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对文学命题。自提出至今,众多学人对其内涵进行了探究,但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隔”与“不隔”是王国维立足于“境界”这一审美形式,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所提出来的——那么,不站在对《人间词话》的综合观照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境界”内涵的理解上,仅摘章寻句的求解,无异于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2.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对文学命题。《人间词话》虽未有其准确含义,但这对概念自提出至今,有众多学者对其内涵进行探究。本文在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不隔"进行深入分析,阐释其中隐含的自然生命观,以及在自然生命观下回归生命主体,并探讨个人感觉表达的可能性,如何才能达到"不隔"之境。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全面地论述了文学作品要达到“不隔”的艺术审美效果所具备的因素:诗人的伟大人格,真挚的情感体验,自然的表达,乃至更高妙的“无我境界”的创造。这显然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隔”与“不隔”论,称道“不隔”,反对“隔”。文章从文学的民族特点、文学风格多样化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强调作者写作风格具有多样性,读者的审美需求也同样存在多样性。文学只要基调健康,至于“隔”还是“不隔”,是没有定格的。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了四则来论"隔与不隔",这是其词话理论"境界"说中论述最多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观点来源于中西方美学的共同影响.叔本华的"直观"理论、中国古文论中的"景显情隐"说,都对其"隔与不隔"说的提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震宇 《培训与研究》2010,(9):38-39,46
从逻辑上理解"隔与不隔"是为进一步说明"境界"提出的美学范畴,诗要"不隔"才是有境界。从整体上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现代的思维特征,但是在解释"隔与不隔"的时候还是以诗评诗的方式。王国维的诗学语言观是"语言工具说",从"文学语言中介论"来看文学作品都是"隔"。从"语言本体论"来看,文学作品都是"不隔"。  相似文献   

7.
近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的命题,作者本人似未清晰的界定,现当代理论家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众说纷纭。在现代语境下,"隔"与"不隔"是否依然有其生命力?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这都是值得高呼"现代转化"的当下中国学人思考的问题。在对各个理论家的观点进行分析后,对"隔"与"不隔"作出综合的界定,并根据现代理论语境,尤其是在接受美学背景下做简要的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8.
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是以“境界”说为其理论基础的。从“境界”说派生出来的“不隔”之说,是静安先生衡量词作的一条艺术标准。两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他认为只有“不隔”才能有“境界”,“隔”就无所谓“境界”了。就“隔”与“不隔”之别,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这样说过:  相似文献   

9.
在《人间词话》中,“真”与“不隔”是仅次于“境界”范畴的重要概念,但如果把“真”释为“理念”或“本质”,把“不隔”释为主张“白描”,均未能看到它们与“境界”说的深层关联性.“真”而“不隔”是以生命论为基础的,追求创作中的“生命之敞亮”.  相似文献   

10.
《集宁师专学报》2020,(1):31-36
中西文艺理论中有许多相通的观点,可以通过互释性研究的方法探究相似理论间的共通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与"自动化"则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境界说"提出的"隔"与"不隔"表现出多方面的共通性。二者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注重语言表达的真切自然,利用修辞展现作品的诗性美,同时追求纯粹直观的审美理念,以理论的张力与弹性尺度展现了对辩证发展美学观的坚持。  相似文献   

11.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重要的美学著作,也是清代尤其是近代以来词学研究的代表作.考察和分析<人间词话>的历史成就与缺失,有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特别是能够很好地把握词文学艺术的基本风格及精神、词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走向等.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早年的诗词创作中频繁使用"人间"一词,其两种词集均以"人间"为名,又曾撰《人间词话》、《人间嗜好之研究》等论著,体现了其对"人间"一词的浓厚兴趣。其诗词中的"人间"大致有"人世"与"人生"二义,但侧重在"人世"方面。因王国维大量使用"人间"一词,使得其身边师友如罗振玉、罗振常、吴昌绶、罗庄等以"人间"相称王国维,而王国维校勘诗词曲时,也多次自署"人间"。通检王国维语境中的"人间"一词,其基本意蕴乃是在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对世间人生的处境与出路、价值与意义的深沉考量,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晚清词坛,创作繁荣,理论活跃,诞生了陈廷焯、况周颐、王国维等一批著名的词人,产生了《白雨斋词话》、《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等词学理论名著。他们各自提出了“沉郁顿挫”、“重拙大”、“境界”等鲜明的词学主张,并以之指导词学批评实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境界"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是王国维后期文艺理论的核心。《人间词话》代表了王氏诗学的最高成就,"境界说"是他倾尽全力精心构建的灵魂之所。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李煜作品的评价认为,李煜"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对此学界解说纷纭。从王国维的学识背景、哲学思想及文学创作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在对人生的追究与考索方面,王国维与李后主有相似之处,这是把李煜推高至"释迦""基督"的教主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词体体性的认识首先通过对《花间集》的体认得来,并伴随着词学的发展而逐渐具体和清晰。晚唐五代,《花间集》成为艳词理论的代言,北宋词体观在极大程度上是从《花间》词中概括出来的,强调词体应具备儿女之情与柔婉之风的独特格调,并从中总结和确立了“词为艳科”的观念,明人则明确地把言情视为词体最基本的艺术特质,清人在普遍肯定词之言情的前提和基础上,开始以《风》、《骚》之义来规范词体体性的情感内蕴,并且肯定了词绮靡艳丽、哀怨悱恻、情深语艳、雅艳相资等迥异于诗歌的外在体貌。  相似文献   

17.
清人对《花间集》的接受趋于理性化。清初云间余脉以及西陵、柳洲等派词人所作不脱《花间》风气,扬州词人则对《花间集》作出了合理的定位。浙派鼻祖朱彝尊早年喜《花间集》而晚年有所变化,其他浙派词人大多对其加以肯定。常州词人张惠言、陈延焯推崇温庭筠而批判《花间集》的主张并不合理,故况周颐等人对此作出了修正。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人间词话》于1909年发表后,意境研究者形成一支庞大的学术队伍。但意境论述文章,几乎是“千篇一律”。意境的论述,尽多“套话”,“重复的空话”以至“废话”。意境这个概念或“范畴”,其意义并不复杂,其理论含金量并不丰盈,陈陈相因的讲解,哪能不套话、废话、空言一堆堆、一篇篇?“意境”研究者大军压境,把“意境”压扁了!《人间词话》不值得太推崇,应把意境研究“降格”“降温”。  相似文献   

19.
《花间集》作为唐五代时期的流行歌曲总集,其中的词作与当代流行歌曲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二者之间亦存在较大差别。从题材上看,二者主要表现了对生命孤独的体验,但在当代流行歌曲中,游戏爱情的孤独感得到了更为强烈的凸显。从性别视角看,花间词主要是男性的代言拟情之作,而当代流行歌曲抒情主人公的性别则有模糊化的倾向,同时当代男性的"雌化"倾向更为明显。从情感内涵看,若说花间词表现的是古代文人的"失志"之恸,当代流行歌曲展现的则是今人的"失恋"之悲。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所撰的《人间词话》有三种文本,即125则的手稿本、64则的《国粹学报》本和31则的《盛京时报》本。手稿本中保留了大量不同的表述文本,目前尚未得到人们的彻底整理,笔者全面比勘了这些不同的文本,对手稿本的价值作出了更细致的表述。《盛京时报》本为1915年发表,笔者从文字对勘角度发现此时的王国维在坚持境界说理论的同时,似有向传统词学回归的痕迹,并呈现出由注重理论阐发到逐渐感兴趣于学术考辨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