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易》本名《易》,乃儒家“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之首,故又称《易经》。原本是供巫史算卦所用的专门著作,以卦爻辞推断人事的吉凶祸福,记载了上古巫史们世世代代卜筮所积累的经验。相传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都是卜筮之书,与《周易》相类似,但其书早亡。汉代时尚存《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后来都散失了。今传者为后人依托,并非原本,不可凭信。至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易》,实为周代卜筮之书,故称《周易》。秦皇焚书,不焚卜筮之书,故《周易》得免于秦火之劫,作为可靠的先秦典籍而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2.
《周易》作为六经之首在先秦时代居于核心地位。《周易》源于卜筮,但仅因其最初产生于卜筮、亦为占卜而用的事实,就否认其中包含哲理,却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正如金景芳先生所言:卜筮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发展过程。卜筮源于无知,同时又是对无知的反抗,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具有了两重性,掌占卜的巫为了取信于人,不断地向卜筮中输入有之因素,经过长期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就发生了质变,产生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周易》第一次见于典籍是在《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的“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因此被认为卜筮之书。《汉书·艺文志》说:“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但“十翼”的《系辞上传》却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只以占筮为《周易》作用的一小部分。《论语·子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己矣。”《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则都是将《周易》看作哲理书。《荀子·大略》:“善为易者不占。”更认为用《周易》占筮是不懂得《周易》了。  相似文献   

4.
胡煦生于清初,一生精研《周易》,颇有自得。他兼采汉宋,融贯象数义理,提出了很多深刻独到的思想,其中对朱熹易学的批评是其易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反对朱熹把《周易》看做是卜筮之书,批评他只在占卜上着眼,与易理多不相通。又批评他将伏羲之易、文王之易与孔子之易分割开来,不能一以贯之。他反对朱熹的卦变说,认为朱熹不知《周易》中往来之义,而以卦变说解易,致使易理益晦。文章主要通过在清初学术思想背景之下,辨析胡煦与朱熹易学的差异,并以此理解胡煦易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易》卦、爻辞产生在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在殷末周初。《周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孔颖达《周易正义》说:“以当纣世,忧畏灭亡,故作《易》辞,多述忧危之事。”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推断《周易》的卦、爻辞当著作于西周初期,出自当时掌卜筮官员之手。说明《周易》的出现,并非周厉王末期一时之作。  相似文献   

6.
陈碧 《西北师大学报》2006,43(3):108-113
占筮在《周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美学意味。《周易》卜筮既是智慧之“研玩”,又是一种体验性的审美;大衍之数既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数的认识和崇拜,又蕴涵着其对数的审美和大而化之的审美态度;在《周易》中,“神”和“易”几乎同样特殊,占筮之神秘也使其通向审美。我们有必要对《周易》占筮重新认识,并挖掘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目前易学研究成果上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周易》成书于秦汉之时,并说它是先秦哲人宇宙观、方法论批判性总结的产物。这固然无可非议。但有一点还没有引起注意,即:《周易》中的卦爻之辞可能是后人纂写的,现存的殷周卜筮之辞或“象”难免有作者的附会与加工的地方,但先秦卜筮中必有义理所在。若无义理而只有占法,如何能使当时的人们相信和崇拜它呢?本文对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本为卜筮之书,其最初来自古人的占筮记录,占卜的目的是让天来决定吉凶,帮助决策,并按照天的指示行事,因而创作之初即为朝廷专利,成书后就参与了国家大事的决策。"贞"字在《周易》中是高频字,且非常重要,对它的理解学术界分歧依然很大,重点从《周易》文本出发,可探讨"贞"字的本义,认为"贞问"更符合《周易》的占卜性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连山》、《归藏》、《周易》三书实即一书,是《易》在夏、商、周三代的不同名称,并溯其本源认为,此上古卜筮之书实即是人造综合图腾——龙形成之过程,故《易》实可称之为《龙经》。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对《周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认识,在其眼中,《周易》是圣人所作之书;它主要讨论天地、阴阳、四时、五行这些问题;它长于谈变化的道理;它的卜筮之术是神奇而灵验的;它依据普遍的思想原理推出人们具体实践所应遵循的规律和准则。  相似文献   

11.
杨天才 《天中学刊》2006,21(6):33-35
朱熹认为《周易》是“古之卜筮之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就远远不是什么“卜筮之书”了,虽然如此,《周易》的富赡精深的哲学思想还是与以“蓍”为工具的卜筮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蓍”也就在《易传》里被赋予儒家的道德观和特殊的哲学内涵。这是因为“蓍”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崇拜意识,更重要的是,它使《易》学思想建立在一个严密的数理逻辑系统之上。  相似文献   

12.
<正> 三、易与占对于占,《尚书·洪范》曾有过记载:“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又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可见,“卜筮人”是一种脱产的宗教职业者,当稽疑之际,可以向他们寻问解疑的途径、方法及其结果,而且还要把握“三人占,乃从二人之言”的原则,意即不可相信一个人卜筮的结果,而是要三人同时卜筮,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作定夺。由于卜筮的结果与事实常有不符,到春秋之初,卜筮在人们心中便发生了动摇,故有“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的记载。占也是《周易》的一个方面,是出于对未来吉凶悔吝的怀疑而采用的决策手段。在《周易》作者看来,世界是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但他们又力图探索出一个能预知未  相似文献   

13.
《周易》中的"象"除了是推演天地和命理的卜筮符号,还是特定文化的象征符号,其中独特的"鸟之象"为后世纷繁的作品都提供了文学原型。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散发着不朽的的光芒.它涉及历史、哲学,科学、宗教等内容,可谓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因而是迷信的产物.事实上,迷信是它的形式,卜筮是它的手段,预测未来是它的任  相似文献   

15.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183;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16.
古史辨派是活跃于本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为了揭示有关中国上古史记载的真面目,该派对包括《周易》在内的诸多古代经籍进行了考证。其考证《周易》的目的,是“打破汉人的经说”,“破坏其伏羲神农的圣经的地位而建设其卜筮的地位”,“辨明《易十翼》的不合于《易》上下经”。为此,他们重点讨论了《周易》经传的成书年代和作,《周易》经传的性质及关系,孔子与《周易》经传,《周易》一书的结构等问题。这些讨论对于传统易学造成了极大冲击。从学术发展史的立场看,他们的考证难免有疑古过勇之讥。但其求真的精神和实证的方法却对本世纪中国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卜筮书。但仅仅把它视为巫术,是极片面的。《周易》是巫术,更是科学;不仅有科学理论,而且有系统的科学认识方法。通过着重考察《周易》的科学认识方法,可以认识《周易》的科学理论是其科学认识方法的产物和确证,《周易》系统地运用了科学认识方法,其科学思想和认识方法与原始宗教观念和原始巫术杂然并存、相互渗透。这是中国古代原始明向理性明发展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8.
_周易_简论     
李镜池先生原是我院中文系教授,一九七五年逝世.李先生一生致力于《周易》研究,在国内外都颇有影响.他的论文基本上收集在一九七八年三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周易探源》中.此外,还有遗稿《周易通义》、《周易通义简编》、《周易类释》、《周易选释》、《周易选》等数种.本刊选载的是《周易选释》中的前言.文中对玄妙难读的《周易》作了全面、通俗的介绍和评论,指出读《周易》的途径和方法.这对我们研究《周易》是有帮助和启发的.  相似文献   

19.
《周易》乃卜筮之书,春秋时代主流社会对其筮占仍推祟备至,然在其被具体的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了创新和发展的态势。筮占方法在继承古法的同时也有所突破,形成“之八”新概念,但没有最后定型化。卦象说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扩大,宇宙自然之象已完全具备,而以人体及人际关系取象还刚刚萌芽,以人与自然两类意象之扩充增补显示各种具体而琐细的意象也仅起步而已。引入注目的是卦德说兴起,春秋时人通过对《周易》卦辞、爻辞的重新阐释,赋予其丰厚的伦理道德内涵。而用《周易》证事证理则抛开了筮占迷信,把卦象、卦爻辞当作立论说理的依据,给《周易》之流播接受披上了与筮占无涉的新装。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原道》篇在"天文""人文"等概念的论述上存在矛盾,对"自然"之道与"文质彬彬"之道的阐述亦存在混乱,但刘勰却从《周易》这部被广泛认定为卜筮或哲学之文的著作中发掘出文学性意义,深刻阐述了其"假象喻义"的说理方式,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