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二册《谭嗣同》:“程婴、杵臼……吾与足下分任之。”程婴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赵朔的朋友,杵臼是赵朔的门客。晋景公三年,屠岸贾任司寇,杀赵朔,灭其族。赵朔的夫人庄姬是晋成公的姐姐,躲在宫中生了一个男孩。屠岸贾听说,入宫搜索,没有找到。程婴见事紧急.马上找公孙杵臼商量说:“屠岸贾这次搜索落空.不会罢休,若再采搜索,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婴扶赵武     
赵武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朔的儿子。当年,因为屠岸贾专权独断,惧怕忠臣揭穿自己的野心,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们。当时,在晋国非常有威望的赵朔就是屠岸贾迫害的对象之一。屠岸贾设计诬陷赵朔得逞,国君下令灭掉赵朔的九族,眨眼之间,赵家的人都被杀死了。当时,赵朔的妻子在娘家坐月子,两个月大的婴儿才侥幸躲过了杀身之祸。  相似文献   

3.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读罢此剧 ,不禁为剧中的义士肃然起敬。作为贯穿全剧始终的悲剧英雄程婴 ,虽没有像剧中其他义士一样献出自己的生命 ,但却更令人钦佩 ,因为他默默承受着比死亡更为沉痛的伴他一生的苦痛与折磨。程婴是一位义士 ,“义”字当先是他行为的准则。程婴受托于公主就注定了自己后半生的不平静。因蒙驸马“十分优待 ,与常人不同” ,为报知遇之恩 ,程婴毫不避讳地入冷宫探望分娩后的公主 ,为忠良之门惨遭不幸扼婉叹息 ,深表同情。他也知贼臣屠岸贾心毒如蝎 ,下令“但有掩藏孤儿的 ,全家处斩 ,九族不留” ,但为保…  相似文献   

4.
赵氏孤儿     
蒲剧上演的《赵氏孤儿》,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故乡河东绛县。《赵氏孤儿》的历史史实在《左传》上有详细记载,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已演绎为故事,到了元代纪君祥又改编成《冤报冤赵氏孤儿》杂剧,于是这一故事广为流传,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赵氏孤儿》写的是春秋时期晋景公时的事,距赵盾弑晋灵公已十多年了。晋景公即位后,那个惯于謟媚取宠的奸佞屠岸贾便得到重用。屠岸贾与赵盾有仇,他虽屡次陷害赵盾,阴谋却没有得逞。后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故事情节悲壮、强烈,矛盾冲突尖锐、复杂,人物形象鲜明、崇高,剧中呈现出了程婴、赵朔、韩厥、公孙杵臼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尽管他们身份不同,地位各异,但忠义仁善、侠肝义胆、自我牺牲、忍辱负重、舍生取义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一个个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不屈不挠。"忠义"是这部电视剧的灵魂,是情节设置的基石,是人物塑造的根本,是全剧精神旨向的精髓,是打动观众的魅力所在。剧中程婴的形象就集中体现了坚守忠义、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赵氏孤儿》的故事见于《史记·赵世家》。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晋景公三年,(屠岸)"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赵氏府第),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而在《史记·晋世家》中却是这样记载:晋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日:‘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柰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这两处记载并不一致,这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需要看赵武之前的赵氏谱系。赵人的先祖是华夏族的一支,  相似文献   

7.
花落花开,春去春来。时间如流水,匆匆间,20年过去了。赵氏孤儿改名叫程勃,已经长成了一个英俊少年。屠岸贾也很喜欢这个孩子,收他为义子,让他读书、习武。除掉了赵盾,大权都落在了屠岸贾的手中。他在朝廷中更加肆无忌惮,连国君也怕他三分。但他仍然不满足。他想,如果有一天把晋  相似文献   

8.
诸位,你听说过《赵氏孤儿》的故事吗?这故事可真是撼天地、泣鬼神哪。《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依据《左传》《史记·赵世家》等史书所记载的两个家族矛盾斗争的历史衍生而成,悲怆凄切,驰名中外,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话说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两个重臣,一个是文臣赵盾,对朝廷忠心耿耿,另一个是武臣屠岸贾(读"古"),他和赵盾不和,一心想害死赵盾。  相似文献   

9.
历史题材剧《赵氏孤儿》,最早被改编为元杂剧《赵氏孤儿》,此后又陆续被改编为京剧、潮剧、豫剧、晋剧、话剧等,后又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而对主人公程婴的刻画也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可以说不同的程婴形象对于剧目主题的表现或许是最有力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中,赵氏孤儿故事代代相传、不断演变,这一母题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敷衍出关于舍身取义和性命相见的悲剧故事。该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盾一族被灭,遗孤赵武复兴赵家的历史,经过历代文人加工改编,这一历史故事不断远离史实、不断文学化。本文通过分析"赵氏孤儿"故事文本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其在不同文体中的演变及成因。  相似文献   

11.
2011年,著名元杂剧《赵氏孤儿》被陈凯歌拍成电影。电影版《赵氏孤儿》虽由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但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程婴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复仇之后的情感基调不同和凸显的美学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东方早报》消息,沙博理、许渊冲、草婴、屠岸、李士俊……这些翻译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论语》、《楚辞》  相似文献   

13.
秉笔直书,实录无隐,是中华民族一贯崇尚的史学美德。实录的最早典型,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董狐。据《左传·宣公二年(前607)》载:晋灵公残暴不仁,大夫赵盾多次进谏,灵公不但不听,反而想方设法要置赵盾于死地,赵盾只好逃亡。逃亡期间,赵盾的弟弟赵穿在桃园把灵公杀死了,迎接赵盾回朝。对这一事件,大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五个字:“赵盾弑  相似文献   

14.
戏曲舞台上,凡皇帝的女婿统称为“驸马”,例如《赵氏孤儿》中的赵朔、《铡美案》中的陈世美等。其实,不分朝代一律冠以“驸马”的称号是不符合历史的。当初,“驸马”并不是皇帝女婿的专用语。古代几匹马共同驾一辆车,辕马之外的马都叫“驸”。“驸马”成为官名,始见于汉武帝时。它的全名为“驸马都尉”。原来,先秦前汉时皇帝出行多乘车,为了安全,除他自己乘的车名正车外,还设有许多和正车形式一样的副车,用以迷惑他人。近侍中掌管正车的官为奉车都尉,掌管副车的官就是驸马都尉.到了晋朝,废奉车都尉,开始明确了只有帝婿才能做驸马。发生在“春秋”时的《赵氏孤儿》中的赵朔,是不应该称作“驸马”的。辽、金  相似文献   

15.
"赵氏孤儿"故事折射出如下集体心态:程婴舍儿救孤的情节及呈现方式体现出故事作者们将某些伦理原则预设性地置于其他伦理原则之上的伦理独断心态;将人的意义局限于作为实现先验伦理原则的工具;对贤圣人物内心世界"独白性"的想象。而在作为参照系的法国改编本中,伦理原则的对等辩难和人面对强势伦理原则时的自主空间则得到了呈现。  相似文献   

16.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双宾语句式,它的两个宾语同前面的动词分别构成两种不同的语义关系。例如“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饮”的宾语有两个:“赵盾”和“酒”,意思是“使赵盾饮酒”;动词“饮”对间接宾语“赵盾”来说,是  相似文献   

17.
赵盾是春秋时期重要政治家,也是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太史董狐之笔“赵盾弑其君”在微言大义上似乎有理,然与历史事实不符。睽诸史籍,历史真相实是赵穿弑君,赵盾对此并不知情,赵盾弑君同谋或主谋说难以成立。赵穿袭杀灵公,赵盾承受恶名,这既是历史的悲剧,又属历史的无奈。“赵盾良大夫”说不仅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大思想家孔子的一种卓识。  相似文献   

18.
赵盾是春秋时期重要政治家,也是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太史董狐之笔"赵盾弑其君"在微言大义上似乎有理,然与历史事实不符。睽诸史籍,历史真相实是赵穿弑君,赵盾对此并不知情,赵盾弑君同谋或主谋说难以成立。赵穿袭杀灵公,赵盾承受恶名,这既是历史的悲剧,又属历史的无奈。"赵盾良大夫"说不仅符合历史事实,也是大思想家孔子的一种卓识。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于《春秋》"赵盾弑君案"的阐述,一直以来都仅局限于历史真相判定的层面。若通过结合主观意愿与客观后果两方面对这一文化事件展开研究,则可以从中解读到孔子对"赵盾弑君案"的态度正蕴含了儒家思想所追求的"道德存心"与"伦理责任"高度统一之理想。然而这一理想在后世所遭遇的巨大挑战,亦可见其局限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所谓"婴语",就是婴儿的"语言",指的是婴儿通过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向外界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时下,一份"婴语"单词表在各大论坛成为热点,其中汇总了近20种婴儿可能出现的表情和动作,并配上相关的注释,俨然一份育儿知识的速成"百科",受到众多年轻父母的热捧。与此同时,"婴语"四六级考试也悄然兴起,真可谓全家"婴语"总动员",婴语"热练考级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