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为一篇神话史诗中的典型代表,所塑造的亚当、夏娃、撒旦、上帝、天使等形象都较为丰满,尤其是撒旦形象,体现出了作品推崇及追求的精神,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即针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及长诗主题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失乐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汪媛 《池州师专学报》2005,19(6):57-58,62
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塑造了三类形象:即以上帝耶和华为代表的神,以亚当夏娃为代表的人。以撒旦为代表的魔鬼。本文将着重阐述这三类形象构成的三组形象关系以及三者的“欲望”。  相似文献   

3.
撒旦是弥尔顿《失乐园》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撒旦是个敢于反抗上帝暴政的反叛英雄;另一方面,撒旦被认作是一个诱惑人类堕落、彻头彻尾的恶魔。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宗教信仰、革命事业等方面,可以了解到撒旦并不是单一的英雄或者恶魔形象,他的形象具有复杂性与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之一。他的著作中最出名的就是无韵体史诗《失乐园》。本文通过分析作者所处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对这部作品的巨大影响来说明作品中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清教徒的出身使得弥尔顿写作时取材于圣经,创造了全新的上帝和撒旦以及众天使的形象;良好的教育背景使他信奉真理自由而质疑权威,并化身撒旦鼓励亚当夏娃求知,反抗上帝的权威;对资产阶级的支持又驱使他将撒旦塑造成一个推翻上帝这个“暴君”的领袖。  相似文献   

5.
朱晓光 《文教资料》2007,(30):28-29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的代表作。在这部史诗作品中,弥尔顿开门见山地宣称要"阐明上帝对人之道",然而,他随后却塑造了一个英勇的反叛者撒旦形象。而随着人类始祖亚当、夏娃的出场,读者逐渐明白:史诗的真正英雄是人类。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失乐园》的分析,揭示出弥尔顿身上的多重矛盾性,即革命性、清教主义和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6.
撒旦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是西方"上帝"的敌对方,属于所有"罪恶"的化身。在《失乐园》中,通过丰富的语言,活化了撒旦的"罪恶"形象,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具有悲情英雄和狡诈恶魔的奴隶形象,本文以此为依托展开一系列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弥尔顿代表作之一《失乐园》中魔王撒旦与上帝的对抗,探究背叛者撒旦的英雄气概。撒旦的这种反抗映射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现状以及诗人本人对于革命的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传统文化当中,撒旦是作为上帝的"敌对者"而出现的,是一切"罪"与"恶"的最高象征,也是《圣经》中的诱惑者和告发者。但是,在弥尔顿笔下,撒旦被赋予丰富的话语权,从而使一个单纯的"极恶"形象生动丰富起来。《失乐园》中的撒旦,既是悲情英雄,也是狡诈恶魔,作者用反讽的手法,表现出了一个具备双重性格的撒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伴随着整部《失乐园》的发展,撒旦的形象从英雄走向恶魔,这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形象的双重性,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审视。同时,撒旦无论是英雄,抑或是恶魔,都表现出雄辩的才能,对语言的运用,展现出英雄的不屈和恶魔的猥琐。发展带来了立体且全面的视角,双面的撒旦由此拥有了鲜活的形象和无穷的魅力,成为了评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传统文化当中,撒旦是作为上帝的"敌对者"而出现的,是一切"罪"与"恶"的最高象征,也是《圣经》中的诱惑者和告发者。但是,在弥尔顿笔下,撒旦被赋予丰富的话语权,从而使一个单纯的"极恶"形象生动丰富起来。《失乐园》中的撒旦,既是悲情英雄,也是狡诈恶魔,作者用反讽的手法,表现出了一个具备双重性格的撒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伴随着整部《失乐园》的发展,撒旦的形象从英雄走向恶魔,这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形象的双重性,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审视。同时,撒旦无论是英雄,抑或是恶魔,都表现出雄辩的才能,对语言的运用,展现出英雄的不屈和恶魔的猥琐。发展带来了立体且全面的视角,双面的撒旦由此拥有了鲜活的形象和无穷的魅力,成为了评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约翰·弥尔顿是十七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失乐园》是一部宗教政治性史诗,其主题是"人类的堕落",也即人类的违抗和伊甸园的丧失,其根本原因是撒旦。撒旦是《失乐园》中最具生命力、塑造最为成功的形象,作者借助撒旦的形象巧妙地表达了他的革命情感与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1.
刘衍 《海外英语》2012,(1):207-208
《失乐园》是英国17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弥尔顿笔下的经典史诗。全诗共12卷,记录的是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该诗第一卷气势浑宏地展现了魔王撒旦被贬入地狱后联合其他被贬诸神一同准备向上帝宣战的全过程。弥尔顿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写可谓入木三分。该研究探索第一卷中撒旦和上帝两个性格迥异的主要角色,从不同的视角试图证明诗人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文本分析,该研究揭示有助于更好理解文本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弥漫着《圣经》气息的《简·爱》在文本及作者的宗教意识方面饱受争议。以叙事结构角度解读《简·爱》,指出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了“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是对《圣经》结构的完整模仿;但是伊甸园场景、简的出走和回归却又颠覆了《圣经》的原型意象,折射出文本和小说作者矛盾的宗教观。矛盾的原因在于文本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及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这种女性意识与“神学”密切相连,进而造成了文本复杂的圣经情结。《简·爱》是“女性主义神学”的艺术化展现。  相似文献   

13.
受德莱顿、布莱克等对弥尔顿<失乐园>中撒但形象误读之影响,学界认为<失乐园>是在宣扬魔鬼的反叛精神,弥尔顿与撒但同党,他通过长诗反映了17世纪的革命精神.本文认为这一观点既不合乎诗歌文本,也完全背离了弥尔顿创作撒但形象的原意.弥尔顿其实是通过<失乐园>来谴责撒但带给人类的悖逆和堕落,认为只有回归神圣真理才能带来真自由.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国当代文坛的大师,威廉·福克纳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具匠心的故事叙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他创造了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其中《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一部经典的短篇小说.从叙事声音和叙事角度的结合和转换解读福克纳这部作品中的女性诉求,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及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5.
魔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传统上我们通常把它单一地理解为上帝的时立面、恶的化身、人类罪恶的诱骗者,然而从人学的视角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魔鬼”的存在,纯粹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具有意义的,魔鬼既是人的本我的体现,又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象征。从魔鬼与上帝的关系、与恶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三个方面,并且以精神分析学、文化学、政治学为不同的切入点,才能认识到魔鬼这一艺术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内涵及其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6.
《失乐园》深深植根于《圣经》的《创世记》。一方面,受传统和等级思想所限,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的夏娃有着魔鬼般的形象;另一方面,夏娃能与亚当平等交流沟通,向上帝忏悔并勇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7.
诺曼·梅勒一向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良心",有人则称他为"文学恐怖分子"。无论是褒和贬,其"斗士"的形象是几乎所有论者公认的。其激进的理想主义在他那篇存在主义的宣言《白色的黑人》中表露无遗。但文中"非上帝即魔鬼"的二元论哲学观与思想方法,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保守性,更使梅勒在多元文化的新时代成了他曾经猛烈抨击过的"保守的自由主义"的别一种代表。本文通过呈现和评析梅勒思想的两个阶段,揭示出梅勒思想中这种激进的保守。  相似文献   

18.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弥尔顿的最伟大诗作。它的题材取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但并不是对这一经典的简单描摹和扩写,而是在英国清教影响下进行的阐释,充分体现出英国清教的教义和信条。  相似文献   

19.
The motive forces of literary cre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n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s.Milton experienced great losses during his lifetime,which produced deep infl uences on his poetic writing.This thesis,based on Freud’s"repression"and"compensation"theory,analyzes Milton’s psychological state in the creation of Paradise Lost,aiming at exploring infl uences of the poet’s experience of loss on the creation of Satan in his masterpie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