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小说中的各个情节之间是有关联的,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当然也不可缺少偶然性因素,小说中常出现的"逆转"美学证实了它的作用。作家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安排一些偶然性因素来增强小说的美感,反映生活的神奇,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
小说情节的设置常常包含因果关系,其中还包含一些偶然性因素,它是小说"逆转"美学因素的内部根据,汪曾祺的小说情节中常设置那些超出必然性的偶然性因素来揭示生活中的奥秘与神奇,这与"欧·亨利式的结尾"可谓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看一个人是否是大师.先看他是怎么死的”,这个说法乍一看,似乎是一种调侃。死是每个个体的选择,充满着偶然性和必然性.就凭一个死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吗?然而再仔细一揣摩,这里颇有意味。生与死,是人的两极。人来到这世上.最初是被动的.所以人们就希望对死能自我把握。那些天才、精英、大师等主动选择它.肯定是经过了严肃的思考的,那么这时的“死”也就是另一种生了。  相似文献   

4.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对范畴.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偶然"非偶然.科学家的任务,就是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偶然性与必然性是作家不可回避的哲学命题。本文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解读,结合鲁迅的创作态度,对这一命题予以揭示。笔者认为,在鲁迅的作品中,偶然性表现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对峙中产生的危机感;必然性更多体现于小人物的艰难生存与死亡结局上。正是因为个人经历坎坷和对社会认识的独到,使鲁迅与同时代作家有着不一样的写作高度。  相似文献   

6.
生与死的问题是史铁生小说的总主题。这一主题性思考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死何以消解生之沉重,其逻辑进路是从生的价值虚无到命运的无可奈何再到历史的无可选择,结论自然是灰色的,即生的艰难与无望只有靠死来消解。二是生何以承担死之虚无,其思考的核心是既然死是命定的,在此之前就必有一个生之过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在过程中,生是实有,死倒是虚无的。要之,先以死消解生的虚无,再以生消解死的虚无,由此开出一条富有坚韧与乐观精神的“过程人生哲学”之路。  相似文献   

7.
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充满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本文结合鲁迅先生的创作实践,对鲁迅小说的艺术辩证法的主要方面进行了论述,即以小见大,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有机统一,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与人物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死亡一直以它的神秘性和不可把握性吸引着人们对它的探讨和表现。不同于传统的"未知生焉知死"的回避心态,五四乡土小说家积极地正视死亡。其死亡叙事就展现了乡土社会中"以巫代医"思想的愚昧、"吃人"风俗的残酷、宗法礼教观念的顽固,以及乡土社会平静的生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家冷峻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思想启蒙精神。通过论述,论文意在揭示五四乡土小说死亡叙事的思想价值,从而找到更深入更本质的理解五四乡土小说的某种视角。  相似文献   

9.
梅娘对女性意识的书写是在一个充满压迫和苦难的环境中进行的。梅娘的小说因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显现出更为普泛的人性意义,她笔下的女性苦难虽然也有阶级、民族重压下的强音,但主要还是来源于两性压迫的壁垒之上。梅娘的女性书写隐含着民族立场和个人话语兼容的写作姿态,力透纸背地展示了沦陷区民众的惰性与麻木,在死的挣扎和生的顽强中表现出全民族的觉醒和奋进。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悲剧型小说中,鲁迅的作品是最有深度、最有力度的。所谓悲剧,在鲁迅看来,并非指那种非社会性的个人的不幸际遇。他认为创作悲剧型小说必须着眼于社会性,并表现出悲剧的历史必然性。在评论五四时期某些悲剧型小说时,鲁迅不满那些“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的作品。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其一,视野狭窄,“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没有深刻的社会性;其二,“过于巧合,在一刹时中,在一个人上,会聚集了一切难堪的不幸”,失去了必然性。什么是悲剧,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  相似文献   

11.
论明清四大小说中死亡现象的审美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明清小说家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融入小说文本中,使死亡现象变成建构小说艺术世界的重要基石。《三国演义》:死为不朽生崇高;《水浒传》:死为酣畅生愉悦;《金瓶梅》:死为纵欲生警示;《红楼梦》:死为无奈生怜悯。  相似文献   

12.
小说是与散文、诗歌和戏曲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它与诗歌散文不同的是有更为完整的情节、故事和人物形象,更具有生动性。与戏曲相比,小说以文字为表现方式,不需要舞台表演,具有阅读欣赏的便利性。小说对读者的文学修养方面的要求更为直观简单,不要多么深厚的文学修养功底。因此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更具有读者优势,比诗歌、散文和戏曲有更多的读者,能够被更多的普通的读者接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更多的人在读小说,不是更多的人在读诗歌和散文,也不是更多的人在看剧本和戏剧。小说不存在"曲高和寡"。因此我们说重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写好小说,给更为普遍和大数量的读者以健康丰富的文学养料,这是文学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3.
必然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出现的趋势,即合乎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它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而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非本质的联系,它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很明显,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有区别的,但二者并非截然分开.一方面,必然性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而偶然性的背后,则隐藏着必然性.偶然与必然是辨证统一的,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会获得机遇,促使新的发明创造产生.  相似文献   

14.
爱尔兰作家塞谬尔·贝克特的小说《马龙之死》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他在小说中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所有手法,表现了非小说的主要特点——无情节、无人物、无结构。  相似文献   

15.
哈代悲剧观念与其作品中预设的情节发展、人物个性间的抵牾,及情节推进中对偶然性因素的过于倚重,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果,损害了作品的艺术性.这在他大部分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都有体现,而尤以其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为甚.此外,这部小说还表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冲突,造成了文本的分裂.正视这些缺陷,有助于对哈代小说的艺术性进行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16.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对范畴。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偶然”非偶然。科学家的任务,就是透过偶然性的表面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很多科学发现正是通过偶然所触发的灵感而完成的,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测定王冠含金量的方法,从而发明了流体静力学;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代数学中的四元素是英国数学家哈密顿在和妻子散步时发现的;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椅子上小憩时发现了苯环结构,等等。但是,这些偶然发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常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来描述偶然性:偶然性 是事物外部的次要原因引起的结果 ", 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以上描述,不仅仅在语言文字上有差异,而且代表了偶然性形成的不同原因和不同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偶然性是具有多样性的,我们有必要对偶然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划分,同时对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再认识。一、偶然性的多样性偶然性按不同分类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一)按形成的原因不同,偶然性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中国本土文化的作用下,意识流小说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异。由于小说的起源和读者群的原因,中国小说具有重视情节的传统,中国作家在借鉴意识流技巧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一传统,这就使中国的意识流小说表现出更强的情节性。心理学发展的相对滞后使中国作家对意识流的实质缺乏准确的把握,很难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聚焦于人物的无意识或潜意识,进行纯意识的描写。受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精神的制约,中国意识流小说中人物意识的流动表现出更强的理性,意识活动受理性的主导。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强调使中国意识流小说极少表现人的颓废、沮丧或变态心理,相反,塑造健康的灵魂、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是中国意识流小说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历史教学。下面谈谈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依人的  相似文献   

20.
空间在小说叙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空间叙事也日益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张洁的小说《知在》空间成了叙事的主体:一幅晋画做了小说的主角。张洁在小说中探讨了生命的奥秘。她赋予一轴晋画以存在逻辑,并让这小小画卷有了洞穿历史和生命的能力:收藏这幅晋画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小说讨论了生和死:死惊心动魄,却只是漫长人生的一个瞬间;讨论了性力和艺术:性力是生命能量的表现,但性力的失去却回报以非凡艺术能力的获得,这是生命价值的另一种呈现。张洁借小小一幅晋画,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奥秘:作为艺术的人生,“在”固然重要,唯有“知”,才能让“在”摇曳生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