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需求;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德育功能;在德育途径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实践;在德育评价上,忽视学生的主体道德人格。提高中小学德育主体性的应对策略主要有:更新德育理念,体现主体性;调整德育目标,体现层次性;充实德育内容,体现生活性;创新德育方法,体现自主性;拓宽德育途径,体现开放性:完善德育评价,体现过程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德育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们在德育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们对此则往往采取不合作、甚至于抵触的态度,使德育教学陷入被动.文章提出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热情,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传统的德育在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忽视了学生潜在的能动作用;德育活动有鲜明特征实践性,主体性,经验的活动性;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德育活动过程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1.德育中“人”的失落,德育主体性的丧失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完善的愿望。但在现实中,德育更多地演变成一种认知领域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仅仅成为接受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容器,而没有真正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值得注意的是:德育中的“物化”倾向日益严重,将学生仅仅视为教育工业下的标准化教育商品,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体验和道德实践,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今学校的德育规范和制度措施不可谓不多,检查与惩罚的力度不可谓不严,但仍然问题重重,正因为忽视了主体的作用,因此,德育要求仅仅是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才造成了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进行基础文明教育的怪现象。正因为忽视了主体的作用,才造成“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一场场“突击性”、“形式化”的德育活动。在这些德育活动中,学生更像是一群道具,热闹过后,学生能有哪些思想收获呢?  相似文献   

6.
初中德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这种缺失首先表现为教育者由于忽视学生年龄特征,不将学生看成是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沉重的负担.其次表现在注重道德遵从,忽视生命个体的独立性.很多时候,德育是以"听话""遵从"作为评价一个好孩子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一、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传统德育侧重强调教师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仅仅被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将学生“听话”视为德育的成功,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试图用一种模式化的方式将社会道德要求灌输给学生个体;在德育内容上,传统德育重道德知识的传输,轻道德判断、比较、选择能力的培养;在德育功能上,传统德育看重为社会服务的价值,轻为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享用的功能。从这些方面来看,传统德育既不人性化,也违反了科学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德育更是学校最为重要和最为紧迫的任务。但是,在当前德育过程中,由于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德育观念还比较陈旧,把德育视为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单向活动,不注意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心理因素,困此导致了在德育实践中存在着重视口头宣传但忽视思想认识的提高、重视理论但忽视实践、重视德育教学但忽视学生品行的自我完善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效果。所以,深入研究德育观念的转变洞题,对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保证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9.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传统的德育在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忽视了学生潜在的能动作用;德育活动有鲜明特征:实践性,主体性,经验的活动性;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德育活动过程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德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是枯燥的、被动的、空洞的教学,学生不容易接受.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变枯燥无味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良好的道德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是学校一切T作的同的和归宿,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机械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等人为进行划分,将德育当成一门课程来进行来传授,在教育中过分注重理论说教,忽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社会实践;注重共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践证明,这样的道德教育不符合小学生品德养成规律,实效性差.  相似文献   

12.
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不适应性"问题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学校的内部关系方面,还是在学校的外部关系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学校内部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强调“德育要为智育服务”,从而削弱了德育自身的系统性;只重视对智育起作用的那部分德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从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这一目的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却忽视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相适应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德育中,"想要德育干什么"与"德育能够干什么"似乎总是有些差距.我们往往习惯于抱着一种对学校德育的高期望,却忽视德育对象的未成熟性,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性.事实上,学生不是被教化的物品,而是未成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通过学生自主道德培养,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刘枫 《甘肃教育》2014,(19):23-23
正一、存在的问题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德育的目标在于育德,德育的主体是学生,德育包括知、行、情三种道德成分,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症结就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需要来进行,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正>一.现行教育体制下农村学校的德育现状由于应试教育,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忽视甚至根本就不顾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建设存在许多问题。1.重成绩轻德育。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已然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的意识中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成绩的从属地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德育工作流于形式。2.德育工作形式化,德育内容空洞化。一切的德育活动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形成成果。课堂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道德的提升,但要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16.
一、德育个性化: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 1.德育个性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德育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的千姿百态的差异,忽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这是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学校德育在个性化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7.
个性化:面向新时期的德育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德育个性化:时代发展的历史必然   1.德育个性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德育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的千姿百态的差异,忽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这是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学校德育在个性化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8.
传统德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学生则应顺从社会给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否则就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强调让学生接受道德规范与社会要求,一味地进行正面灌输,强调德育的一致性,忽视了能否接受教育的决定权在学生这一事实.它的“强制性”结果引起了学生本能的反感,德育的实效性自然大打折扣.怎么办?德育的出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9.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虚化现象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倡给学生搞综合素质评价,然而在很多学校却存在着"实抓德育"与"虚搞评价"的不合拍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认识上的误区--重视"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忽视其导向功能;操作上的误区--学校的德育运行体系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接轨;评价中的误区--学校的评价指标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不接轨.针对这三方面原因本文分别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壮 《教书育人》2003,(5):40-41
德育,简单地说,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的一般原则是正面教育,所谓正面教育,就是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典型的道德行为实例等激励、影响学生.在正面教育的同时,笔者以为不能忽视必要的负面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