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艺审美超越的意识形态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审美超越现象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存在。艺意识形态理论与艺审美超越现象的张力关系构成了艺发展的当代课题。艺审美超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策略。意识形态策略表现在行为模式,认本结构的反作用,语言形式和艺生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学作为文学这一大系统中的亚系统,自有其价值所在,并自成系统。与世俗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个时代的审美取向相一致,使其在审美上主要表现为人物扁平化、叙事程式化、审美情趣化。  相似文献   

3.
审美时尚是一种给追随者以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井具有价值判断争审美导向的时尚.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对审美时尚的需求较为强烈.文章从分析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审美时尚的种种现象入手,揭示了他们的审美时尚所呈现的特征,进而帮助人们辩证认识他们的审美时尚行为.  相似文献   

4.
葛萍萍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24(5):111-112,F0003
舞蹈教育,尤其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哲学问题,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舞蹈审美心理,才能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产生实效。针对当前舞蹈审美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要对舞蹈审美心理发生条件的主、客体进行分析,根据审美心理发生的特点实现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5.
从上个世纪中叶起,大量研究发现音乐审美偏离是音乐审美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也是音乐审美者的一种心理适应性表现。卡尔·西肖尔(CarlE·Seashore)提出了“偏离原则”,从美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但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内在心理机制国内外学界还缺乏研究。另一方面,时间心理学对音乐审美偏离相关的时间偏离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积累了相关成果。本研究借鉴时间心理学相关的研究范式,用两个实验四种作业,探讨了音乐审美偏离作为适应性存在的内在心理机制及其表现特点。结果发现:(1)音乐审美偏离现象的内在心理机制与审美者的时间内隐表征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表征动量条件下音符时间内隐表征存在并具有方向性、方向一致性、强度性;(2)影响音乐审美偏离现象有三种因素:音符方向特性、音符运动特性、音符动量特性;(3)音乐审美偏离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且与审美者的认知密切相关,表现出内隐的“认知可渗透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体育这一文化现象的阐述 ,剖析了体育美的种种形态 ,在了解体育美与体育教学的相互共存性的同时 ,说明了引入审美教育于体育教学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种用现代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美学问题和审美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理论,以其特殊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重要而有意义的问题。审美制度深入研究了各种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美的显现的制约、规定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揭示了这种规定背后被遮蔽的权力关系。审美制度研究是深化和拓展审美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个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是多层面的整体关系的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始终纠缠着功利性目的,它选择了精神却并不否定实用,它选择了情感和愉悦却并不排斥理性和认知,中西方文艺观因各自文化传承和地源因素的影响,对审美功利性的表述各有侧重,但审美有功利性的观点是主流,而且这种观念正影响着当下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学作为文学这一大系统中的亚系统,自有其价值所在,并自成系统.与世俗化的历史积淀和整个时代的审美取向相一致,使其在审美上主要表现为人物扁平化、叙事程式化、审美情趣化.  相似文献   

10.
阿诺德·伯林特认为美学必须回到一个坚实的并且可以作为人类审美共同根据的基础——审美经验,并由此形成了"审美经验—审美事实—审美理论"的美学建构之路;伯林特把包括艺术对象、艺术活动和艺术经验的总体情境称为审美之域,他不仅对审美之域中的艺术对象、感知者、艺术家和表演者进行了现象学描述,而且认为审美之域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非认知性的特点;伯林特认为应该走向一种经验论的美学,而传统审美理论由于没有把自身建立在严格的经验分析基础上而被他称为片面的"替代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西山水诗作为同一种文学类别样式,存在许多共同的艺术创作规律。但是,由于中西方在哲学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理想等方面有着种种不同,因此,中西山水诗在审美轨迹、审美意识、审美态度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刘会 《文教资料》2012,(26):19-21
艺术是一场虚构的梦,利用各种幻象来欺骗人的眼和心,但是即使深谙此理,人类仍然为艺术痴迷,甘心被骗,情愿"自欺",在审美活动中,这样一种悖论性的心理特征恰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现象。人之所以会自欺,是因为人的意识本身就含有自欺的结构。作为一种审美现象,自欺体现了人的存在的超越性的本质特征。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真诚的自欺,是人对有限性存在的超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英语成语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感染性和社会性的特征,成为具备了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在筛选运用成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等因素,虚实结合,主体的想象力与对象的审美潜质共同成就了我们所谓的美。  相似文献   

14.
张坤 《天中学刊》2013,28(1):70-73
暴力现象与电子游戏技术的内在特征相契合,因而它在电子游戏中得以较多展示.人们对电子游戏暴力的欣赏归根结底是一种世俗审美,电子游戏制作者和游戏玩家须共同革新思维方式、努力避免审美的世俗性,方能逐渐接近真正自由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英语成语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感染性和社会性的特征,成为具备了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在筛选运用成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等因素,虚实结合,主体的想象力与对象的审美潜质共同成就了我们所谓的美。  相似文献   

16.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独特的物质精神文化的形式包含了其审美性与审美功能的传导,同时艺术创造本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也是人类审美情感及人文现象诸方面的反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渗透与演绎,在世界的文明史上留下了烙印。  相似文献   

17.
对审美期待视野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民族审美趣味,建构高尚的审美化,以往有关审美期待视野的揭示大多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系统理论,为审美期待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中华审美文化和谐的根本精神,贯穿于中华审美文化各因素、各层次、各维度的种种具体关系之中,形成中华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儒、释、道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是构成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伦理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即美与善的结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群中,由于学习压力、就业竞争压力以及种种主客观原因,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针对此种现象,高等院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开设艺术鉴赏类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形成健全人格,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祁昊  祁悦 《华章》2010,(30)
素描是一种完整的审美样式,无论是它的语言、技巧、还是形式都是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它包含两种审美特性:一是高度概括的审美,二是多元表现形武的审美,这些构成了素描自身的审美价值体系,它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