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跨文化交际是对交际的预测过程,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流涉及参与交流者的文化背景问题.因此,交际行为的意义取决于交际环境因素及其相互问的作用.交际双方要共享交际环境,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外语语言教学应与文化比较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时才能真正把外语当成工具,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只强调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视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倍受外语界专家的关注。通过分析商务英语专业以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探讨了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外语语言本身,更应引导大学生去探求和理解语言背后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含义,促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满足现代社会对大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论述了跨文化交际教学与英语教学的相互关系,阐析了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而介绍了跨文化交际教学导入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为恰当。外语学习者应树立跨文化意识、重视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对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进行现实的体验和积累。本文在阐述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课程教学的目标设计和教学策略,希望为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及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商贸活动也日益频繁。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熟练的商务专业知识和精湛的综合技能,还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本文通过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阐述了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指出了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为恰当.外语学习者应树立跨文化意识、重视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对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进行现实的体验和积累.本文在阐述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课程教学的目标设计和教学策略,希望为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及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我国外语跨文化教育中现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没有相融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外语教学应转向语言教育和语言文化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良诚 《文教资料》2006,(29):69-70
本文分析了我国外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即只注意语法、语音和词汇的教学,忽略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外语教育,外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通过实验证明在教学中把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始于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和双向文化交流意识,开设相关跨文化交际课程和跨文化交际实践,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举,着重加强文化学习,增厚文化底蕴,构建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文化、跨文化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借助于德国教育家Lehmann和Nieke的以培养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能力模式和潘亚玲教授的跨文化能力模式内涵,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状况和外语教学规律,深入探讨高校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强调跨文化交际的实现需要具备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三个条件,跨文化能力培养是一个动态、无止境、开放型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普遍趋势是重语言技能轻人文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定义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已不容忽视。语境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人文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过程中,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相辅相成,让学生在语境中去感知语言知识和人文知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2.
任务型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务型教学法是近年我国英语专业教学广为提倡和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把语言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它对于培养学生语言应用技能、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切合独立学院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综合英语教学中科学使用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到态度的转换,并通过任务的完成实施语言教育、文化教育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家对“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多有论述,其观点既有统一,又有分歧。结合我国的现实教育,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强调“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都离不开语言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学习,但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以及语言运用机会的获得。  相似文献   

14.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英语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传统的“讲解一练习一运用”教学法已经无法满足高职英语教学的需求,因此对英语教学法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介绍了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任务设计的原则,并且对如何更好地高职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法提出了几点浅建。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英语词汇示例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认为通过英语词汇示例实施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将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为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开展跨文化教育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而且能够将词汇教学从传统意义上注重语言层面的用法讲解转变为语言层面用法讲解与交际层面用法阐释相结合的轨道,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与评价手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良性的英语口语教学应从语言的对话功能出发,通过口头交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此,本文以罗特曼的“互动论”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为宗旨,探讨建构和开发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的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article, I attempt to elucidate some key intersections between critical race theory (CRT) in synthesis with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s a way to examine linguistic and racial identity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 ask: How does critical race theory apply to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when language rather than race is fore-grounded? What aspects of CRT would assist in theor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race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In looking to CRT to inform and expand critical approaches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 hope to more closely tie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to issues of race as a wa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sectionality of these identity factors in the educational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uch inquiry could work to broaden teachers’ knowledge of the ways that linguistic and racial membership inform student learning, and raise awareness about the range of perspective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that linguistic minorities may hold.  相似文献   

19.
In post-Bologna Europe, there has been a noticeable increase in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In this article we take the case of Sweden as an illustrative example of the wider disciplinary issues involved in changing the teaching language in this way. By 2008 the use of English in Swedish higher education had risen to such an extent that it had to be regulated at the governmental level and through university language policies. Such policies have attempted to provide generalised pragmatic guidelines for language use across educational programmes.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such general policies fail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fundamental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language use. We present a theoretical argument about the knowledge structures of disciplines, relating these to the disciplinary literacy goals of educational programmes. We then illustrate our argument using data from an extensive survey carried out at a major Swedish university. We conclude that the 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English can be seen as a product of different knowledge-making practices and educational goals. This conclusion problematises “one-size-fits-all” language policies which only deal with general features of language use and do not allow for discipline-specific adjustments.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语言技能薄弱的问题,从教育质量角度反思多年来对我国英语教学产生深远影响的语言“习得”观和应试教育观,指出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应坚持以语言技能培养为基础的语言教学观,并就外语教学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如语言能力培养、语言认知、语言能力检测和评估等进行探讨,强调以语言技能培养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英语教育“费时低效”状况、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