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读韦应物诗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客游江淮考 韦应物,新旧《唐书》俱无传。1978年,傅璇琮同志在《文史》第五辑上发表了《韦应物系年考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地考证了韦应物的生平,但是对于韦应物三十四岁至三十七岁(大历五年至八年)的行踪没有提及。笔者通过对韦应物生平的探索,认为在这段时间,韦应物客游了江淮各地。  相似文献   

2.
韦应物是古代悼亡诗的重要代表。西安出土了韦应物家族的四方墓志,这是我们研究韦应物悼亡诗的宝贵资料。将墓志与韦应物诗相对照,可加深对其悼亡诗的理解,并从韦应物诗集中发现更多的悼亡之作。韦应物悼亡诗的艺术特点深刻影响了苏轼等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近三十年来,对中唐时期诗坛重要诗人韦应物的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自韦氏家族四方墓志出土后,再次掀起学者对韦应物及其诗歌的研究热潮。本文以近三十年为限,对学术界关于韦应物及其诗歌的研究进行综述,理清线索,分析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韦应物以其山水田园诗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但其诗集中有一定数量的送别诗。文章从韦应物送别诗的送别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分析韦应物的送别诗,从而使读者更深层次地认识韦应物的这一诗歌体裁。  相似文献   

5.
在韦应物诗歌接受史上,苏轼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苏轼对韦应物诗歌的接受活动体现在喜爱韦诗、效和韦诗、评论韦诗等方面。经过苏轼对韦诗的接受,韦应物五言诗的典范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形成了评论韦诗“发纤裱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的定论,并引发了“韦柳之争”的文学史公案。  相似文献   

6.
刘扬 《教学随笔》2010,(6):34-35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韦应物调任滁州刺史。此诗当作于德宗兴元元年(784)春。李儋(dan),字元锡,曾官殿中侍御史,是诗人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故诗人以此诗作答。  相似文献   

7.
滕汉洋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4):48-51,47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韦应物折节一事的真实性和折节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其原因在于对韦应物《逢杨开府》一诗理解上的偏差。通过对此诗的重新解读可以发现:韦应物折节一事确实存在,其折节的内涵乃是完成了从一个轻狂少年到循吏的转变。至于其转变的原因,除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还与诗人自己的家族出身、在家族中的地位及乱后的生活状况等有关。韦应物的折节一事反映了中唐士风转变的历史运势,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界习惯于以"淡泊名利"评价韦应物之人品,以"高雅闲淡"分析韦应物之诗风.其实不完全准确,韦应物在"仕隐"问题上并不超然,其诗风亦非以"高雅闲淡"就可概言.而"淡泊名利"与人品高洁其实并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9.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是唐诗处于开元、元和两个诗歌高峰时的重要诗人。他对盛唐辉煌的诗歌艺术有所继承,同时对下一个诗歌高峰的到来又起到引发作用。并且,韦应物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清远=派诗风得以继续发展的关键性人物。所以,我们可以说韦应物在唐代诗歌史乃至中国诗歌史上都是一个重量级的诗人。韦应物在诗歌史上的丰功伟绩并不  相似文献   

10.
诗人韦应物能够在大历时期卓然而出,自成特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濡染盛唐风韵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本文从韦应物诗歌所体现出的诗人的精神面貌、诗风的延续以及诗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寻找韦应物诗歌和盛唐气象的某些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中唐诗人韦应物在人格修养和诗歌创作方面受陶诗影响最大,因而文学史上一直将“陶韦”并称。韦应物本人受到陶渊明自然真率之性情的影响,韦应物诗风受到陶渊明诗质实自然萧散恬谈风格的影响,其艺术表现手法和特点亦颇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其诗以平淡自然著称,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音声论是韦应物审美观念的重要内容,其思想渊源与理论内涵受佛教影响颇深。韦应物认为,音声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从审美层面来看,音声论在肯定客观美感存在的同时,更推崇审美主体的自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针对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歌行诗进行分析,结合中唐之前歌行体的发展历程,探讨韦应物歌行诗的兴讽特色,以及歌行诗中蕴藏的盛唐情结。  相似文献   

14.
王林玉 《语文知识》2006,(10):42-42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首七言律诗是韦应物寄赠老朋友李儋的,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期盼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相似文献   

15.
韦伟禄 《考试周刊》2010,(29):28-29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作品约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艺术成就很高,以"古雅闲淡"的清淡之美为其主要风格。本文主要从韦应物的人生经历,人生态度,生活环境,社会影响,个人品格,以及对前人诗歌的继承和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浅析韦应物"清淡"诗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诗人韦应物一生都是以追求浓郁的生命情怀作为人生观的根柢。韦应物人生经历的陡变、安史之乱的突发以及儒释道思想的融合,是导致他人生观转变的因素,也是诗人不断提升生命情怀追求层面的动因。  相似文献   

17.
韦应物是盛中唐转型时期的一位大家,他的诗歌保留着转型时期儒家士人的性情与心理特征。走进韦应物需要多层面复合思维交错使用。以笺释法调动历史文化是解释他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高二选读教材《唐诗宋词选读》(2007年6月第3版,丁帆、杨九俊主编)里《寄李儋元锡》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次年春作此诗寄赠好友“李儋元锡”。教材和教参上把李儋、元锡作为作者的两位友人。对此,笔者心存疑问。  相似文献   

19.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一生经历相当复杂,15岁时就当过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因遭人轻视便折带读书。举进士,历官滁州、江州、苏州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韦应物有意学陶渊明。写了许多山水田园诗,其诗语言简练,绝去雕  相似文献   

20.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题目问题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这首七律极为传诵,从语气看,完全是对一人而非两人说的。大约有见于此,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注“李儋字元锡”(人民文学出版社本365页)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683页也说“李儋,字元锡”。但李儋和元锡是两人,李儋和韦应物是朋友,元锡字君贶和韦应物是亲戚,详见拙作《元锡生平考略》(淮阴师专《活页文史丛刊》291号)。上面两书的注文都是想当然的臆说,绝无根据。诗的语气全指一人,但题目却是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