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作文“怎么考”,应从语文试卷整体结构上进行考虑。 一、语基题、阅读题、语用题与作文题的整合以往“语文应用板块”所检测的语文“能力”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偶然性。例如2007年福建省高考试卷的第六大题第15、16、17三个小题,分别考的是:改病句;抒情句仿写(“鲜花虽然娇艳,但经不起风吹雨打;小草看似寻常。却更能承受酷暑严寒”):拟新闻标题。不知道这命题的依据是什么:15题,能改两个病句,不等于就不会写病句;写不写病句,写病句的概率有多高,  相似文献   

2.
一、朗读改病句通过朗读,将自己的书面文字转换成口头语言,不仅运用了视觉,而且运用了听觉。这样语感特强,发现差错率就高。学生在读不顺口的地方,就知道是病句。然后用修改病句的各种方法自改,直到读着畅顺为止。  相似文献   

3.
教学要求 :复习汉语拼音和成语 ;练习写近义词 ;理解多义词 ;学习修改病句。教具准备 :写有“字、词、句”部分第一题至第四题的小黑板或投影片。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今天我们来学习《基础训练3》的第一部分内容 (字、词、句 )。这部分内容有看拼音写汉字 ,写近义词 ,理解多义词 ,修改病句四道题目。请大家翻开课本第73页。二、练习第一题 :看拼音写汉字1 读题 ,明确要求 :这一题主要是复习汉语拼音和学过的成语 ,要求大家能熟练拼读音节后写出汉字 ,并能说出成语的意思 ,掌握成语 ,不写错别字。2 出示写有题目的小…  相似文献   

4.
教完《庖丁解牛》后,我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其故事,学生复述得较好。之后,我根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把课文改写成记叙文。作文交上来后,我发现病句很多——比他们口头复述故事时多得多。我要求学生修改病句后再交上来,但病句还是不少。学生说话病句较少,为什么一作文,病句就多起来了呢?我要几个学生读读自己的作文,结果念不成句。有的学生过意不去,边读边掏笔修改,读几遍后,病句大大减少。古代不是有人把自己的文章贴在墙壁上,日诵三遍以求修改锤炼吗?回忆自己中学作文时,认真写的作文往往一写好就能背诵,因而病句也较少。这些都给我启发。第二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背诵自己的作文,背诵时如果语言不通,请自己修改!第一次背诵作文,学生背得勉强,但抽样检查后发现,病句减少70%以上。其中,“田里有二个人”之类的病句没有了,生造词、滥用关联词语的现象减少80%;句子成分残缺的现象基本没有了,结构混乱,词语搭配不当的现象减少81%。我曾在初二某班进行实验,学生全期共写大作文10篇,其中,五篇要求背诵,五篇要求熟读。半年之后,该班作文在文从字顺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汉语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有很大的距离,而初中生书面语言的语感较差,很少有用...  相似文献   

5.
修改病句是小语句子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不但要训练学生能够发现语句的毛病,启发学生把病句改对,而且要引导学生把病句改好,寻求最佳改法。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结构、成分与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的认识理解,促进分析、比较、综合、求异、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是修改病句的最优化训练。一、修改病句最优化训练的原则①从内容上讲,要以原句所要表达的意思为基础,尽量不违背原意,不增减或改动原句正确的内容;②从形式上讲,要以原句所呈现的语法形式为规范,尽量顺应原句的表达方式,不增减或改动原句中正确  相似文献   

6.
【复习目标】1·能缩句、扩句、改变句式。2·能用5种修辞方法写句子。3·能修改常见的病句。4·能按要求写通顺的句子。【复习练习】1·把下列句子分别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1)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迷住了我。(2)大风卷起的尘土遮住了我的视线。(3)我终于找到了三叶虫化  相似文献   

7.
让学生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俗话说:“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一篇好的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目前,在我们教学中,还存在着重写轻改的问题,这可以说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我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改变形状,反客为主 在目前作文教学中,“学生管写,教师管改”。教师挑灯夜战,改了错字改病句,改正了  相似文献   

8.
精写多改策略心理学研究发现,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练习也会妨碍技能的掌握。由于小学生写作文的自觉性还不是很强,作文如果未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与充分鼓励,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过量的作文练习也会导致学生疲劳,降低学生作文的兴趣。提倡精写多改,目的是在教学时间允许、不加重师生负担、师生均能接受的前提下,扎实地写好教材规定的每一篇作文,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修改好自己的每一篇作文,保证质量,篇篇达标。怎样把现实生活转化成小作者的认识和内部语言,再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书面语言,这是作文修改训练中…  相似文献   

9.
问题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阅大多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既有眉批又有尾批,还要画出精彩句段,标出病句,指出错别字,打上等级,写上批阅日期,可谓细之又细,耗费了大量  相似文献   

10.
做练习给学生的感觉向来是枯燥的,无非就是学生埋头做一会儿,老师集中批一会儿,再集体校对一会儿。本次练习6的教学我一改往日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尝试。第三部分的题目要求是“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例句是这样的:海洋大得很,一眼望不到边。我要求学生读读这个句子,体会前后句的联系,他们很快意识到补充的内容是围绕前  相似文献   

11.
汪刚强 《教育文汇》2003,(10):16-16
做了一回监考,发现我们的孩子特乖。监考的对象是一个班的小学生,考试科目是语文。学生说话和写字都非常规范。也正因此,他们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表现得淋漓尽致。考场里小手不时如春笋般冒起,孩子们有许多地方搞不准,比如,填汉字的笔画数,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还是用中文数字表示;改病句是在原句上用符号修改,还是把改过的句子写在下面;选择正确答案是画钩呢,还是画横线;试卷上已经提供了作文题,写作文时要不要再抄题  相似文献   

12.
要想帮助学生写好作文,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从简单的造句开始,从三、五句的小对话、小作文开始,要鼓励他们敢开口,敢动笔,要写一句争取对一句,让学生有成就感,体会到语言运用的快乐。练习写作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运用的过程,要从学习英语开始,就多记一些重点词汇、典型句式、精彩段落,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样可以扩大词汇量,增加知识储备,有效地减少文章中的病句,给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要说、写结合,边学边练,从仿写到自由发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帮助学生养成踏实写作的良好习惯,初中三年不间断坚持训练,不断加大难度,争取一年上一个台阶。在练习中要注意不同年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快乐的蜕变2004年3月5日下周要在第二实验小学举行全市作文公开课,出课老师把教案传给我,让我提意见。是三年级的作文修改课,教案写得很简单,不过教学思路还是很明晰的。一、指导学生修改一句不准确的话1.用学生文章中的病句为例引导学生修改(病句用投影仪展示)。2.学生修改自己文章中不准确的句子。二、指导学生修改把句子写具体生动1.以例文中的句子为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是写得具体生动的。2.以学生文章中的句子为例引导学生再把句子修改具体生动。3.学生修改自己文章中的句子。三、指导学生把一段话修改得条理、通顺四、学生谈自己…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阅大多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既有眉批又有尾批,还要画出精彩句段,标出病句,指出错别字,打上等级,写上批阅口朗。可谓细之又细.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真是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15.
析句、用句和语境庄文中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分析一个句式,或者改一个病句,就句论句;学生兴趣不大,学了也说用不上。你怎么看?文中: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只能谈一点想法,当前。语法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构,轻语用。或分析主语、谓语。或区分单句、复句,或把肯...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给学生做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改病句:"放学后,全班同学都走了,只有晓明一个人在教室里静悄悄地写作业。"这样的练习题从我自己的学生时代到我的教学生涯中,历来是被当作典型的病句来修改的,所犯的错误是前后矛盾。可是,依稀记得我上学时有位老师曾说:"它不是病句,而是一种修辞。"至于属于哪种辞格,有什么样的特征,心里一片茫然只有一个感觉:它的名称是一个挺生僻的词。我找遍了我所能翻阅的所有  相似文献   

17.
一、思想上变“为考而教”为“考、教、学的统一”,发挥育人功能。 一次语文考试,试卷中有道修改病句的题目。这道题有四句,前三句每句都有一处错误,第四句有两处错误。考试结果,多数学生在第四句中也只改一处错误,被扣掉1分。考后质量分析,教师对学生  相似文献   

18.
[问题]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阅大多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既有眉批又有尾批,还要划出精彩句段,标出病句,指出错别字,打上等级,写上批阅日期。可谓细之又细,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真是呕心沥血!目的何在?为了给学生习作以指导,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针对英语写作基础考试中的第二大题一改写病句。病句中有些例子在中国学生的英文写作中十分常见,值得认真推敲。典型错误包括连接词误用、破句、垂悬修饰语和平行结构误用等。  相似文献   

20.
句子的语序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2):32-32
问:改病句的试题有这样的句子:“老师介绍了许多小华的先进事迹。”学生作文中也常见这类病句。请问:这类句子的语病在哪里?应当怎样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