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原至死不肯离开楚国,除了广为接受的精神因素之外,还有物质现实因素使他离不开楚国。屈原作为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在楚国享有较大政治权力,这是他实现自己美政理想的保障;屈原在楚国享有丰厚的经济权益,离开楚国意味着这一权益的丧失,而他又不愿出仕他国或直接从事生产,所以将失去生活来源;家族与政权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他还要考虑家族的利益。现实因素并不是主导,但对于塑造一个完整充实的屈原形象,则不得不考虑。  相似文献   

2.
以“回到历史现场”为框架对《屈原列传》进行教学设计。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分析屈原除自沉外还可以选择随波逐流,选择离开楚国;但是因为屈原是楚王同族,因为他对楚国矢志不渝的爱,选择自沉具有必然性。第二课时探讨屈原精神的实质,讨论有关屈原爱国的争议,分析屈原精神之所以回响不绝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离骚》抒写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堪称经典'在此我无意否定屈原及其作品的伟大,我只是想发表我个人对屈原这个人的新的见解。首先,屈原当时因受谗言遭贬,其处境固然艰难,但他是否可以放下自尊和清高,去亲近君王身边所谓的忠臣,用其“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心去面对恶劣的政治环境呢&我以为屈原应忍辱负重,力保其位,再谋打算。须知:有时迂回战术也值得一用啊!第二,屈原在楚国不得志,大可投奔到别国一展才智,而他宁愿没入民间也不去另谋他路,这算不算是对楚王的愚忠呢&“举贤授能”的思想若真有其存…  相似文献   

4.
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据说,他是现在的湖北省秭归县人,大约生于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年)正月初七,死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生在楚国一个贵族家庭里,与楚王同宗,曾在楚国宫庭供职,他品质高尚,学识渊博,口才又好,青年时期便担任左徒的要职,并得到楚王的信任.他在职期间,任用贤才,彰明法令,对外主张连齐抗秦.当时历史的趋势是国家走向统一,秦、齐、楚都是大国,如果屈原的主张得以贯彻,由楚国来实现统一是可能的,但是,由于屈原的主张不利于贪婪腐败的贵族集团,他们非常嫉恨屈原,有个叫上官大夫的就到楚怀王面前进谗陷害.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悲剧 ,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也不仅是楚国的悲剧 ,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屈原的品格、追求和作为的确是廉洁、高尚和正当、正确的 ,是符合人类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潮流的。但楚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病使得屈原及类似屈原这样的志士仁人难以避免悲剧的命运。这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屈原的形象,无疑是很复杂的:他是杰出的诗人,后代文人的精神标杆;同时又是楚国失败的改革的牺牲品。他怀着绝望投汨罗江自杀,断绝了楚国的最后希望,为后人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作为后人,我们有必要探求他的改革悲剧,以供参考。屈原改革失败,有以下因素:(1)性格因素。屈原特立独行,不屑与小人为伍,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嘲讽。"燕雀乌鹊,巢堂坛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字里行间充满鄙夷与愤怒。面  相似文献   

7.
一、诗人屈原与楚国政治战国中期,是各国继续兼并的时期。在这个相互吞并的战争中,担任主角的,是国势最强的秦国、国土最大的楚国、国力最富的齐国。秦国地处关中,占据四塞之固。自商鞅变法后,国势大振,“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关东六国,为了各自生存,倡合纵以拒秦。而支持合纵的最有力支柱,乃是齐楚联盟。作为楚国的大政治家屈原,他是主张齐楚联盟的。屈原,是楚国的贵族,曾经担任过左徒的大官,替楚怀王起草文告,接待宾客。上官大夫靳尚嫉其能,挑拨离间,使楚王疏远了他。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为了破坏齐楚联盟,令张仪假做逃离秦国,到楚国去,  相似文献   

8.
关于端午节来源的传说有很多,但以其中的屈原投江最为著名。传说楚国著名诗人屈原投汨罗江后,楚国百姓涌到江边去凭吊他。渔夫们划起船只,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准备好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相似文献   

9.
一、《屈原》的思想成就1.成功地让历史剧发挥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作品突出表现了楚国内部面对秦国的侵略所展开的“合纵”与“连横”的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屈原所代表的是联合抗秦,保全楚国独立路线;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南后郑袖所代表的则是投降主义路线),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揭露了秦国奸细张仪与楚国的投降派郑袖等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嘴脸,鞭挞了楚怀王的昏庸、腐朽和专横,控诉了他对屈原残酷的政治迫害。所有这些描写,既符合我国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悲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楚国的悲剧,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屈原的品格、追求和作为的确是廉洁、高尚和正当、正确的,是符合人类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潮流的。但楚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病使得屈原及类似屈原这样的志士仁人难以避免悲剧的命运。这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楚辞是楚国的文学,楚辞的主要代表作家是屈原。对这样一个公认的事实,有人怀疑,有人否定,但也有人不断地拿出了更多的佐证,证明它是翔实无疑的。本文作为信息,只谈如下三点:(一)屈原的姓氏:屈原的生死年月,古籍中没有准确的记载,经后人的考证,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终年约六十余岁。屈原的“原”,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平”。在《离骚》中,他又自称自己的名字为“正则”,字叫“灵均”。但是,屈原并不姓“屈”,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与楚王是同姓,姓“芈”。还有的记载说,楚王的始封君主是熊绎,所以屈家本姓“熊”。不管怎样说吧,本姓“芈”或“熊”的屈原,为何改姓“屈”了  相似文献   

12.
战国中晚期,秦国虎视眈眈,企图一统天下。作为楚国“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政治家、外交家,屈原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胸怀美政理想,主张对内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使楚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屈原与楚国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政治家,他的许多政治主张和锐意革新的思想对战国时期楚国的内政外交影响很大。他不仅推进了楚齐合纵抗秦,而且在执政期间,主张并着手革新朝政、厉行法治、限制旧贵族的权力,曾一度刷新了楚国的政治。即便在他被流放的时候,也满怀救世济民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  相似文献   

14.
一屈原不但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而且也是有影响的政治家;官至楚国左徒,地位华贵,仅次于令尹(楚国官制,令尹相当后世的宰相)。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先秦书籍中竟没有提到他。屈原是坚定的合纵者,主张联齐抗秦;不但有议论,而且有实际行动,《战国策》记了屈原前后以及和屈原同时的许多纵横家,其中有一些人比屈原的作用小得多;但《战国策》没有记屈原。《战国策》录了荀子《赋篇》中的一首短赋,(见《楚〔四〕》“客说春申君曰”章),那篇  相似文献   

15.
屈原简介     
《语文教学之友》2014,(7):F0002-F0002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对内主张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楚国首都郢都被攻破后,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曾写下许多不朽诗篇。  相似文献   

16.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情感十分丰富、有很强的寓意,始终传达着他的政治理想以及人生哲学,展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追寻自我的精神,是屈原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屈原生在楚国,从小便博学多识、饱读诗书,入朝作官后注重人民生计、推举能人贤士,可再后来受到压迫排挤,没能实现自己对国家的一腔抱负还被逐放江南。屈原将没能舒展的情怀全部融入到了诗歌中去,蕴含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一)“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也。”公元前304年,屈原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君王的尊敬,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钻心之痛,失落,愤恨,忧心如焚和无可奈何地吟出了这首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这首诗不是一般的泄愤。一般的泄愤不用写得那么长,甚至不用写,普通人只要大哭几声,多摔些罐子就行了。可是,屈原不会。《离骚》之所以这么长,也不是单单为了发发牢骚,它是屈原对祖国的一场坦诚的倾诉:他对楚国的情是根深蒂固,无法消除的;他对楚国的爱是欲断难断,缠绵不息的。正是因为这种生根的情,难断的爱,才使得屈原一边流泪,一边嗟咏不休。这首诗充满…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政治思想与战国诸家思想在表现的片段性上有类似之处,因此,很多人把他归入某家.通过对屈原的思想与战国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比较辨析来看,屈原有着独特的思想体系,就是一切都从如何使楚国富强、人民安生进而统一天下出发.  相似文献   

19.
人生的支柱     
一、屈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尔,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汨罗江畔,仍回荡着三闾大夫临终前的贞言;两千多年的碧波,激流仍涤荡不去那傲立于天地之间的英魂。被陷被疏,屈原未倒;被逐被放,屈原未倒;怀王囚死干秦,楚国前途无望,屈原却倒下了。屈原一生忧国忧民,楚国的强盛便是他一生的支柱;当这伴随他一路走来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地,他的人生便画上了一个令人伤悲的休止符。生命需要的不只是一颗心脏,还需要一种精神;当这座精神的支柱颓然倒塌,生命将何以存在?人生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人,生卒年月不详,约在公元前340年到278年之间。他共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王朝。这是一个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楚国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时期,不久楚国就为秦所亡,成为秦始皇的天下了。屈原出身贵族,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年轻的时候就得到楚怀王的重用,后来因此受到同僚们的嫉妒、中伤,失掉了楚怀王的信任。其时秦国正图谋楚国,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忠谏,终于为秦所败,而怀王本身也被秦国俘虏,最后死在泰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后,继续亲秦,终至亡国。屈原忠谏无门,反遭迫害,两度被放逐,在荒野深山中过着孤独的岁月。在孤独中他写了不少美丽的诗篇,来表达他的愤怒与悲哀。这些诗篇以《离骚》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