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到+L”的不同语义指向使“把”字句“S+把0+V+到+L”位移模式呈现了多样性,也使位移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理解这类“把”字句的两个变式。  相似文献   

2.
表处所的“在”字短语和“用”字短语连用的两种格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动作方向和动作终点的次范畴意义上。而影响“在L”与“用N”位序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语义指向、义序、动作的语义角色、语用、时序、意欲这六大制约原则。  相似文献   

3.
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和“就”是现代汉语中较活跃的两个限定副词,有时可以通用,但并非对等。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只”的语义指向是单向的,只能后指不能前指;“就”的语义指向是双向的,既能前指也能后指。二、“只”的语义指向范围宽,“就”的语义指向范围窄  相似文献   

4.
我们认为 ,“自己”句法职能的复杂性主要与“自己”的语义指向和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系。或者再具体些 ,与语义的某些限定有关系。本文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入手 ,分析“自己”的语义指向。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有各种方法 ,我们认为 ,决定“自己”语义指向的根本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境制约“自己”的语义指向 ;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动词的语义特征看作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过程、参与者和语境构成的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的话 ,那么 ,“自己”可能蕴含一种显性语义指向 ,也可能蕴含两种潜性语义指向。本文分别考察了“自己”呈现两种语义指向时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5.
"语义指向"分析法被提出以来,便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对补语的语义指向的分析。英语中同样存在表示"结果"的范畴,其"语义指向"的问题也是语言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那么,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与特征?本文从英汉补语的构成出发,根据动词的不同类型对英汉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详细地进行了分类,并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英汉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对英汉结果补语的理解与相应的英汉互译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陈玉红 《文教资料》2009,(13):17-19
“P什么P”作为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特殊句式,在其句法、语义、语用方面自有其特征。“什么”表示否定,语义指向谓语。在不同的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构成的“P什么P”中,“什么”对应的否定词也相应不同。无论从语义上看,还是从构句条件上看,P1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语义羡余的P2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相似文献   

7.
徐霞 《天中学刊》2003,18(4):70-71
副词“也”的“类同叠加”义的语义指向是有规律可循的。“也”的语义指向随异项的位置而变化。与同项无关。“也”的语义始终指向“本句”中的异项。“也”字前或后只有一个异项时。“也”字始终指向异项。“也”字前或后有两个异项的情况较为复杂,如果两个异项都在“也”前,可根据认知中的“邻近原则”,“也”字优先指向和它相近的异项;如果两个异项同在后,“也”字优先指向宾语。  相似文献   

8.
副词“只”的语义指向及其对句法变换的制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多角度对副词“只”的语义指向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由此造成的有关歧义问题,提出了两条语义指向原则:话题优先原则和邻近原则。文章还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只”的语义指向特点对一些句法变换的制约,并试图阐述了制约原因。  相似文献   

9.
定语的语义指向试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章探讨了语义指向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含义,从“指向”、“指域”、“指量”三个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定语的语义指向状况。从指向方面看,有前指、后指、隐指和曲指四种类型;从指域方面看,有内指、外指两种类型;从指量方面看,有单指和多指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副词“都”有两个语用特征:表总括和强调;前者可以用“都1”来表示,后者可以用“都2”来表示。表总括的“都1”,其语义通常指向“都1”前面的成分。也有极少数指向后面的成分。表强调的“都2”,其语义指向或前或后。副词“都”的语用特征直接影响其语义指向。本文将讨论:一、“都1”“都2”的鉴别。二、“都1”“都2”的语义指向关系。三、“都”的语义指向歧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中的“相继”和“交替”这两个副词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分析“相继”和“交替”的语义所指向的对象,考察这两个副词的可替换度以及替换前后的语义变化,列出包含这两个副词构成的状中结构中的中心谓语动词的小类及其情状意义的差别,可以说明“相继”和“交替”的语义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12.
“连连、连、连续、接连、一连”是重复类频率副词,它们在句法和语义特征方面基本上都以“连续”为中心,呈现一个连续统式的变化态势。在句法上,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句中是否加数量词以及所加数量词性质的渐变。在语义上,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重复义和持续义双重语义特征的渐变。另外,这几个副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程度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讨论了动补结构中的“V 完”组合,通过其在实际用例中的句法和语义表现的分析,发现其中的“V”绝大多数为及物动词,且具有“持续”和“自主”这种语义特征;“完”具有两种不同的语义表现和语义指向;在句中“V 完”组合多与表“时”、“体”义的词或词组共现。  相似文献   

14.
由否定副词“不”和表行为或情状的重复或持续的频率副词“再”构成的两个词组“不再”和“再不”。一般认为它们可互换,实际上两者在语义和用法上有着明显区别。本文主要考察“不再”和“再不”在语义和语法上的区别,希望能对找出区分二者的有效标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的语言根据是“异中求同”,即表示两事相同,在句中没相同项的时候,句中某些句法成分必须能够附上或概括出“相同”义,得到相同项,“也”的语义指向是指“也”字句中其他成份有可能成为它的语义联系的对象以及指定并取用某个或某些个词的语义的指向的对象,语义指向主要表现为前指,反指,双指,全指,单向,双向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V+A+N”格式为切入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形式与意义两个层面展开对歧义格式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V+A+N”格式是一个潜在歧义结构。在该格式实例化过程中,若A既可指向V,又可指向N,潜在的歧义得以保持,成为真歧义结构。能够进入真歧义结构的V、A和N有着一定的条件。真歧义结构“V+A+N”可作两种意义理解。人们在认知理解这一格式的不同实例时,选择意义的优先顺序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语义、语用两方面的标准在无形中制约着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分析了“现在”和“目前”这两个常用的时间名词之间的异同,得出如下结论:“现在”和“目前”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语义方面。句法上,二者基本具有一样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主要对动词“觉得”作谓语造成的“觉得”句为现实语言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觉得”句的两种语义模式,并从转换的角度加以描述。多角度分析了VP的语义指向,讨论了由VP语义指向的模糊性造成的歧义问题,并提出了分化歧义的三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补语的语义指向有“指向V1的主事”(包括指向施事、系事、准施事),“指向V1主事的一部分”(包括指向施事的一部分、系事的一部分),“指向VI的客事”(包括指向受事、成事、使事、准受事)、“指向V1客事的一部分”(包括指向受事的一部分、使事的一部分),“指向V1”、“指向第三者”、“指向处所和工具”等几种类型。补语有双重的语义指向和两个指向对象语义重合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存在一种局部的歧义现象,听话者在理解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歧义结果进行重新分析和选择。这类“花园小径”式的语言歧义有着诸多诱发因素,就语义层面而言,这些因素涉及语义角色和语义指向等;句法分析的原则和策略也会影响听话者的理解过程,并通过语言心理机制触发“花园小径”效应。另外,话语所处的特定语境也是诱发“花园小径”现象的重要因素,借助最佳关联原则能够帮助听话者在理解过程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