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一、课文类别不同,教法有异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类别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就拿讲读课文来说吧,顾名思义,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两个方面.教学这类课文就是通过教师的讲,教学生学会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熊英 《辅导员》2011,(9):80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纵观小学教材的安排,阅读课文、讲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所占的比重较大,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性。在以读为主线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型有效地组织教学,让学生从初步感知课文的读到理解的读,再到品味的读,真正把文章的感情读出来,达到叶圣陶所说的"美读"境界。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作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语文"阅读课文三步法"就是将阅读课文分为三步走:走近课文谈感知,钻进课文深理解,走出课文写作文。具体操作如下。一、走进课文谈感知感知的内容:感知写作思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感知语言。感知的方法:1.预习。预习是"走进课文谈感知"的开始,预习时提出明确要求:(1)标段,(2)勾画中心词句;(3)概括主要内容;(4)积累词语、走进作者。"1、2"记在书上,"3、4"写在积累本上,这四项内容每课必须提前做好,第二天上课才能水到渠成,不至于措手不及。2.自主阅读、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度、分角色读、听录音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等等,使学生顺利完成"走近课文谈感知"的任务。谈感知不但要说也要写,只有落  相似文献   

4.
每一册中学语文教材都将阅读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大部分,两部分课文的份量相当,各占50%左右.对于教读课文,教师重视,经验较多,研究也较为深入,教学上较为自如.而对于自读课文,如何让学生学好,则讨论得较少,探索得也不多.  相似文献   

5.
每一册中学语文教材都将阅读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大部分,两部分课文的份量相当,各占50%左右.对于教读课文,教师重视,经验较多,研究也较为深入,教学上较为自如.而对于自读课文,如何让学生学好,则讨论得较少,探索得也不多.……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的中专语文教师不够重视阅读课文的自学指导,有的放任自流,有的干脆砍掉。不少学生也认为这些课文不重要,可读可不读。于是,阅读课文便成了“越读课文”——越过不读,没能注重阅读课文的价值,当然也就不能发挥阅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阅读课文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落实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课文编排在教材中,配合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是完成单元教学要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讲读课文与阅读课文的关系,是主干与枝叶的关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现行中等专业学校各类专业通用的语文课本一、二册为例,两册课本共编入课文73篇,其中讲读课文22篇,不足三分之一。而阅读课文就占了51篇。此外,还附录中专学校学生习作,在思考与练习和单元练习里还编入一些课外阅读题。由  相似文献   

7.
新修订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分为精读、略读两类。略读课文以前叫"自读课文"或"阅读课文",笔者觉得叫"自读课文"更合适,下面仍以"自读课文"称之。长期以来,教师们对自读课文半扶半教的特点认识不足,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总是把它和精读课文一视同仁,精耕细作,生怕升学考试时试题出自自读课  相似文献   

8.
<正>"以读促写"就是教师在开展阅读课文教学时,充分利用阅读文章,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掌握必要的篇章结构、词汇量、话题内容后,让学生进行相关写作,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读促进写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本文以高中英语(NSEFC)必修4"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的教学为例,阐述"以读促写"在课文教学中的具体尝试。一、课文特点课文"A Pioneer for All People"是一篇人物介绍,结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教生词——读课文——翻译——讲语言点"的固定模式进行。对课文中的语言点花很长时间讲解,却忽略了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严重违反了语言的交际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结果学生经过了  相似文献   

10.
刘莉 《语文天地》2015,(8):81-82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内容主要以单元主题来分类,而每一个单元文章的安排很有规律,首当其冲的是两篇讲读课文,然后是一到两篇自主阅读课文。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自主阅读课文有明确的教学要求,自主阅读课文,就是让学生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以配合讲读课文的教学,完成听、说、读、写训练。一、自主阅读课文在课本结构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大都以单元主题的形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4-5篇课文,这些课文大致可分为精读课文、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每个单元的前两篇课文一般都是精读课文,精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精读课文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然而,精读课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因为精读课文教学既强调教师的指导和学生  相似文献   

12.
阅读课文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在初中阶段讲读课文约占三分之二,阅读课文约占三分之一。而在高中阶段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分别约占二分之一。这样的比例安排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状况出发的,是协调的。当前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有两种倾向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一是把阅读课文一律视作讲读课文,进行所谓“精讲”(且不说往往用注入式)。一是把阅读课文看作自由参读材料,教师一笔带过,学生看看了事。两者均偏离了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编辑的意图。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认识"虐、踞、淤"三个生字,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日月同辉"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的形象,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阅读课文,感受老人形象,使之活在学生心中。2.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教学流程:一、领略一段景,一会"青山不老"1.直接导入,初释课题。从字面上看"青山不老"是什么意思?2.关注"青山",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努力读准生  相似文献   

14.
黄晓岭 《教学随笔》2022,(2):135-137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阅读教学质量不高、阅读形式比较单一的情况.因此,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教读课文要"授学生以渔"、自读课文要学生以"渔"求"鱼"、课外阅读要建立课内与课外的连接通道,改变语文阅读教学止于课堂的不足,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葡萄沟>是一篇低年级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老课文.针对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词语教学这根"纬线",采用多种策略解词、习词,落实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同时,以解读中心句为"经线",培养孩子的语言理解、感悟、积累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课文类别不同,教法有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类别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就拿讲读课文来说吧,顾名思义,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两个方面。教学这类课文就是通过教师的讲,教学生学会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授课] 教学《触摸春天》一课前,我反复阅读课文,被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深深地感动了.如何把这一份感动传递给学生呢?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课前欣赏残疾人马丽、翟孝伟表演的舞蹈《牵手》,使学生明白残疾人一样可以创造奇迹.接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到了深入研读课文阶段,我是这样处理的: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有关"奇迹"的句子. 2.根据学生回答交流反馈. (1)体味"奇迹".  相似文献   

18.
《景阳冈》(第十一册)这篇课文多年来一直被小学语文课本选用,以前曾作为“讲读课文”,现在改为“阅读课文”。作为阅读课文,教师应该怎么教学呢?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简单地读故事,本来这个故事是家喻户晓,学生易于掌握,所以读起来一节课就完了。那又怎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二是与讲读课文教学差不多,这又怎么能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  相似文献   

19.
阅读课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文字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阅读课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自主地读,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课文感悟文章,并实现自动的内化,这就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很大程度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的读。指导学生读书要避免走入"死读、硬背"的怪圈,避免学生在读中将其思维发展定死、礓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贯彻《课程标准》中读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悟意,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人教版)设计了讲读、阅读、自读三类课文类型,从横向构成循序渐进的自学系统,渗透学法,培养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较难把握阅读课文的教学,往往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把略读和精读混同起来,只强调阅读内容,不讲究阅读方法。教师应正确地把握阅读课文的教学。首先教师应明确:学习阅读课文的内容是手段,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的目的。设计阅读课文的目的在于借助这些课文“例子”或语言材料使学生学会怎样阅读,懂得如何利用最有效的阅读方法获取知识和信息,而阅读课文正是体现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