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咏秋诗话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2.
咏秋诗话     
从汉代刘彻《秋风辞》,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描绘秋色、抒写秋感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金秋时节吟诵品味这些咏秋诗,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3.
“秋”和颂秋、悲秋安徽师大语言研究所朱玲现代作家峻青的《秋色赋》,是一首秋的颂歌。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曲秋的悲歌,同样是面对“秋”,峻青充满了喜悦之情;欧阳修充满了悲伤之慨。对这种现象,人们常常说是时代的产物,这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  相似文献   

4.
峻青同志的《秋色赋》是久负盛誉的名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后,不论是在思想上或是写作上,都使读者获得了很多的教益,这是一致公认、自不待言的。美中不足的是,峻青同志在引用欧阳修的《秋声赋》作新旧对比以深化主题时,对原作及其作者作出了几点不够准确的评价。笔者不揣冒昧,愿略述于后,以就正于峻青同志和诸位同好。一,是“肃杀凄凉”、还是“诗情画意”? 《秋色赋》一开头,作者就问:“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声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凄凉?”熟悉课文的同志都知道,这样提问,是为作者提出“秋色”比“春光”更加使人欣喜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高三语文课本中,峻青写的《秋色赋》和该文首段中引用欧阳修的《秋声赋》两文,从两文题目的表面看,结构相同,字数一样,仅是“色”、“声”一字之差。它们是否属于同一文体呢?从平时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在中学语文课里这类问题涉及不少。“赋”字所涉及的语句也屡见不鲜,而其义各有所指。在学生最先学《诗经》时,即碰到“风、雅、颂”和“比、兴、赋”。此处后者的“赋”并不指文体,而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之一。“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在初一一册语文中,毛泽东  相似文献   

6.
致峻青同志     
峻青同志:您写的《秋色赋》被选为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教材。这篇文章从五个方面热情地赞颂了秋色,并告诉我们,一切丰收成果都是来自辛勤的劳动和党的领导,因此,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很强的,文章虽是一九六二年写的,但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巨大的鼓舞作用,不愧为一篇百读不厌的好教材。《秋色赋》中写道;“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象一片火似的。”对此,有两个学生问我:“柿树是红色的  相似文献   

7.
在讲授语文峻青的《秋色赋》一课时,可在落实语文双基要求后,将欧阳修的《秋色赋》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同发给学生,让学生比较、思考和讨论。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  相似文献   

8.
拟定写作提纲的方法很多,这里提供一条最实用的方法:“借鉴·消化·模仿”。所谓“借鉴”与‘稍化”就是分析研究所学课文的结构艺术,然后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加以模仿、创造。例如峻青的《秋色赋》,它的结构特点是“综合式”——集“以线串珠”,“点面结合”,“转折递进”,“回环起伏’守一文,使文章容量大而手法新。具体表现是:作者在写“秋色”之后转入写“秋收”,由钱到点,顺着青岛到烟台的铁路沿线,由远而近,一路写来,从山坡到田野,从打谷场到火车站,井井有条地描绘了繁忙的秋收图景。在写秋色时,既写了广阔的“面”,…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的散文佳作《故都的秋》,通过一系列对于北京秋色的描绘,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和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抒发了自己对秋的、特别是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厚意,着意突出了一种情、静、悲凉的秋的意境。清、静、悲凉是作者所描绘的意境的主题。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明确地点出了这种秋的意境的主题:“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是指秋的纯净、清彻;“静”,是指秋的静寞;“悲凉”,是指秋的气氛、万物的衰弱、给人的感觉;这三点概括了北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的意境是通过对于北京一系列秋色的描写体现出来的。首先,作者描写了在北京的院落里所看到的秋色。早晨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碧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是一幅充满了秋色的天高气爽的清静的秋天院落图,在纯净的高空中,响着驯鸽的飞声,这给人的感觉是秋高气爽,静中有动,又是响在纯净的碧空中,还有那“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  相似文献   

10.
《夏夜·秋色》,节选自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和《秋色赋》两篇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 一  相似文献   

11.
我觉得,每教一篇文章,给学生建立的第一个印象应该是总体的。然后让学生通过总体观念去抓主体部分,又通过总体观念去串联词句,就象活水冲动大水车转动一样,让整个文章的字眼、词句都活跃起来。 怎样树总体观念呢?我试着用“画外音”立主脑。讲《秋色赋》时,我在课前抄写了这样几句供同学朗诵:“我爱春天,‘红了桃山绿了水’。我爱秋天,‘山到秋深红更多’”。讲《项链》一文之前,我是这样简要概括的;图虚名,遭实祸。在讲《土地》  相似文献   

12.
凄凉一片秋声——蒋捷词意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末元初词人蒋捷《竹山词》好写秋景.好用秋色,从“秋”、“雁”、“梦”、“窗”等几个典型意象中,可以管窥其作为南宋遗民悲凉、凄楚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一、“赋”名来源于《诗》“六义”之“赋”“赋”,作为文体的一种,其命名的由来,一般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来源《诗》之“六义”;一是按《汉书、艺文志》所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两种说法究竟何是何非,尚需作一番认真而细致的考察。《诗》之“六义”,一见于《周礼》,再见于《毛诗序》,其内容为曰风、曰赋、  相似文献   

14.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一千年前,秋日的下午,远山近水,天地间满目秋色。一个身影在这秋色中久久徘徊。他是范仲淹,朝廷重臣、边镇名帅、文坛大家。 对于“秋”,范仲淹似乎有着特别的敏感。现存范词5首,4首时令,其中3首写秋。除了这首《苏幕遮·怀旧》,《渔家傲·秋思》、《御街行·秋日怀旧》,也是秋日的主题。是秋日的天高气爽,激发了词人的逸兴?是秋光的流逝,拨动了词人的心弦?还是秋深马肥,“防秋”事紧,使这位曾任“陕西四路都部署、经  相似文献   

15.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选有峻青的《秋色赋》。文章首尾都提及宋代欧阳修的名篇《秋声赋》,它以《秋声赋》中肃杀凄凉的景象和悲秋情绪作为反衬,热烈颂扬了社会主义时代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时代精神。人们读了这两篇文章会思考一个问题:大自然的秋声、秋色,在两个作者笔下何以显示出如此迥然不同的色彩和情调?《秋色赋》的结尾作了回答:“因为在这里(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引者注),秋天不是  相似文献   

16.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17.
“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歌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和《诗经》中的“风”、“雅”、“颂”相配,称之为“六义”。赋、比、兴的概念成于汉代。孔子致力教学多年,《诗经》是他的重要教材之一,从《论语》、《礼记》等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来看,没有赋、比、兴之说。战国时期的孟  相似文献   

18.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抒发,绝非无病呻吟之作。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相似文献   

19.
本刊通讯员、江苏泰县姜埝二中语文组薛宜之同志就《秋色赋》中柿树“红得多么好看,简直象一片火似的”这一描写是否“写意”的问题,询问了峻青同志,现将峻青和薛宜之同志的信件刊载于下,供各地教师和同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省编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第五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试用课本教师备课手册》(以下简称《教参》中,在讲解复句(一)时,选例中有两个例句值得商榷.(一)“那驰名中外的红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峻青的《秋色赋》见《教参》116页)书中分析道:“苹果”是主语,谓语是“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这三个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