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杨秋颖 《考试周刊》2009,(22):122-123
隐喻认知是指通过喻体理解本体的过程.它是隐喻使用和隐喻理解的基础,是促进教学的一务有效途径。本文从借助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加强隐喻认知和借助于语境加强隐喻认两个方面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认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谈古书不能不懂修辞,懂修辞尤应弄懂比喻。本文想就古汉语的“三喻”、借喻和借代、比喻和比拟等三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明喻、隐喻、借喻 一般说,比喻是由被比喻事物(本体),比喻事物(喻体)和喻词(联结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成分构成的。按照这三个成分在句子中的隐现情况,古汉语的比喻主要有明喻、隐喻、借喻三个基本形式。 明喻是一种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其一般格式(又叫详式)是“本体(甲)象喻体(  相似文献   

3.
隐喻的标志性特征是本体和喻体既相异又相同。从意识活动的视角来看,隐喻的本体、喻体在意识感受性上具有同一性,这为隐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隐喻研究中的同一性是一个连续统的概念,大致分为相同的同一性、相似同一性、相应同一性和相关的同一性,借此进一步为隐喻的认知分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中,用作隐喻和转喻的大都是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用作隐喻和转喻的修辞现象在修辞著作中一般都不提及,就笔者在教学中碰到的语言实例来看,动词用作隐喻和转喻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里对此作一简单介绍。一、动词用作隐喻动词可以单独或同其他词语一起构成短语用作隐喻。一般说来,这种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但不出现比喻词;句子表层结构看不出本体和喻体的直接联系,而实际上的比喻关系隐含在句子深层结构中。真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例如: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中,metaphor(隐喻、暗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来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一词,其意为“carry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它在英语口语和文学作品中都广为运用,而且极其丰富多采。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及句子均可用作隐喻,它可以是句子的主语、谓语、表语、定语、同位语、宾语或状语,有只出现喻体的隐喻,也有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的隐喻。  相似文献   

6.
延伸隐喻是英语中很常见的连续用喻,它往往具有一个中心喻体,并由一个或几个与中心喻体密切相关的延伸喻体组成共同描绘本体.作为一种语篇策略,它主要应用于句组、段落,甚至语篇等超语句层次上.本文结合高级英语中出现的延伸隐喻进行了对其概念理解的初步探讨,并进一步阐明延喻可以在语篇中形成系统的词汇衔接网络,并以此增强语篇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通常把拟人视作最典型的本体(实体)隐喻,称为拟人隐喻,从而认为隐喻和拟人都是基于体验性和相似性的源域向靶域的映射。在认同隐喻和拟人都是不同概念间跨域联结的心智模式基础上,本文提出:隐喻是喻体(源域)向本体(靶域)的静态映射,本体、喻体在字面上兼具;而拟人是将本体融合在拟体中,非人本体被活化在拟体人中,并不显现,源域中拟人之体代其行事,从而得出结论:拟人是基于"转喻人"的隐喻。  相似文献   

8.
比较理论认为,隐喻理解始于辨认其中的比较,然後按本义比较方式理解。Glucksberg和Keysar(1990)提出,隐喻是范畴包容性断言,本体被归于一个用喻体命名的临时范畴。本文举证支持了这一模型。另一问题涉及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Gibbs(1992)坚持认为,隐喻是长时记忆中的概念映射的实现,隐喻理解利用概念隐喻。范畴包容模型认为,隐喻理解无需调用概念隐喻。本文论证,概念隐喻是在隐喻理解後被认识的,其作用是解释隐喻的系统性。结论:比较过程和概念隐喻在隐喻理解申没有被使用。隐喻理解是一种范畴化过程,把本体归于一个喻体代表的上级范畴,井把喻体的特性赋予本体。  相似文献   

9.
严蓉  李萍 《考试周刊》2009,(30):42-43
理解隐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及喻义是隐喻翻译的着手点。本文在Newmark对于隐喻的分类的基础上,针对各类隐喻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别隐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介绍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隐喻的理解可以分两个步骤,首先是隐喻的辨认,然后是隐喻意义的推断。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将隐喻中喻体的主体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隐喻包括本体和喻体两部分。在翻译中是否保留喻体,受译入语各种文化因素的制约,关键要看本体与喻体在译入语中是否存在同样的相似点。译者应准确判断出相似点并根据在目的语中再现或重新建立相似点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首先,应尽可能显性翻译,将喻体保留下来。当显性翻译超出译入语读者接受能力时,则应转而隐性翻译,或在两者之间进行折中。另外,还可以将非隐喻译成隐喻,增强目的语文本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意义判断任务,考察隐喻理解中抑制机制的作用。4个实验均采用2×2被试内设计。实验1、2表明,当隐喻理解刚刚完成时,喻体和本体的相关特征均得到激活,无关特征均受到抑制;实验3、4表明,当隐喻理解完成450ms后,喻体和本体的相关特征仍都得到激活,无关特征均不再受到抑制。研究结论为:隐喻理解与字面语言理解一样,需要抑制机制的作用,但抑制机制的作用是脆弱的,在隐喻理解完成以后将以较快的速度衰减。  相似文献   

13.
张艳乔 《考试周刊》2013,(59):20-21
隐喻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对英汉隐喻进行对比研究,指出英汉隐喻在本体与喻体体现形式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14.
诗意,或可解读为“诗一样的意味”。这一解读,隐含了三层要义:第一,诗意是一种隐喻表达,诗不过是个喻体;第二,诗性才是联结喻体和本体的纽带,缺乏诗性的诗是没有资格充任喻体的;第三,具备了诗性的本体,才富有诗意。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不一致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认知功能角度,分析隐喻投射的喻体和本体的差异以及语法隐喻中语言形式结构与语言功能之间的差异,证明隐喻中存在着不一致性,并进一步提出隐喻不一致性为二语习得和识解之难点。  相似文献   

16.
诗意,或可解读为"诗一样的意味".这一解读,隐含了三层要义:第一,诗意是一种隐喻表达,诗不过是个喻体;第二,诗性才是联结喻体和本体的纽带,缺乏诗性的诗是没有资格充任喻体的;第三,具备了诗性的本体,才富有诗意.  相似文献   

17.
彭春霞 《海外英语》2012,(22):37-39
文学隐喻的实质是将喻体的主要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为文学语言提供超出其本身含义意外的思想感情,从而揭示文学艺术的深层意蕴。该文通过对文学隐喻本质的和认识的探讨,拟从语境、叙事、对话、心理和抒情等几方面解读跨文化文学语篇中的隐喻。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与教育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隐喻的视角来研究学生观。有关学生观的隐喻有史以来就是广泛存在的,对于这种隐喻喻意的识读需要我们对本体和喻体的特点进行比较,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理解。通过隐喻的视角来研究学生观,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生观的内涵、反思和变学生观,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体悟到教育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龚翼蓉 《海外英语》2011,(3):221-222,224
该文试图从范畴化角度对隐喻的生成及理解作分析,隐喻的本体范畴与喻体范畴之间的互动、新范畴的创造过程为隐喻的生成及理解以及认知和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英语明喻习语通常由一个喻体构建,汉语明喻成语可以通过两个喻体识解本体。双喻体成语的主要结构类型为"喻词—喻体1—喻词—喻体2"。多数喻体语义相似,少数相关或相反,明喻提取喻体的相互联系对本体进行识解。典型的喻体整合类型是兼具照映网络性质的双畴网络整合。整合方式按喻体的语义关系及结构特征构成"糅合—截搭"连续体,更多的成语处于两者的中间地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发掘双喻体成语喻体整合的认知机制,对于从汉语出发探寻习语构建及认知的普遍规律与民族差异,提升对明喻与隐喻、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