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福》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能不说和其他女性人物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和祥林嫂同性别的女性,直接将祥林嫂推向了命运的深渊。那么,小说中祥林嫂以外的女性如何"为难"祥林嫂的?她们为什么“为难”祥林嫂呢?从这些女性人物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也可以很好的挖掘主题。一.女人们“为难”祥林嫂的表现第一个给祥林嫂命运带来重大转折的女性是她的婆婆。小说中,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以一个寡妇形象出现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悲剧人物祥林嫂,人们都特别强调说,她是由代表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压迫死的。此说并不十分恰当。祥林嫂是一个多重悲剧的人物。她生活在封建宗法思想统治之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四权”的迫害,但更主要的、对其命运起  相似文献   

3.
林红玉是荣国府里大管家林之孝的女儿,她身份低微,受人歧视,是怡红院中的一个小丫头,但她敢于追求真挚爱情,形成了大观园中"痴女儿"的形象;她不甘心于自己卑微的命运,敢于和命运抗争,形成了所谓"眼空心大"的形象;她外貌精神与众不同,让大观园怡红院的主人为之惋叹;她时刻做好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准备,因此一但机缘到来就会"因际逢缘攀高枝"。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得让人极易忽略的小丫头,作者却给予她不平凡的使命,在《红楼梦》这部辉煌巨著中造就了大观园中群芳竞艳的一点"红"。  相似文献   

4.
所谓变态人物,是指心理被严重扭曲,已经不正常的人物。我们知道死了第一个丈夫的祥林嫂被迫从婆家逃了出来,虽然在鲁镇有短暂的苟活,但不久被她的第一个丈夫的母亲强迫嫁给了另一个男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深地涂抹上了必然性的色彩;但死了第二个丈夫又失去了儿子的她的悲剧命运更充满了偶然性,也是这个特殊的遭遇使祥林嫂的正  相似文献   

5.
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其为研究文本中的空间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赵树理小说中的两个空间"村公所"和"村庙"从表层看是地理空间,但是通过空间批评理论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话语权的位移,并从位移中看到话语和权力的关系,这种话语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意识形态空间的再现。  相似文献   

6.
承受封建贞洁观念压制的女性千千万万,为何祥林嫂的命运显得如此让人叹惋?笔者认为,主要是源于祥林嫂对造成自己不幸命运的封建“贞洁”观念的怀疑与抗争。她在鲁镇这个“误入的世界”不断强化其“罪感”的过程中,逐渐接受自我“失贞”的惩罚,生存的无意识又召唤她去质疑。外在强化与内心质疑形成巨大的漩流,让祥林嫂沉溺于两种对立意识的矛盾中,丧失了辨别能力,进而失去了对生存的渴望。  相似文献   

7.
张峰 《大中专文苑》2011,(17):61-61
▲▲失去监督制约的权力最容易发生恶性膨胀。 世人都道大人物能量惊人,足以呼风唤雨,其实,"小人物"的能量也不可小看。特别是权力场中的"小人物",一旦弄起权来,也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倘若他们依仗手中的权势,拉帮结派,编织起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或投靠更大的权势人物成为其心腹干将,那能量就更是大得让人无法相信。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祝福》塑造的主人公祥林嫂是极平凡、善良、朴实的贫苦农村妇女,地位十分低下,父母和籍贯不详,无姓无名,人们都以她的第一个丈夫称呼她为"祥林嫂"。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来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然而,正如鲁迅在其杂文《灯下漫笔》中所分析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  相似文献   

9.
“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在《祝福》中,我们分明能看到祥林嫂那滴血的泪眼,听到她那无助的悲泣,触摸到她那干枯的身躯。究竟是什么让祥林嫂经历着人生的艰难坎坷,品尝着岁月无情的况味,捉摸着命运无常的飘影呢?从四次以“我真傻”开篇的“阿毛故事”的讲述中,我们便能感受到一个无助的灵魂在孤冷的夜路上走向了灭亡。  相似文献   

10.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无疑是个悲剧人物,是个在旧社会被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迫害致死的劳动妇女,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如果祥林嫂活在当下,她的命运又会如何呢?她依然是个令人同情的寡妇,先后丧父丧子,但是她绝不会走投无路,在除夕夜悲惨的死去,她完全可以和普通女人一样活的有尊严活得开心并且重获幸福,让我们一起来试想一下吧。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下传统包办婚姻的典型受害者。鲁迅先生没有简单的把这个人物作为批判吃人传统礼教的工具让她自生自灭,而是赋予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其中包括祥林嫂的"逃"与"撞"、祥林嫂的"捐"、祥林嫂的"疑惑",从为生存而反抗,最终上升到对命运的反抗。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前人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大多认为是揭露了四大权力对祥林嫂的迫害,但是本文认为分析作品更应该从小说本身提供的信息为主要分析依据,而不能总是站在类别化的立场上去分析和定论问题,或者以某种时代观点去分析,据此,本文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四大权力造成的悲剧,而是有其命运的原因,也有封建迷信的问题,还有"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所谓变态人物,是指心理被严重扭曲,已经不正常的人物。我们知道死了第一个丈夫的祥林嫂被迫从婆家逃了出来,虽然在鲁镇有短暂的苟活,但不久被她的第一个丈夫的母亲强迫嫁给了另一个男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深深地涂抹上了必然性的色彩;但死了第二个丈夫又失去了儿子的她的悲剧命运更充满了偶然性,  相似文献   

14.
封建礼教固然是祥林嫂悲剧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祥林嫂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封建礼教维护者。祥林嫂致命的打击是儿子阿毛的惨死。她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没有力量去面对这样残酷的无常命运。祥林嫂死于生的"意义"一次次丧失,这是人类存在面临的共同困境,而不单单属于封建社会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小说中通过道具就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不同身份与性格甚至是最终命运。《祝福》里面的祥林嫂最后一次到鲁镇时拿了根下端开裂且比自己身体还长的竹竿,正是她此刻处境与未来命运的征兆;《药》中的人血馒头、《风波》中的辫子和《秋夜》中的枣树等都具有揭示人物命运的作用。鲁迅特别善于将一种常见的事物作为展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道具,激发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6.
张晓梅 《文教资料》2010,(19):15-17
《祝福》是鲁迅进入"彷徨"时期创作的第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意义被人们对祥林嫂命运的热情阐释所遮蔽。鲁迅通过"我"回答祥林嫂"疑惑"的心理细致描绘,解剖了现代启蒙者灵魂的矛盾与痛楚,揭示了"真诚"存在的不可能和"谎言"存在的必然,由此对"说"产生了道德恐惧。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现代文学大家,其文学创作是时代巨大的宝藏,为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资源。鲁迅的作品立意深刻、主题鲜明、人物突出、语言犀利而又精练,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典范。在小说《祝福》中,作者塑造了“祥林嫂”这一经典人物形象,通过细节和道具来展示人物的悲剧命运,带给我们更多心灵的震撼。小说开始部分对临终前的“祥林嫂”进行简单刻画,通过“祥林嫂”临终时身边的道具,我们可以窥探出她当时生存的境遇,对于人物的遭遇和命运的波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进而更好地感悟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这样写“我”遇见临终前“祥林嫂”的情境,“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因此,“竹篮”“破碗”“竹竿”成为她临终前的“遗物”,下文我们将就此展开更加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典型?反抗性格是不是她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有人说:“祥林嫂并不是听天由命的奴才,她并不甘心情愿任凭封建势力摆布自己的命运。”有人说:“她不甘心就这样被封建势力所吃掉,她奋力挣扎着,反抗着”。“祥林嫂的一生,是被奴役、压榨、摧残、虐杀的一生,也是不断挣扎,反抗的一生。她不肯屈服,不甘心被人们当玩物买来卖去,而竭尽全力反抗”。总之,这些同志认为,反抗性格是  相似文献   

19.
<正>《祝福》是借助祥林嫂死亡的不幸命运,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从而展现社会的病态以及在那样的社会中人的病态。文中不仅仅是祥林嫂的死亡,还有她的丈夫与儿子阿毛的死亡。因此,不仅要明白祥林嫂的死因,更要把它与促使其丈夫和儿子死亡的因素进行比较,才能更彻底地感受礼教吃人的力量之巨大、之恐怖,从而赋予文本更大的阅读价值。鲁迅把祥林嫂的命运遭际始终置于鲁镇特有的"祝福"等祭祀背景中来写,祥林嫂是在鲁镇的人们举  相似文献   

20.
“儒家她者”的祥林嫂身处绝对客体之境,心理遭遇焦虑、歇斯底里、压抑的吞噬,身心双重困顿将她抛至无涯荒野。祥林嫂的命运劣势源自女性周围的男性压制,源自女性自身作为去势者以及作为绝对客体的悲哀。对祥林嫂的拯救除了叙述者“我”的努力之外,还需解放“儒家她者”的制造者,培养“大心肠”的人们,以达到祝福“儒家她者”的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