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静 《时代教育》2012,(17):154-155
基于城市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高职物流类专业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其就业心理,考量其就业能力,研究高职物流类人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高职院校物流类人才培养及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资料与对策,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毕业生与岗位对接。  相似文献   

2.
国内的生物类行业迅速发展,促使高校培养了大批生物领域人才,在满足了国家需要的同时,又使理工科高校生物类的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生物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针对其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和就业行为产生了影响。前几年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良好,无论是在就业质量层次上还是业务需求上都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诸如知名的大型建筑公司、设计院、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等急需大量的建筑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影响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从毕业生教育、高校人才培养、课程目标等方面,改善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李婵  田野 《山东教育科研》2013,(15):46-47,57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工程类企业进行走访调查,从我校山东建筑大学工程类毕业生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入手,探讨如何加强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为用人单位招聘学生提供考核标准,并为完善高校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学校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已基本实现市场化。扩招后毕业生数量的激增,使得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现在人们都普遍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也是困扰政府和高校的一个难题。其实,不仅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要找到满意的大学生也很难。这一尴尬的局面说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本文拟从本科院校信息类本科生就业情况及信息类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研究本科院校信息类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措施,为本科院校开展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从而增强信息类本科生的就业能力,也为属地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生物类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长,而目前我国高校生物专业应届毕业生却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境内部分生物技术企业的调查,旨在了解华南地区生物类人才需求情况,并对目前生物类人才就业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在此基础上为生物类应届毕业生就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合近几年哲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相关数据分析可知,市场认知度低与就业市场小、对口行业和岗位缺失、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核心竞争力非显性等是造成哲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招生宣传以吸引优质生源、强化专业教育以提升专业认同度、实行分类培养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挖掘优质资源以拓宽就业市场、调整期望值以找准就业定位等是高校提升哲学类学生就业竞争力,破解就业难困境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难就业一直是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的女学生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其就业问题就尤为突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地质、矿业、有色、煤田、冶金等行业严重缩水,继而对地质类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下降,地质类专业女生就业就更雪上加霜。本文以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地质专业女生的就业情况为例,通过对地质类专业女生难就业问题的探析,指出高职院校地质类专业女生难就业的原因,且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管理类技能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逐年递增的背景下,高职信息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较低,原因在于其行业技能缺乏、就业能力不强.因此,有必要探索行业、就业双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提高信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11.
源是校友所拥有的人才、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是高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更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校友既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对象,也是积极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校友工作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校友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成果,而且校友是高校就业工作可持续性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资源.如何开发校友资源,促进学校发展,特别是依托校友资源,搭建就业平台,已成为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院应充分发掘并利用好校友资源,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服务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2.
赵锐  韦萍珊 《文教资料》2010,(24):204-206
灵活就业是指相对于传统的正规的就业而言的非正式就业形式。美术类专业大学生灵活就业理论与实践启示高校美术类专业必须转变培育观念,通过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培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人才规格等方面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培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的医学院类高校,经济管理类的就业保障机制非常的薄弱,问题很多.只有确立和完善经管专业人才内外保障机制,培养更多创业型的人才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对培养医学院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来说,创业型的培养不但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对提高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的适应力也有很好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长沙医学院经济管理类的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优势、意义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农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三农”问题成为国人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三农”服务的农科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理所当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在高校全面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幅攀升之际,农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空间更加复杂,在就业环境、就业去向、就业政策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一、当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转变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畜牧产业的兴起,畜牧类毕业生供不应求;二是餐桌革命,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等…  相似文献   

15.
以某高校水利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2000年前毕业生就业是以施工单位为就业主体,而近三年则是以设计单位为就业主体。这说明未来的水利事业必将蓬勃发展,水利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音乐类的毕业生尤其如此。然而,就业压力并没有影响考生如潮水般的涌入音乐类专业院校。这就使音乐类专业高考的招生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目前音乐类高考招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了总结并想出了一些改进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在大学期间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成功谋取职业的综合能力。目前,新闻传媒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从个人主观因素上来讲,普遍存在实践与创新能力缺乏、语言沟通与文字表达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不足、职业规划能力欠缺等问题。高校要培养高质量的新闻传媒人才,必须面对媒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从教学、观念、实训、实践、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以提升新闻传媒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其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4年度就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麦可思就业调查数据,从短期就业状况、中期职业提升、长期发展潜力这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4年度的就业现状,对部分关键指标进行解读。纵向来看,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4年度的就业情况与往届相比,平均月收入与就业满意度有所增长,其他指标基本持平。横向来看,与同届非工程类大学毕业生相比,工程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率、专业相关度、离职率上略有优势,但本科的这些优势在缩小,而高职在这三项指标上已与同届非工程类毕业生持平,不存在优势。这些变化趋势表明,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与各国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低端产业在调整升级,高端产业也对大学毕业生工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工程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分化:材料类、轻工纺织食品类或纺织服装类的毕业生面临就业挑战,而劳动力市场对测绘类、电气信息类或通信类的毕业生需求强劲。作为回应,高校需要从数据出发,改进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9.
尽管目前社会对营销类人才的需求较大,营销类大学生就业状况表现良好,但是营销类大学生就业市场有其固有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营销类就业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媒体类专业的突出特点是知识结构的变易性、知识类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知识转化的时效性等所构成的"新"特征。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大学媒体类人才培养模式,运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媒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与增进就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建构动态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以创新性实践项目带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是形成媒体类人才培养与增进就业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