。”听到女儿说话,我很快走到她的房间看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我发现,几分钟前才让小时工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地面,又被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弄得一片狼藉。“你怎么能够这样呢?刚刚收拾干净的房间你怎么又弄得这么脏!”我忍不住气话脱口而出。“我想收拾一下我的抽屉。我不想要这些东西了。”听了我的话,女儿含着眼泪轻声分辩道。看到女儿委屈的样子,我没有再说下去。我感到,我说的这些话让一个不足7岁的孩子不知道她到底该怎么做。于是我试着改变说话方式,希望让她明白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你现在抽屉收拾好了吗…  相似文献   

4.
阿东 《家长》2004,(12)
花季的少男少女,往往在家中自己的抽屉上安装一把锁,似乎有不宜公开的秘密。其实,这正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体现。“锁”宣告他们已经是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小大人”;“锁”勾画出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人不可随意越过他们内心世界的“警戒线”。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尊重他们正确、合理的人生选择。这种强烈的自尊意识,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前奏曲,对身心健康关系重大。然而有的父母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千方百计地窥视、探测孩子的隐私,一旦发现“蛛丝马迹”便粗暴干预,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行事。父母这样的“爱心…  相似文献   

5.
隐私,是每个人心中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应该说,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总爱在自己的抽屉上锁上把锁,似乎有什么秘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锁”,宣告了他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相似文献   

6.
闻泉新 《家庭教育》2002,(11):25-25
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有只五斗橱(橱的一边有五只抽屉),父亲把这些抽屉“分”给我们兄妹三人:每人一个抽屉。当我有了自己的抽屉后,不管什么东西都往这个抽屉里放,这抽屉简直成了我们兄妹的“百宝箱”。而感到最心满意足的是:从此有了自己的“世界”,有了可以存放自己秘密的“天地”,而且,我们对这方天地真正可谓是尽心尽职。当然,父亲也会经常建议我们开展竞赛活动,比比谁的抽屉整理得最整齐,但我们从来没发现父亲“私自检查”过我们的抽屉。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有了自己的书桌、自己的房间,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以及自…  相似文献   

7.
母性     
从心灵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的最深的秘密。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正是上修身课的时间。出于什么动机,已经忘记了,我发了下面的质问:“肚皮里面有什么东西,你们知道吗?”“知道,知道!”孩子们的口里都这样叫了。我一个个地叫他们回答。“里面有吃下去的东西!”“里面有胃袋!”“里面有肠!”他们这样回答我,大概他们的知识就只尽于此了。“除了这些以外,肚皮里还有什么东西,有知道的人吗?”最后我这样发问时,举起手来的是——一个头扎红缎带的名叫A的女孩子。在A的脸上,微微地现出别人不晓得、只有自己晓得的得意之色。“A君,你说说看…  相似文献   

8.
上锁     
今年,我12岁。书上说,我这个年龄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心理,叫什么“成人感”。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看了书之后,我决定培养这种“感”,免得大家都说我“长不大”。什么叫“成人感”呢?据同学们介绍,就是要有自己的秘密,说白了,就是要在房门、抽屉和日记本上挂一把锁,惟一的一把钥匙由自己掌管着。自己不在家时,把房门锁上,免得大人进门查看;每次记完日记,不要忘了上锁,免得大人偷看。于是,我的胸前多了三把钥匙。看着被锁好的房门、抽屉和日记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一切为了孩子”、“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里两个或几个成人照看着一个孩子,不少家长理解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最好的食品、衣服、生活环境等,往往忽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缺乏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恰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10.
锁之悟     
据说十六岁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心理,叫什么“成人感”,我却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看了书之后,我决定也来培养这种“感”,免得大人们老说我长不大。可是什么是“成人感”呢?据同学介绍,就是要有自己的秘密,说白了就是要在自己的房门、抽屉和日记本上挂锁,钥匙只自己才有,防止大人进房查看书包、偷看日记。我准备就这么办。很快,我的胸前多了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成人,我们都知道吃东西时应该细嚼慢咽,这样才有利于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可对孩子们而言,却顾不得这些,只要遇上喜欢吃的、好吃的,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恨不得一口“消灭”光。  相似文献   

12.
周闻 《中国教师》2004,(8):55-56
一、童年消失根据传播学者的研究,在电视发明之前,儿童的社会角色和认同的发展要受限于他们所在的场所,通常是师长们所认定的适宜场所。而现代电子媒体则使他们有机会“虚拟”式地介入成人生活,使儿童可以轻易地窥知成人世界的秘密,最终促成了成人与儿童的模糊化,或“童年的消逝”。过去,童年期被视为是一种“修行”期,是要通过对大人秘密的维护,给儿童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成长环境。人们相信对一个尚未发展成熟的心灵而言,太早让他们知道太多成人世界的暴力和“败德丧行”乃是极危险而不健康的。一直要到儿童的“羞耻心”已转化成为一系列的…  相似文献   

13.
上锁     
最近,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像我们这样10—13岁的孩子通常会产生一种不让别人拿自己东西的心态,这种心态就叫做“成人感”。我可没这种感觉,但我决定培养这种感觉,免得大人总觉得我长不大。不想让别人看自己的东西,锁上不就得了?于是,我就把我的房门、抽屉、日记本都上了锁,钥匙当  相似文献   

14.
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总爱在家中自已使用的抽屉上锁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实这是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体现。“锁”,宣告了他(她)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我有很多零花钱,我会用它买一些零碎的东西放在身边。这些东西是不能让父母知道的,因为在孩子心中,这些都是天大的秘密。时间久了,东西多得在身边放不下了,我就需要一个地方,一个秘密地,一个只有我知道的地方,来贮存那些琐碎的小东西。我一直在苦苦地寻觅,但却一无所得。为了这事我不止一次祈祷上天,我只需要一个地方,只是一个。也许是我足够真诚,但更有可能是机缘巧合,上天真的让我发现了这样的一个地方,哦,Thanks goodness。当时,我立即将这个伟大的发现和我的同样伟大的想法告诉了我的所有的玩伴们。他们像我一样既激动又兴奋,那…  相似文献   

16.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在欣喜之余,却发现烦恼也开始增加了:明明没带他去动物园,他跟别人说星期天到动物园看到了大熊猫;自己发脾气把东西摔到地上,却说是爸爸摔的……父母开始不知所措:“这么小就撒谎,以后可怎么办啊!”在成人看来,撒谎是人有意识采取的一种解决问题或推卸责任的方法,一般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是孩子的撒谎跟成人眼中的撒谎是有区别的,有时他们的撒谎并不是故意为之。孩子的撒谎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以为是真的”,另一种是“孩子知道是假的”,这两种情况有本质的区别。一、“孩子以为是真的”大多数专家认为,三…  相似文献   

17.
女儿的秘密     
万颖 《天津教育》2006,(7):56-56
几乎每个女孩都有她的小秘密。 女儿珍藏秘密始于十一岁。那年迁入新居,女儿有了她自己的写字台,写字台中那只带锁的抽屉,便成了她珍藏秘密的地方。她把一些好看的小人书、自己喜欢的小玩意儿连同自己童年的小秘密,全都锁进了属于她的抽屉。但那时,她那抽屉上的锁常常形同虚设,不是忘了上锁就是把钥匙随便一放。上了初中,女儿开始小心翼翼地守护她的抽屉。每次打开抽屉.她总是左顾右盼一番.生怕有人偷看抽屉里的秘密。而这时,原先那些小人书、小玩意儿和童年的小秘密。早已被她“发配”到了旁边不带锁的抽屉里。显然.女儿已经有了只愿意自己知道的零神圣、蕞珍贵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兵兵的家变成垃圾堆了!放暑假了,兵兵把各种各样的玩具从箱子、抽屉、架子上搬出来,一件一件地摆弄,然后丢在地板上,再去拿其他东西……在很短的时间里,兵兵就能制造出一大堆混乱,奶奶每天追在兵兵后面收拾、整理,那真是一件没完没了的事。孩子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制造出一大堆“混乱”,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家变成“垃圾堆”。这几乎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会碰到的问题。如果站在成人的视角,我们会觉得家里被孩子闹成了垃圾堆,而如果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他们制造混乱的整个过程,你就会明白:儿童正是在这个“…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2010,(3):10-11
诸暨一位家长来电说:“有一天,我偶然翻看了一下女儿的日记本,女儿很不满。她当天就把经常放在书桌上的日记本放到了自己的抽屉里,外面还加了一把锁。钥匙也被她藏了起来。我不是有意检查孩子的东西,但是孩子有事情,作为家长总要尽快知道,以便及时帮助她吧。我该如何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心,让孩子相信父母,对父母放心呢?”  相似文献   

20.
“我害怕伊丽莎白将永远不会有什么朋友了。”一个1岁孩子的妈妈吐露她的想法,“她喜欢在别的孩子周围,但是,每当她靠近他们的时候,她就把他们推开,把他们正在玩的东西推翻,抢走,拒绝让他们碰她的任何东西。她完全是自我中心。”我让伊丽莎白的母亲放心,告诉她孩子的行为是正常的。这一年龄的孩子对别的小孩感兴趣并喜欢观看他们,模仿他们。但由于这一年龄的孩子还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不知道怎么把东西给别人或与别人分享,他们也不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