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本现代社会中的共生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日本理论,后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潮。它提出了不同于日本传统道德的新观念,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同关系,协调发展。这一思潮力较突破以“和”、“集团主义”等为特点的传统道德的局限,以适应新的国际化形势,并解决日本社会新出现的问题。共生伦理在医疗,环保,国民福利,女性解放,残疾人利益等多方面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近二三十年来在西方新崛起的社会思潮和运动,被西方一些左翼人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本主要介绍它产生的背景,理论主张,在此基础上,希望人们能够正确对待这一思潮。  相似文献   

3.
人道主义是人类发现自己的理论标志,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特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则主张建立合人性的社会,主张彻底的人道主义用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它们要求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改善人类生存的社会关系,推翻一切不合理制度,根除极权主义,批判绝对一体化;崇尚人的自由,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利,倡导个性解放;使人获得主体性地位,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在他们的理论批判中,我们可以发现和自觉建构人道化的日常生活———审美生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界流行着一股城市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思潮。由这股思潮催生的空间研究范式认为,城市空间不是一种纯地理学概念,而是个体生存状况和社会正义状况的一种哲学阐释。城市空间的理论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其主要问题是以正义和活力为核心要素的空间秩序问题。厘清上述问题,对于分析和解决我国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传统的性教育性,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性是人们日常思想和情感的组成部分;性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快乐或痛苦的源泉。人类的性观念、性行为是思维、语言、情感以及意识在内的文化心理与生理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人类的性观念、性行为既是文化现象,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有着封建传统的国家,性神秘、性禁锢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人谈"性"色变。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西方国家"性解放"思潮的传入,一些在性关系方面的腐朽思想一同进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性教育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及西方思潮的冲击,尤其是“性解放”“性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性观念、性道德、性心理等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裂变和转型。因此,必须尽快普及性知识,消除性神秘,改变性观念,端正性态度,促使大学生进一步遵守性道德,杜绝性犯罪。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情况如何?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它的基本理论特征是什么呢?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这是教育的一个禁区,更是一个误区。几千年来,华夏子民在“君子不言性”、“无师自通”等封建“性观念”的左右和禁锢下,对人之本性——性,讳莫如深,谈之色变。然而,改革开放,国门大开,高度发达的西方文明汹涌而来,一些腐朽没落的西方思潮如“性解放”、“性开放”等,也泥沙俱下,撞击着人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大学生性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西方社会的"性自由化"、"性解放"等错误思想的渗入,传统的性道德逐渐淡化。目前大学生性道德的现状则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在性道德上的疑惑和对传统性道德背离的趋势,其性道德观念和性行为现状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代西方社会重要思潮之一的女性主义,主张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社会中所有妇女的平等地位和意识,通过立法来保护女性的平等参与;她们也希望通过重建学校里的课程、目标和方法,以求得女性自身真正的彻底的解放;并倡导在教育的语境中促进女性学生对自身地位批判的觉醒。女性主义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有着一定影响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一定会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整个人类教育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应有的理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情况如何?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它的基本理论特征是什么呢?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又可称为“欧洲马克思主义”。这个名称本身并不指明精确的时间和空间,而是指一种在意识形态上具有特定内容的思潮。它是对西方在“共产国际”成立过程中出现的“左翼”激进主义倾向的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象征性称呼。虽然,“西方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社会学术思潮,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学”(包括西方“马克思学”、西方“列宁学”、西方“苏联学”等);另一类是社会政治思潮,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正确把握西方“列宁学”同这两类思潮的区别与联系,是我们开设《当代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课程,在批判与反批判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界流行着一股城市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思潮。由这股思潮催生的空间研究范式认为,城市空间不是一种纯地理学概念,而是个体生存状况和社会正义状况的一种哲学阐释。城市空间的理论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其主要问题是以正义和活力为核心要素的空间秩序问题。厘清上述问题,对于分析和解决我国城市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职业教育变革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其影响业已波及哲学、文学、政治、艺术、历史、教育等诸多领域。它以西方发达国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已进入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批判否定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后现代”一词在西方一度成了到处使用的时髦用语,职业教育领域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股思潮的影响。“不管怎样,后现代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这对很长时期浸润在‘现代主义’甚至‘前’现代主义中的教育学界而言,无疑会产生清醒和清新的效应。”汲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合理因素,结合社会实际,深刻反思我国职业教育的活动,是探索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制度“趋同论”是一种国际性思想学术思潮,现代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理论。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挑战,试图用社会制度“趋同论”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国内有些人将这种理论舶来,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宣扬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趋同论”,其实质就是抹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用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思潮民主社会主义产生原因的分析,探究其发展的基本历程、主张和实质.通过对民主社会主义进行正本清源的剖析,有利于回应国内少部分人对我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质疑,能更好地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7.
最近,看到了一些青年(包括大学生)在性问题上堕落甚至犯罪的记实材料,发现一些失足者的“忏悔书”中提到受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影响,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深思。记得前几年,有个叫冯大兴的大学生,因利欲熏心,盗窃杀人而被处死,他在自述中引用了霍布斯的“人对人狼般狠”的话。其实,霍布斯讲的是国家产生以前,人类处于“自然状态”时的战争关系,并非对现实世态的概括。霍布斯的原意被冯大兴曲解了。冯大兴是个  相似文献   

18.
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以“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为代表,在当代西方社会的思想舞台上十分引人注目。这股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一直为东西方学者所关注,并且产生了众多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许多基本原理方面违背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因而不能把它划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围之内;有些学者则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重新发现”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革命理论,因此它是在当代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究竟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呢?在理论的教学研究中,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性质判定,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是非问题。为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本文将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对它的理论性质进行初步的评析。  相似文献   

19.
教育人性化是人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和谐发展,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制约性、个别差异和人类共性、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根据马克思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我们必须从教育人性化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总体性”出发,理解和把握教育的“人性异化”问题,通过教育劳动、行动、互动、活动等“总体化”实践,实现“总体人”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0.
西方思想界关于德育目标理论的探索,派别林立。但追踪其历史线索,基本上是沿习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而展开的。“人本主义”强调以内在的、个人的发展即个体需要为“标的”的德育目标“个体本位论”;“科学主义”则为强调以适应外在的、社会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为宗旨的德育目标“社会本位论”。这两种思潮贯穿于西方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德育目标理论的探讨中。兹分别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