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是院校工作重点,是全面提升办学层次的支柱,通过建立优势学科,才能提升其在社会的办学影响力和竞争力,更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本科院校的协同创新强调在高校、政府等多主体的协同支持下,一起进行合作攻关,在学科建设方面获得突破创新,这为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注入了新活力,开辟了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协同创新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在通识教育发展趋势下,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抓准时机,全面贯彻协同创新理念,紧跟国家实施“2011计划”的脚步,找准自身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建设路径和模式。具体讲,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围绕以下几点积极探索协同创新之路:树立创新协同理念,搭建多种协同创新平台,创建多样协同创新模式,建立创新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建设土木类协同创新中心的“低碳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受到社会极大关注。地方高校在大力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时要有新思维和新方向,这就需要加快向“低碳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充分融入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服务。同时,也为自身推进高校政产学研结合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可通过协同创新提高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由于政府政策引导不力、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学校产学研合作平台不健全等方面的因素,地方高校的协同创新发展受到制约和影响。地方高校应采取产学研深度合作、校企共建、科技中介支撑等措施,借助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挖掘和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1”计划是我国第三个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给地方高校科学研究机制体制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赢得了高平台、高层次的发展机会,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地域优势和办学特色。地方高校开展“2011”计划也面临困难:发展平台相对较低,拥有的创新资源相对不足;人才培养定位目标与协同创新体的建设要求有较大区别;管理制度与管理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开展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离不开高校自身的转变和各级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地方高校协同利益的增效,离不开区域协同组织内部的责任约束。地方高校在集聚区域创新禀赋、整合区域创新要素方面,要遵循协同增效机制,以内部契约的连续性分担,合理规避组织内部冲突,确保区域协同效应的不断放大。  相似文献   

7.
区域高校以服务地方为理念。协同创新对推动我国科技、经济、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区域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有校校、校所、校企、校政、国际五种协同创新模式。实施协同创新提高区域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应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培植创新团队,精心选择和培育协同创新领军人物,以政府保障完善协同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转型中的高校音乐教育,如何针对专业特点办出特色,提高办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各大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都在苦苦探索。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不断思索与总结,找到了与地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实现了高师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以及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协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从坚持"扶强扶优"与"扶弱扶需"相结合原则,引导地方高校踊跃参与省级层面的协同创新;建立形式多样且功能齐备的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将服务"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目标与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分层次构建区域高校协同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保障,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外部需求和内生动力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等方面来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0.
积极构建互动交流与学习平台,提高区域高等教育对地方科技、经济与文化的服务水平与贡献力度,并反向提升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是城市型综合大学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的核心理念。以成都大学为例,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机制与途径,通过探索建立"校政"、"校企"和"校地"协同创新平台,初步实现服务社会创新需求、力求重大领域突破与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深入推进过程中,协同创新是提升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要找准协同定位,建立符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科研体制;面向区域协同,加强科研组织化能力;构建协同的纽带和桥梁,吸引创新资源集聚。  相似文献   

12.
协同创新是提高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学水平切实可行的方法,其在破解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困局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社会方面面临的问题时,作用显著。本文参考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实践经验,引进协同创新概念,促进上述问题的解决,并在观念更新、顶层设计强化、机制健全和平台完善方面提出进一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是地方农业高校促进自身发展、服务地方建设的需要。地方农业院校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现状,积极构建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机制体制创新,聚集人才、整合资源、合力攻关,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培养区域高质量双创人才是促进区域创业活跃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协同发展。该研究从区域创新体系视角探讨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协同发展的问题,聚焦“高校-企业-政府”三大制度性主体间的互动网络关系。通过调研发现粤港澳三地府际间缺乏实质性制度化“双创”政策共享机制,高校双创组织机构之间以及其与政府和企业双创基地之间互动较弱,产教融合有待加强等问题,该文从政策协同、校际协同、产教协同三个维度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应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的职能。高校服务地方工作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选择。高校与地方拥有不同的资源,通过整合校地资源优势,构建人才交流机制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打造新型特色智库,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地方工作的效益,实现校地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库,在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2011计划"1后,地方综合性大学迎来了新的战略发展机遇,如何实现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之路,需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审时度势、清晰定位,主动面向区域发展,通过学科整合助创新、文化传承重特色、区域行业促协同等积极融入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7.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高校在推进区域文化协同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提升区域文化服务能力需要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有利于提升高校服务区域文化能力,二者相辅相成。随着高校与社会关系的密切,高校在协同创新中提升区域文化服务能力要从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横向合作、构建战略联盟、发挥资源优势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协同创新是当前高校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探讨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指导思想下如何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相协调的良性互动机制,推进学校特色发展,以期为高校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加强高校协同创新研究,对推动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升、向外延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河北省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现状不尽人意,表现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办学特色不突出以及协同创新实力不足等方面。为此,河北省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不断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一要建立高职院校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二要突出办学特色、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三要利用区域产业、科研平台,有效增强高职院校综合办学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