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宋瑜 《华章》2011,(18)
采用文献资料及系统分析法,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居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之一,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相似文献   

2.
席凯 《华章》2012,(24)
钧瓷艺术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成为稀世珍宝.钧瓷之所以能感动世人,釉上釉生发的窑变功不可没.意境是中国独有的文艺美学理论,钧瓷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理论再一次被艺术所证明,艺术再一次为理论所概括,今天用之评论钧瓷釉画尤为贴切.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陶瓷史上最有名的是宋代五大名窑,而五大名窑之首就是汝窑,汝窑也是中国陶瓷史上最珍稀最神秘的品种。汝窑产地在河南宝丰。汝窑瓷器胎洁釉润,纹片缜密,制作精细。它以纯正的天青釉色、密布的人工开片和绝妙的支架烧造工艺,倍受人们的赞誉和喜爱。汝窑瓷器胎骨薄,胎色呈浅灰、灰白,俗称"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很少。胎色的形成往往与烧制温度有关,温度低胎色淡,温度高胎色深。胎子质地较疏松,断面涩,无光泽,略有空隙,胎子烧结程度较低。汝窑釉色以天青、青绿为主,天青包括粉青、月白、卵青等(图1、图2)。图1:台北故宫馆藏汝窑椭圆水仙盆  相似文献   

4.
青花瓷     
《初中生辅导》2023,(Z9):72-73
<正>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唐代以前,中国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从烧制三彩的过程中,分化出了与纯蓝彩几近相同的“青花”烧制技术。  相似文献   

5.
钧窑瓷器是我国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重要瓷器品种,其瓷器生产的工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宋代钧窑铜红釉与铜红彩的创制、分相釉的大量烧制、厚釉的施用等几项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创新,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且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影响巨大而又深远.  相似文献   

6.
铜红釉以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还原烧成。钧窑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多种窑变色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色格局。铜红釉主要包括钧红、祭红、钧红花釉、郎窑红、三阳开泰、美人醉、郎窑花釉、玫瑰紫、火焰红、釉里红等。铜红釉的各种基础釉料对呈色有不同的影响,还原气氛的轻重、还原时间的长短、温度的高低对釉面色调的影响更为关键,必须对这些因素严格掌握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窑以地名,钧窑名称之由来与"古钧台"关系密切。钧瓷之源起,除与"唐花瓷"等渊源至深外,更离不开"柴窑"匠师的精工绝技。正是在"唐钧"乳光蓝斑工艺的基础上,借鉴柴窑"雨过天晴"釉等精湛的制瓷工艺,才烧出了宋初的钧蓝釉(天青、天蓝)等分相乳光釉,钧瓷创烧才得以成功。  相似文献   

8.
钧瓷是制瓷技艺与审美创造理念高度有机结合的产物,作为保藏性的载体,烧成的钧瓷作品既承载着钧瓷烧制的技艺,更承载着钧瓷艺人的审美创造理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钧瓷审美观念与钧瓷烧制技艺的传承至关重要,但这双重意义上的传承又十分艰难。其艰难源自三个方面:一是对传承者本人素质的要求很高;二是传承实践的高额成本:三是商业化与市场化的冲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尽管压力重重,局势不容乐观,但仍有钧瓷艺人在苦苦坚守着传统钧瓷制作技艺阵地。这种对传统的固守和传承性实践应得到充分肯定和重视。  相似文献   

9.
宋代钧瓷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由于钧台窑口烧制由民办转为官办龚断,技术力量,原料占有均具优势。此时的钧瓷产品釉色由于铜红釉的创新使用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产生了神奇莫测的自然窑变现象。钧台窑空前的艺术成就,深刻地影响了钧瓷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钧窑的兴盛。钧瓷的命名始自夏代禹州的钧台,而非后来金代的“钧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陶瓷工业的铜呈色发展史经历了唐以前的低温氧化气氛下的铜绿釉到宋以后高温还原气氛下的铜红釉两大阶段。宋代河南禹州钧窑铜红釉的烧成是瓷釉铜呈色工艺达到成熟的表现,并且改变了以往只有青釉、白釉、黑釉等单色釉的单调局面,将中国的制瓷业带入到色彩斑斓的新时代,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对后世瓷器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拉坯工艺是中华民族民间工艺的瑰宝,也是钧瓷主要成型工艺。随着时间的推移,拉坯工艺在钧瓷艺术领域的应用呈现出灵活多变的态势。根据拉坯成型过程中对“力”的使用方法,将拉坯成型中的发力要点,结合力的大小、方向以及心态等对钧瓷器型的影响升华为“力道”,阐述钧瓷拉坯工艺中“力”的内涵,既发扬了钧瓷拉坯工艺,又将其提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实现工艺与人文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关于"卢钧"与"炉钧"以及"北方炉钧"与"南方炉钧"之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卢钧"作为钧瓷衍生的唯一支派,又称"卢瓷"、"卢钧",而"炉钧"则因清雍正时期在景德镇烧制而得名。经考证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卢家在神垕具有相当久远的烧制钧瓷的历史,而非从清光绪年间的卢振太才开始烧制钧瓷;钧瓷在明代并未断烧,"卢钧"早于"炉钧"而存在;景德镇所谓"炉型窑"即为"火炉中所烧"的说法是误解,"炉型窑"实为卢家早在明代就使用的"推拉式风箱窑"的变种;景德镇"炉钧"之名的形成与"卢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卢钧"与"炉钧"是上下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神垕炉钧是钧瓷史上晚清民国时期盛开的一朵奇葩,其对于中国钧瓷史来说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不仅深刻地继承着唐宋以来尤其"官钧"的科技工艺特性,而且深刻而直接地影响着现当代钧瓷工艺发展态势。神垕炉钧的开创者或成就者主要是神垕卢氏家族,其工艺迥异于清代延续而来的景德镇炉钧工艺,亦与传统钧瓷工艺有别。这种工艺和釉色表现似乎是钧瓷技艺的断裂,但从神垕炉钧仿制烧造为钧瓷史开出一个重要分支而且直接引致神垕原产地当代钧瓷的恢复研制和复兴而言,却是钧瓷技艺甚或钧瓷文明连续性生成的根本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4.
钧釉最好的传承方式是创新,但钧釉的创新有三个前提:必须以铜、铁为主要着色剂;必须是高温还原烧成;必须是自然窑变。新钧釉的特点是:釉中除加有铁、铜等着色剂外,还加有其他的着色元素;窑变色彩、纹理、斑点、意境等变化更加丰富;适当地突出了缺陷美;具有时代气息和现代艺术美感。钧釉创新的方法,一是调整烧成方法,二是不断调整釉的配方。只要不断地试验、摸索、研究、总结,钧釉品种定能不断推陈出新。钧瓷的窑变永无止境,钧釉的创新亦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5.
钧窑是北宋末年创烧的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以窑变工艺和意象美学享誉于世。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长期的恢复性研烧,在原产地钧瓷工艺美学传承创新基础上,以“意境”学说为核心的钧瓷意象美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引发当代钧瓷工匠从材料、工艺等方面对钧瓷意象、意境美学现代性的探索;与此同时,许多慕名到钧瓷原产地的学院派艺术家,立足传统钧瓷工艺和材质,从艺术形式、学术思想等多元视角对传统的钧瓷意象美学现代性进行探索。两类探索并行不悖,一起构成钧瓷意象美学的现代性新内涵,推动了当代中国钧瓷窑变工艺和意象美学现代性的双重增长,为中国历史名窑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典范。  相似文献   

16.
早期钧瓷年代是金世宗大定时期(1161-1189)至章宗明昌时期(1190-1196),即十二世纪后半期,是汝瓷向钧瓷的过渡期。其窑址位于宝丰清凉寺、汝州严和店、禹州白峪三处。钧釉铜红斑技术的发源地,首先出现于严和店窑,然后才传到豫西各地。"钧瓷"概念需要做历时性纵深辨析。  相似文献   

17.
禹州神垕钧瓷产于中原腹地,以"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闻名于世,其独特的地域、历史等因素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文化历史。禹州钧瓷文化可以视为中原文化的重要体现。钧瓷不是普通的瓷器,而是观赏性极高的艺术瓷器。本文用审美的眼光探究禹州神垕钧瓷文化,再现禹州神垕钧瓷艺术魅力,表现其蕴含的丰富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窑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青瓷是瓷器的最早形态,历代窑匠总是在青瓷釉色上孜孜以求,伴随着这种追求,青瓷釉的烧造从原料配方到施釉方法,以及烧成步骤都成就颇高。从工艺角度分析研读青瓷釉的烧制,突破传统以来对青瓷釉色、造型特点等单纯的文化审美,补充完善对青瓷艺术的工艺角度审美。  相似文献   

19.
正龙泉窑窑址在浙江龙泉县。龙泉窑青瓷创烧于北宋,是在越窑、瓯窑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龙泉青釉使青釉釉色达到宝石般的色泽,显示了当时很高的科技水平。龙泉窑陶工不断改进青釉釉料的成分,使之产生不同的呈色效果,比如北宋龙泉用的是"石灰釉",南宋龙泉用的是"石灰碱釉"。石灰釉高温黏度低,釉薄容易流淌,透光性强,硬度较高;石灰碱釉则较黏稠,釉厚不易流淌,色彩饱和度充足,玉质感极强。石灰釉与石灰碱釉两者一字  相似文献   

20.
钧瓷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产生,北宋时期其工艺逐步成熟,金元时期钧窑系形成。经历了明代的衰落后,钧瓷在清代由仿制而逐渐复苏,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并再铸辉煌。钧瓷的兴衰除了其自身特殊的工艺因素外,也受时代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影响、政治因素的干预及经济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