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摘要举措。本文结合"大工-米其林"卓越计划班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从企业培养计划、组织机构、企业课程设置与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探讨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企业培养阶段的组织与实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探讨了卓越工程师综合创新型能力的培养方法,主要讨论了卓越工程师综合创新能力的要素分析、卓越工程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卓越工程师综合创新能力的要素包括知识视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素质等要素。卓越工程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建立注重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评价制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加强;国际化课程的设置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福州大学依托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借鉴欧美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认证相结合,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材料科热处理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使得材料热处理工程师培养工作富有成效,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大学依托教育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借鉴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国际焊接工程师的培训认证进行有机结合,从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结构组织、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卓越焊接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一系列实践探索和教学改革,卓越焊接工程师培养工作取得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卓越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事实上,只有企业的全过程参与,才能培养出满足培养标准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本文试图系统地讨论和研究"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与企业合作全过程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重要专题,包括校企全程合作是"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校企全程合作的主要环节和合作内容、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机制的建立、校企合作教育需要的政策法规支持等五个方面,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依据我校卓越计划培养思想,结合我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以面向铁道工程行业、机械行业等相关的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探讨"卓越工程师"班级学生培养的运作模式,提出搭建"工程训练"与"工程创新"的实践教学平台,并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灌输到其他非"卓越工程师"班级学生的实践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本文以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桥梁系教学培养为例,试图讨论和研究"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与企业合作全过程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重要专题,着重关注"卓越计划"中企业在校企全程合作的意义和桥梁工程系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机制的建立以及经验总结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桥梁工程系校企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是"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的标志,是"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本文试图从八个部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这一重大核心专题:影响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涵、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的质量保障、大学质量文化建设以及质量保障需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等,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培养满足专业质量标准要求的卓越工程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要求,分析了地方高校在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三峡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实施为例,探讨地方高校计算机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消除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等弊端,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论述了卓越工程师的品质特征,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构建、培养环节把握,以及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等相关问题.指出只有政府、高校和企业(社会)三者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1.
在总结矿物加工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列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的西安科技大学为例,探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机制建立的思路与方案,通过拟定科学可行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一批有工程和国际背景的教师、融合一批有责任意识的企业等方面的探索,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转型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是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创新。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资源与能源领域工程人才培养的重任,本文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分析探讨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内涵与特点,阐述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基础与应用技术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培养与实践性环节培养体系,并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针对地方普通高校在具体实施中发现的课程整合、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主要问题,分析和探讨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及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卓越工程师的成功培养。  相似文献   

14.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2年成为国家首批"卓越计划"试点单位,目前已经有2届"卓越计划"毕业生。针对"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改革、校企联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等方面探讨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真正卓越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以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正在普遍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背景,探讨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背景下高校应该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适应和促进高校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阐述了校企协同培养模具卓越工程师的机制构建、培养模式、具体举措和培养成效。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卓越计划"不仅要求卓越工程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是高水平的专家,更要求他们能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成为所在行业企业的领军人物。工程师领导力的培养多年来一直得到美英等世界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试图系统地讨论和研究当前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高度重视的这一重要专题,包括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重要性、卓越工程师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L-A-R模式、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课内学习、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课外实践以及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教师选择等六个方面,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领导力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它是大规模工程教育改革的信号,目的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文章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涵与弊端,并就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文章围绕"卓越计划"探讨设立在地级行政区域的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问题;分析了这一层次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定位和能力素质要求;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可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点,本文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培养具有基础能力、个性化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五能"学生,并通过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了"五能"学生培养的教学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