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齐颜之推文论思想并非如其他文论家一样只执其一端,忽视其他,而是既指出差异,又注重统一,表现出和谐进步的文论思想.在本体论上,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兼顾"缘情"娱乐功能;在创作论上,主张以质为主,又要求文质并重;在鉴赏论上,尊重南北审美差异和南北批评标准的不同.其中,鉴赏中的南北审美差异性是颜之推的全新发现,具有开山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齐颜之推并非如其他文论家一样只执其一端,忽视其他,而是既指出差异,又注重统一,表现出和谐进步的文论思想。在本质论上,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又兼顾“缘情“娱乐功能;在创作论上,主张以质为主,又要求文质并重;在鉴赏论上,尊重南北审美差异和南北批评标准的不同。其中,鉴赏中的南北审美差异性是颜之推的全新发现,具有开山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朝文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北齐.杨惜、邢劭、魏收、刘逖、刁柔、刘昼、颜之推等都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见解,主要聚焦于文德论、文变论、文质论、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等问题的评论.其中,文质论与北齐尚节俭重实用的社会风气紧密关联,主张以质为根本,文质并重,不可废弃辞调,但反对浮华文风;南北文风不同论和南北文学批评鉴赏不同论都是北齐文学批评的独特创见.北齐文学思想根植于北齐文学的创作实际,是当世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同时,又指导着当世的文学创作.将北齐文学思想与《文心雕龙》对比,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知南北文学思想之不同以及北齐文学思想之价值.  相似文献   

4.
金泽荣不仅创作了大量反映爱国精神的诗歌与散文,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建树颇丰。对他的文学范畴论、创作审美论、批评鉴赏论进行研究,可以完善东方文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艺鉴赏论大体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鉴赏性质和过程论、鉴赏主体和客体论、鉴赏效果差异论、鉴赏内容和标准论、鉴赏原则和方法论、鉴赏功能论。所有这些,都贯穿着审美心理的分析。清理这份亟待清理的宝贵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颜之推身处文风多变的南北朝,又有由南至北的特殊经历,因此时当时的文风有着特别深刻而切实的感受,他提出的“调和古今、兼综南北”的文风改革论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别的意义。颜之推文风改革论是先秦儒家中和美学观在特殊时代的睿智创新,他在调和古今的同时也注意到南北兼综,从时间的纵深到空间的横贯,视野与内质都超出时人,并预示着“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大唐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包括汉诗论、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戏剧论、物语论在内的日本古代文论,从中国古典文论的引进、套用和初步消化,到中国文论的吸收、利用和主体性的确立,再到理论的成熟及对中国文论的跨越,经历了一千年的历史流变,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五大基本论题。一是"慰"论的文学功能论,将心理情感的慰藉作用作为文学的根本功能;二是"幽玄"的审美形态论,把超现实的幽深、神秘、暧昧模糊、间接,作为最高的审美形态;三是"物哀"及"知物哀"的审美感兴论,把激发与打动超越社会功利道德的纯粹人情,作为审美感兴之所在;四是"寂"的审美态度论,提倡观"寂色"、听"寂声"、修"寂心",以此作为诗人作家的审美境界;五是"物纷"创作方法论,提倡如实地、原生态地呈现人间生活的全部纷然复杂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日本古代文论既不同于中国、也不同于西方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闫嘉哲 《教师》2011,(17):125-126
王国维被人们称作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但丁。《人间词话》终结了传统文论,而《红楼梦评论》又开启了现代文论。《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以"真"为审美标准,以自李白至近代词人的著名词作、词论为依托,将自己的美学标准和美学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文学阅读与鉴赏作为高校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建立一套既有理论体系又有实践技能的教学体系。本文从思维方式、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三个层面来探讨这一教学体系的构建。力求运用现代系统思想方式,提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论、中国古典文论、西方文论三大文论体系的合理内核,与阅读理论相融合,建立动态、开放的文学阅读鉴赏体系,并采取相应的对话研讨教学方式。构建与实施这一教学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品格、审美情趣、创新思维水平,真正在你、我、他的精神对话中实现对真理的探求。  相似文献   

10.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之处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吴藻是清嘉道年间才媛中的佼佼者,通过分析梳理其关于词的创作论、境界论、风格论以及鉴赏论,探求以她为代表的大部分江南才媛的词学观,可弥补明清江南才媛传世的词作品颇丰,而相关文论思想却欠缺整理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冤魂志》作为一部"释氏辅教之书",宣扬佛家思想和教化是其主旨。围绕这一中心,《冤魂志》在内容上重点突出因果报应说,主要描述了因诸般恶行而遭受的报应,用以强调佛教冤报论信而有征。颜之推本人命运多舛,"一生而三化",经历了诸多家国变故和人生磨难。心态的微妙变化,家族学佛的传统,使得颜之推一方面自觉地著书为佛教服务,推行教化;在另一方面,又寻求佛教中积极的一面,使之与儒家传统思想相融合。  相似文献   

13.
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源流,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生发的两大基础。儒家主要从功利的角度来认识文学艺术,而道家则主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要求文学艺术。但两家思想对传统文论的影响又不是泾渭分明的:一方面,在某个具体的时代、某个领域,某种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某个时代又分庭抗礼;一方面,二者又相互融合,相互交织,构成传统文论复杂而又轮廓分明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体系中,创作论的兴起远远迟于功能论、鉴赏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古代小说长期受歧视,这就决定了小说理论的重心首先必须落在提高小说的社会地位上,而非落在小说创作上;二是古人习惯于从文论、诗论乃至画论中提取现成的理论视角来品评小说,而疏于探讨小说的特质;三是通常以序跋形式出现的古代小说理论受自身形式局限,无法胜任对系统、繁复的小说创作进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德国现象学美学家盖格尔在美学研究方法上,超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方法之争;在美学学科定位上,将"审美价值"作为美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主张艺术是一种存在体验;在艺术功能的理解上,认为艺术能够提升我们至生命的顶点。盖格尔的美学兼有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之长,却又超越了二者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中国的文学理论,“道”和“美”一直是文论隐含的两个层面。所谓“文以载道”中的“道”,在古代文论中主要指的是儒道,在五四文论中主要指的是民主自由精神,当代“文以载道”表现出多元化倾向,在当代文论中“道”的渲染功能也在不断减弱。所谓“美”,主要是审美精神。这种审美精神无论在古代文论还是在现当代文论中都是存在的,因为不管是不同时期还是同一时期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空之下的审美体验都不同,所以要对审美进行分类是很难也是不可能的。主要就中国文论中“道”和“美”这两个方面关系的流变来谈文学理论对人文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境界说深受叔本华理念论影响;其境界说和中国传统意境论之间的既有相似处,又有根本性差异;境界说在中国文论由古代向现代转化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的美学是古典美学的落霞。其艺术哲学是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一个标本,集中体现了古代艺术哲学的主要特征。本文试图在哲学和诗学的交汇点上,探讨王夫之艺术哲学、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机整体的运思方式及其美学意义。并且从气本论的自然观到有机整体的艺术观,从艺术创作论到审美鉴赏论,从艺术风格论到艺术功能论,对其艺术整体思想作了深入细致的论析。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文学理论的起源分别始于先秦和古希腊,先秦文论中提出“诗言志”,认为文学的本质偏于表现,古希腊文论中则提出“摹仿说”,认为文学的本质偏于再现;先秦文论中对文学的审美价值认识是附着在文学的政治功用上的,认为审美价值存在,但最终是为政治教化服务,古希腊文论则是系统地对文学创作进行研究和论述,提出了具体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论到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论述,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理论关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意识形态制约着文学生产;另一方面,文学又以审美的方式生产出意识形态。文学往往通过“形式的意识形态”而产生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80年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的纯文学论、纯审美论对文学的极端政治化具有纠偏作用,但对美学超离意识形态性的过度张扬却使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变得有些肤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