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聿发 《现代语文》2006,(10):39-42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把"歇后语"分为两种类型:"原来的歇后语"和"新兴的歇后语"①."原来的歇后语"就是"藏词",这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新兴的歇后语",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歇后语."新兴的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口语性语句,也有人叫"缩脚语"、"俏皮话"或"引注语".  相似文献   

2.
郑潇潇 《现代语文》2007,(12):41-42
歇后语是由谜面和谜底构成的固定短语,一般是由词和短语组成的,对歇后语句法结构的探讨,解放前就有所提及,直至今天仍有人在讨论.  相似文献   

3.
英式歇后语Tom Swifty与歇后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双关幽默,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语言表达方式:Tom Swifty.两者在语法结构、语义建构方式等方面有很多类似之处,有很多相同的特性.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其翻译为"英式歇后语".比较两者,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自然语言的共性.英语中没有与汉语歇后语完全对应的语言形式,"英语歇后语"的提法是不严谨的.  相似文献   

4.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歇后语不但广泛地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同时也反映在各种书面文学中。在古典名著中有歇后语的踪迹,在现代文学中有歇后语的地位,甚至,在一些政论性的文章和讲话中,也常常运用歇后语,形象地阐述某个问题,以此来精辟地、准确地代替一段冗长的说教。所以,有人把歇后语称作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这是不无道理的。 歇后语内容丰富,比喻形象,形式生动活泼,表意含蓄幽默,富有风趣,耐人寻味,人  相似文献   

5.
一、动机学到"练习2"(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时,在"语文与生活"这一版块中出现了歇后语,这类知识在前面的学习环节中也曾出现.但通过了解和检查,发现学生对歇后语比较陌生,往往只限于教材中所列举的一些,歇后语的积累也只有少数"尖子生"略知一二.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涌现出一种新兴的流行语,它靠能用影视剧名、流行歌曲名或歌词等构成,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有人称之为俏皮话。例如:考试前:《顾此失彼》宣布成绩:《悲惨世界》(语文建设,1990,1,35)也有人称之为新编歇后语或者校园歇后语。这些流行语由学生们自己创造,活跃在他们的交际之中.因为与校园生活十分贴近,加之不乏机智幽默俏皮,所以颇受学生们的欢迎。考察这些流行语,虽然形式上与传统歇后语相似,也是由两部分构成,但仍有不小的差别。传统歇后语前半部大多是形象生动的表述或虚拟的现象(小葱拌豆…  相似文献   

7.
<正>第二讲反思:由常规而逆转经常有学生对我说:"写作文真难,许多话别人都说过了,什么文章都有人写过了,我真找不到可以写的东西了。"也有人说:"越读书越找不到可以写作的材料了,人家都写过了。"这使我想起自己初参加工作时认识的一位文字功底非常好的教师,他研究歇后语,积累了很多素材,准备写本书。有一天他在书店发现了一本研究歇后语的书,于是长叹一声,就再也没有去做这项研究,终其一生,也没有文章发表,没有著作出版。  相似文献   

8.
歇后语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具形象的特色,幽默、风趣,妙趣横生.刘江作为"山药蛋"文学流派的作家之一,在写作<太行风云>时,以山西方言为基础,运用了大量的歇后语,使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自然.文章从五个方面讨论了<太行风云>中歇后语的运用.一、运用歇后语刻画人物性格,生动而形象;二、运用歇后语绘情状景,鲜明生动;三、歇后语连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四、运用歇后语的双关意义,描述人物的对话和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五、歇后语中的方言运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9.
歇后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题材广泛、形象诙谐、短小风趣,是亿万人们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歇后语为现代汉语提供了无比丰富、宝贵的语言材料,为汉语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歇后语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歇后语更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于是在网络上形成了新的歇后语,我们把它称作"网络歇后语"。网络歇后语不仅有着口语性、幽默性等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了新时代歇后语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寻常生活里,有太多不经意的快乐和智慧,它们不应该被默默地隐匿于历史的长河。"歇后语就是其中之一。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充满智慧与趣味的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它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蕴含着中国人的大智慧。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11.
林芷 《小火炬》2008,(5):28-28
歇后语就像一则则谜语,前半部分是一则谜面,而破折号的后面就是谜底。歇后语既幽默,又形象,它不像诗句一般优美,也不像名人名言一般深刻,但它却很好记、好笑。歇后语还能编成故事呢,今天我也来编一则"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吧。  相似文献   

12.
钟舟海  曾平 《现代语文》2015,(1):99-101
相对于汉语中的全民通用歇后语,地方性歇后语(例如客家歇后语)也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在地方性歇后语当中还有一种更为别致的歇后语——它以某地区某个众所周知的人物的经典言论或其传闻逸事为基础,浓缩出一句歇后语,该歇后语仅为有限区域的有限人群所熟悉和使用,该范围或圈子里的人只需要听、说该歇后语的半句,大家便可心领神会,取得特殊的言语交际效果。笔者将这一语言现象暂且命名为"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本文对此类型的歇后语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究其语言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交际效果等。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语用学研究方法为指导,通过考察《中国歇后语大全》中180余条"盐"类歇后语,分析"盐"类歇后语形成的语用机制。研究表明:歇后语中盐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有部分体现;"盐"类歇后语情感倾向性突出,仅少数有关盐生产与用途的歇后语为褒义;突显出国人勤劳、中庸的传统价值观。"盐"类歇后语的形成是盐顺应人们语言的语音、语义与结构特征及社会生活文化各方面的结果,是我国盐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急需多角度、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会话含义理论角度对<红楱梦>的歇后语及其翻译进行研究.在比较<红楼梦>两个英译本歇后语翻译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完整歇后语和不完整歇后语在具体语境中往往都能产生会话含义,但在产生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前者常常违反舍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后者常常违反"方式准则".文章提出完整歇后语的谜面和谜底翻译分别以异化和归化为主;不完整歇后语的谜面和谜底翻译分别采用异化和异化加注法.  相似文献   

15.
也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句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歇后语里,有些歇后语上截譬语是个主谓结构,下截解语也是个主谓结构,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等,对这类句子如何进行分析?范晓先生《汉语学习》的《谈一种特殊类型的复句》认为:它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复句,“它们既然不是联合式的复句,也不是偏正式的复句,而是一种主谓式的复句”.举的例子是:  相似文献   

16.
高永鑫 《现代语文》2014,(4):112-113
春晚中蔡明"毒舌妇"形象的塑造主要依靠其犀利的语言。本文认为善于利用谐音、歇后语、修辞格,以及在交际中故意违反语言的合作原则,是她频繁使用的语言技巧,也是整个小品语言机智活泼、搞笑幽默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许多方言歇后语是根据民俗现象创造出来的,因此,含有某种民俗成分是方言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方言歇后语与地方民俗的密切关系:1.民俗和歇后语都具有地方性;2.民俗是方言歇后语形成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基础;3.由民俗引出来的后一部分是歇后语的语义所在;4.理解方言歇后语必须先了解其承载的民俗现象;5.旧的民俗消失以后承载民俗成分的方言歇后语还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8.
歇后语,北京方言称为“链子话”,修辞学上叫“譬解语”,俗称“俏皮话”.民间歇后语,大都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浓厚的修辞色彩,歇后语有一定的格式,一般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描述人、事、物,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说明或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类似谜语,前部分相当于谜面,后部分相当于谜底.具体运用时,对流传面较广而又为大家熟知的,常常只说前部分而把后部分省略,省去的往往是表达意思的中心,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领悟.歇后语者,歇去后一部分之谓也.汉语中歇后语极为丰富,仅《歇后语大全》一书就收民间流传的歇后语达六万余条.因为说歇后语可以收到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所以无论是文学巨匠,还是平头百姓,在他们的创作中或口头上,经常运用歌后语.即使在严肃的论著中也不乏其例.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作中就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懒婆娘的裹脚,又  相似文献   

19.
由于人们常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歇后语,使老鼠过得很不自在,白天不敢出来活动,找东西吃也很困难.  相似文献   

20.
"言子话"是屯堡方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屯堡方言的"言子话"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藏词式歇后语;第二类是说明式歇后语。二者都与西南官话区的歇后语有着一定差异,其差异正是屯堡文化某些独特发展机制的映射,体现了屯堡文化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