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道隐”思想是孔子根据形势灵活应变的积极处世原则的体现,它所强调的是“儒道”在天下无道之际以“隐”为“行道”、“达道”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立足于《论语》文本,探讨孔子对“隐”的态度及“隐”的诠释,才可正确解读孔子“道隐”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向来被认为积极入仕的孔子确亦有"隐"的思想。细审孔子之"隐",其思想与庄子等避世的"躲藏"之"隐"是有区别的,孔子之"隐"为"储藏"之"隐"。孔子不仕而隐在于孔子志于己道,孔子的人生追求便是贯彻自己修己安人的仁礼之道。  相似文献   

3.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一个十分醒目的内容,是它的闪光的重“言”思想。纵观《论语》486章,其中有60章言“言”,计126个“言”字。这些“言”字,绝大部分表明:孔子十子重视“言”的内容、方法研究,重视“言”的内容、方法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17,(7):32-37
一般人以为,孔子治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注重经世致用,即所谓"入世",而与脱离俗世之束缚即所谓"出世"思想无涉。我们认为,此种看法的后半部分与事实相去甚远。事实是,孔子毕生心向大道,"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即便是不得已而"隐居",孔子也是以实现平生志向为依归。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是,孔子曾长期处于"退隐"即由仕而布衣的平民化时期,这在一般人是人生最为失意、失落或最为沮丧的时期,而对于孔子,倒是一个自我砥砺而渐趋超凡入圣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孔子曾为“隐”、“隐居”正名,这件事在中国化史上一直重障不显,致使人们认为他对“隐”的态度自相矛盾。孔子认为理想的隐性格主要包括三点:无道则隐,行义达道和安贫乐道。他以自己的一生行事,陶铸了这种理想隐的化性格。  相似文献   

6.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孔子的"道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隐"思想是孔子根据形势灵活应变的积极处世原则的体现,它所强调的是"儒道"在天下无道之际以"隐"为"行道"、"达道"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立足于《论语》文本,探讨孔子对"隐"的态度及"隐"的诠释,才可正确解读孔子"道隐"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选作课文时被删节,位于第三段省略号部分):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  相似文献   

8.
在庄子看来,孔子注重修身,认为修身应修心(或修内),内心应无机巧,应忘却仁义礼智,让功名利禄及生死不入于心,做到“心斋”与“坐忘”,以虚静之心与道相合。孔子还认为修身应处理好心、物之关系,即修己而顺物;修己,进而化人;化人而达到治天下。且以修心为本,修心乃顺物、化人、治理天下之前提;修心之目的为处好己与物、天下之关系(或修外)。孔子还谈到修内与修外之关系,他以为应该以无心的态度中立于修内与修外之间,不偏重于任何一方。但庄子以为至人无须修心,则更无修心之目的。至人无心而任自然之性,逍遥于道德之乡。至人更无须修外。  相似文献   

9.
孔子"辞达而已"一说的提出有其具体的文本和文化语境,对此的理解需要放在"辞"与"文""言"等不同用语的比较中。通过对不同文体的文本解读和分析,能够发现"辞-言-文(道)"是一个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勾连的系统。"辞"作为语言修辞,其独立性表现在孔子"修经"的过程对待不同文体的文本有意识地区别其阐释空间的差异,以及在解读时运用不同的阐释方法。而在"辞-言-文"这个结构里,孔子对待不同文体文本之"辞"的方式在根本上又是一以贯之的,这表现在"六经"都是"道"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论“宽”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篇》。  相似文献   

11.
黄月喜 《语文知识》2000,(3):48-49,78
“言”“语”“谓”三个词是文言中出现较多的词。虽然它们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这需要认真领会,准确区分。言 (一)作动词。1.“说”的意思。如: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②遂忍悲为汝言之(《与妻书》)③鲁肃独不言(《赤壁之战》)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12.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语言问题。他一方面确立了语言在治世、教化以及达“道”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语言的不足,以“礼”、“德”、“行”、“象”补“言”,孔子立“言”并不执于“言”,坚持“有言”与“无言”的统一,其意图直指“道”的生生不已。  相似文献   

13.
论市场经济下学术期刊之“立言”叶赋桂张凤莲古人有三不朽之说,立德、立功、立言。办期刊即是一种立言,作者和编者为社会、科技和历史文化立言。但要言而不朽,这“言”须“立”得起来。如何“立”?各个时代、社会的标准不一,孔子有孔子的一贯之道,美国有美国的价...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言意之辩”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把握道两个方面。孔子认为在名言领域是言可尽意的,而超名言领域则是言不可尽意的,这种观点是辩证的合理的;而孔子对于“语言能否把握道”的回答则是主张以“隐喻”的方式把握道,这种处理方法则是一种化认识论为实践哲学的解决方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认知理性不甚发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李兰 《作文与考试》2023,(22):23-26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子路率尔而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哂笑:其言不让。冉有谦让有礼:“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孔子不赞一言。两千多年过去,让或不让,依然是我们待人处事需要面对的问题。请以“让”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言意之辩”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把握道两个方面。孔子认为在名言领域是言可尽意的,而超名言领域则是言不可尽意的,这种观点是辩证的合理的;而孔子对于“语言能否把握道”的回答则是主张以“隐喻”的方式把握道,这种处理方法则是一种化认识论为实践哲学的解决方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认知理性不甚发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除了记录在人们熟悉的《论语》一书中,《孔子家语》一书也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资料。从《孔子家语》中,我们不难想象和察见孔子及其弟子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诸弟子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以及人生际遇。而在诸多弟子中,子贡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子贡是一位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同时又能理解孔子思想,并且能和孔子进行交流的一个人,他能言善辨,勤思善问,能非常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思想,而且善于思考、提问,非常尊重孔子,同时也处处维护孔门弟子。  相似文献   

18.
论“说”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说”,与一个人终身相随。夸张一些,学生离开学校,参加工作,糊涂终身,可以闭目塞听,可以不动笔墨,但却很难不开口说话,因此,说话至关重要,孔子把说话的重要性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请读《论语》: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于对曰:“言不可以若  相似文献   

19.
孔子,奉之为圣人,其论已垂千载;其以教育家、思想家之身份立人心中,亦近百年。对于这样一个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上起过奠基作用的人,这些名号应是当之无愧的。宋代老臣赵普曾对赵太宗言:“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①此语虽夸张,但却道出了《论语》内含的为政思想,而这种思想正是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内质。  相似文献   

20.
先看几个例子:(1)“这是我惟一敢保证不是废话的一句话。”(江南空气《废言——关于是否取消降级制的思考》)(2)“然寻检雅诂,废语多有可用为新语者。”(章炳麟《文学说例》)(3)“诗的语言绝不能容许废言废语。”([台湾]简政珍《诗的生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