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两颗耀眼的明珠。这两部作品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这两部作品都写了“情”,都表现了“理”,都有着强烈的情与理的碰撞和冲突。它们之中的“情”与“理”,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分别从两部作品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试分析它们的“情与理”的异同点。本文认为,《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情与理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的一脉相承,即《红楼梦》中的情与理是《牡丹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的结合与分离;二是“情”之内涵的相对单一性和丰富性;三是情与理对抗冲突的相对表层性和极度深刻性。  相似文献   

2.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3.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所创作的《牡丹亭还魂记》中的全部曲词,绮丽动人,表现出无比的意境美。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境界,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使观众深受艺术感染,认为是一种美的享受。汤氏《牡丹亭还魂记》中《惊梦》一出前半部的《游园》六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认为沈从文作品中闪耀着的是其人本主义思想。文章从分析沈从文作品《边城》始,结合其文学主张、立人处世、人生感悟等方面进行阐述,力图梳理其人生之路与创作之路的内在发展脉络,再现其思想在时代潮流冲击之下的矛盾冲突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汤显祖<牡丹亭>中情与理矛盾冲突的对立统一性问题,探讨了发生情理冲突的哲学思想基础,分析了这一冲突在该剧人物形象和戏剧情节中的种种体现,从而揭示出<牡丹亭>所具有的时代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可谓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传世巨作,作品中追求人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在其创作时代具有极大的先进意义,与此同时,作品又严格地遵循了中国传统艺术含蓄隽永的审美原则,潜台词的运用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语义策略、修辞策略和语句结构三方面探究潜台词在《牡丹亭》中的运用,可以进一步发掘剧作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深入感悟和品味其经典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均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一经推出,即轰动四方,与汤显祖同时代人沈德符道:"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诸多雅好文墨的女性读者对这部剧作钟爱有嘉,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牡丹亭》的评点。吴吴山三妇就是这些女读者中的杰出代表,三人前后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女性评点《牡丹亭》的杰作——《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对柳梦梅的形象刻画力度不够,故学界大家关注的焦点一直都在杜丽娘身上。然而细品《牡丹亭》,柳梦梅实际上是很有代表性的。柳梦梅同杜丽娘一样,是不折不扣的情种,而最关键的是《牡丹亭》中所表现的情与理的抗争,并非是通过杜丽娘,而是以柳梦梅为代表来体现的。因此,杜丽娘是隐形的,柳梦梅的抗争才是显性的。  相似文献   

9.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汤显祖的戏剧杰作《牡丹亭》是一部爱情题材作品,歌颂自由幸福的爱情是其主题。这无疑是一种有充分依据和说服力的观点。但《牡丹亭》又决非仅仅为写爱情而写爱情的作品,其题旨意蕴丰富深刻,呈现为多重形态。张扬感性自我,肯定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是作品最基本和最朴素的第一重意蕴,这在作品的各个部分和艺术形象身上都有明确的体现。建基于充分肯定人欲这一题旨上的《牡丹亭》的第二重意蕴才是对美好爱情的深情礼赞,其中显示出的以情反理、崇尚个性解放等文化意义尤具价值。汤显祖和自己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杜丽娘声息相通,《牡丹亭》由此具有了更为深沉的自况意蕴:汤显祖把生命的激情,感怀身世的浩叹全部倾注在杜丽娘身上,他的种种感受、体验都藉人物形象和爱情故事得以传达。肯定人欲,赞美爱情,传达人生况味都是剧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更深入地追究下来,《牡丹亭》又是一部道德剧和宗教性戏剧,凸显出宗教性观念,是一部仰仗天、地、神、鬼和皇权来追求人欲爱情,感怀人生况味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11.
《小径分岔的花园》、《死亡与罗盘》和《阿斯特里昂的家》是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迷宫”命题中三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家在关注对象和创作心态上的变化,揭示出其“迷宫”命题从建筑迷宫般的结构到对人生终极的思考徘徊绝望,以及从积极到消极的创作倾向的变化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反映出作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闺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戏剧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中的第七出戏,这出戏描写了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陈最良讲课的情景,围绕着教与学的矛盾展开剧情。《牡丹亭》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剧作,汤显祖本人也给予了它特别的厚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相似文献   

13.
“世间只有情难诉”,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与《牡丹亭》创作主题的高度概括。作者倾其心血,塑造了一个强烈地热爱自由、热爱生命、向往爱情的艺术形象杜丽娘。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相似文献   

14.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中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温馨的情调,别样的风俗,纯美的世界展示出作家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而这种情结又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受戒》中的"乌托邦"情结的体现与溯源达到对作家的解析。  相似文献   

15.
纵观古今,我国文人受道教文化默化潜移之例数见不鲜。汤显祖视《牡丹亭》为其众多戏曲中较为满意的一部,他将自己的道教思想融入于戏曲创作中。《牡丹亭》这本戏曲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文本内容中都呈现出鲜明的道教文化特征。从《牡丹亭》的生命主题与道教哲学,形存魂不灭与道教形神俱练理论,詷药而回生与道教医学三方面来阐释《牡丹亭》中的道教文化,可以更好地体会《牡丹亭》中蕴含的道教生命意识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新时期文坛上,路遥的《人生》与郑义的《老井》都是反映黄土文化的颇有影响的作品,它们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黄土地的贫瘠、落后,新一代农民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中的不安与痛苦,离乡与恋土的矛盾与抉择……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创作个性在现实的社会矛盾与文化冲突中进行着怎样的思考与审美选择。本文就两部作品土地观念的差异性及审美趋向的不同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文化积累对作家、作品所产生的影响。路遥和郑义都把眼光投向广安辽阔、贫瘠落后的黄土地,并以此为阵地,按生活的本来色调,在对世…  相似文献   

17.
许地山后期创作的作品《春桃》,历来被认为是其创作风格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作品。表面看,该篇一扫作者早期作品中浓郁的宗教色彩,把笔触伸向了中国当时普通民众的现实人生,通过塑造春桃这个人物形象,对女性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作品字里行间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宗教,但其中仍然隐含着作者的宗教情怀,流露了他徘徊于宗教净土与世俗烟火之间的迷惘困惑的心理意绪。本文将从宗教精神和现实人生两个视角解读《春桃》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杜丽娘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了作者的至情理想。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深居闺阁中的她冲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大胆的去追寻爱和幸福,她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先驱和代表。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和理学的禁锢在她身上交织着。情与理的矛盾冲突,直指封建社会下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从其人物形象中透露出的对人性和生命的独立的思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立足于当下也有颇多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从中晚明一直到清中叶,汤显祖的戏曲创作对文学的影响巨大。纵观有清一代,追步汤显祖的文学家不乏其人。乾隆年间文言小说家屠绅就是其中之一。其志怪小说集《六合内外琐言》深受《临川四梦》的影响。其中《梅自然》《獠僵卧》二篇,更是刻意效法或脱胎汤氏《牡丹亭》《南柯记》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蒲松龄《聊斋志异》创作动机的研究,多是基于传统价值体系的道德评价。通过对《聊斋志异》创作动机的考察及其中与狐鬼异类交接作品的研究,可以看出道德责任与快乐满足的矛盾冲突,是作者创作《聊斋志异》主体作品的原动力,这一矛盾还同时导致作品中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