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回顾了我国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的三大阶段,即对图书馆价值的认识、计量及评估体系初步构建阶段,对国外价值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引进阶段,开展图书馆价值评估实证研究阶段,及阶段研究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国内价值评估研究中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尽快建构起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图书馆社会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骆殿兵 《教育》2014,(7):58-59
学校不仅是青少年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青少年通过知识和技能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价值、践行价值的场所。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以初中学生为基础、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理应成为价值教育实施的重要部分。基于此,笔者尝试建构一种基于乡土文化的价值教育实践形态,以引领学生回归到自然的社会生活中,使主流价值导向潜入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3.
“后真相”是介于真相与虚拟之间,影响人们价值判断的社会现象,呈现出的理性乏力、个体思维固化、群体极化、媒体消费主义和娱乐化运作等时代特征,不断解构传统主流价值共识,从而引发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困境,主要表现为社交传播模式“的去中心化”、主流价值共识被冲击、传统信任体系被异化、价值虚无危机等。在这一背景下,针对“后真相”引发的价值共识困境,需要从价值引导、制度完善、公信力重塑、技术引领等方面建构全新的网络新秩序,刚柔并济的将主流价值融入社会大众的精神共识之中,进而有效消解“后真相时代”的价值困境,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主流价值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建构,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主流价值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价值基础、价值引领和价值主旨.因此,要坚持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建构方向,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规定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任务、创设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价值动力、提供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精神源泉、奠定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心理基础,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把理论的“彻底性”作为理论产生战斗力的前提。“彻底的”教育理论对研究者的价值选择、方法论与实践取向提出了要求。价值性要求研究者采取人民性的研究立场与公共性的价值取向:方法论要求研究者摈弃“科学主义”,坚持人文主义式的研究范式;实践性要求从国外教育理论的包围圈中突围,建构属于中国的教育问题群,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交往教学作为一种理性的教学理论形态,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和生机,而建构性是其重要的价值精华.从教学过程来看,交往教学实践活动更是一个建构性的活动过程.交往教学的建构性是通过三个范畴表征其价值的:第一范畴为反映认知过程的"认识价值";第二范畴为反映社会交往、社会实践和社会交互能力过程的"社会价值";第三范畴即实现自我建构和自我内过程的"伦理价值".从教育的价值旨趣来看,学生主体的生命意义和个体精神的自由发展才是交往教学的最终旨向.  相似文献   

7.
全球体系化是当代世界社会与教育真实存在和完整发展的基本轨迹、客观现实与必然趋势,是当代世界社会与教育实质形式趋同化及其生产生活本质样态多样化有机统一的全质生态化主流表现与完整形态.科学认识、把握和建构当代世界社会与教育全球体系化存在与发展的全质生态化形态内涵、性能与运行,是当代教育科学的时代主题、发展机遇、创新节点和科学使命,是比较教育学的学科特性、优势和历史使命所在,是比较教育学视主平实通达、视意高远超越、视物体系有机、视线齐备精细、视力对应周延的生态化范式科学真实、全质转型、自我超越与学科先行的时代要求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科学教育课程的跨学科价值体现在社会价值、知识价值和个人价值等方面.课程内容体现出整体性、跨学科或超学科性特点;课程结构采取融合的形式,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均居科学教育课程的跨学科建构特征.而师资队伍、思想观念与理论基础、课程建构与分科教育的关系、课程的评估和逻辑体系等问题是科学教育课程建构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科学内涵的解读与科学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科学教育关系密切。由于长期以来科学仅被视为客观、价值中立、正确的知识体系,而作为人类的一种探究性活动,科学的社会性、价值性、境域性、可错性等常常被忽视。从当代国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来看,科学不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动态的知识生产过程,且其本身是受社会、个体等因素影响,并由社会建构而成的。深刻理解科学内涵及科学的社会建构特征,不仅有利于解放思想、深化科学教育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相似文献   

10.
湖南卫视本着积极创新、主动调整、转型升级、自我超越的态度,对2012年频道的编排结构、资源格局进行重大调整,并推出一系列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具有积极社会意义与时代精神的创新节目形态,以强化新闻立台,弘扬主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辩证关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深层次的考量。这种考量亦是对个人与社会,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深层矛盾的醒思。对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辩证关系的考量,同时还是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另一种有根据的解读和建构。  相似文献   

12.
孟佳 《中国德育》2013,(19):21-24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领活动。德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必然要经历学生个体通过教育活动适应社会,接受和选择社会价值,并且将习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准则逐渐内化并作为自我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价值教育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的使用,共同诠释价值意义、建构价值理解的过程。在这种话语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话语能力,也就是能够基于对语言"形式-功能"的认识,对宏观与微观情境的理解,以及对何种话语权力的洞察,有策略地在语言及非语言符的使用中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声与思考的意义诠释空间,使其服务于价值自觉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教师要有能力保持自身话语的可协商性,让学生成为价值建构的主体。教师还要擅于搭建意义的脚手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专业形象的价值取向与现实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职业经由“半职业”,“半专业”走向专业化,教师形象也相应从圣职形象,匠艺形象向专业形象发展。教师专业形象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寻求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均衡和契合,教师专业形象的现实建构应是一个整体提升、综合建构和动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杨韶刚 《中国德育》2006,1(12):8-10,83
中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这种时代特点使中国社会面临激烈的道德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解释这些冲突,能否在“三多”时代寻找到“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的民族道德价值,如何理性地探讨和认识主流道德价值建构的科学规律,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多重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在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综合化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态的综合性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2.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态的综合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3.品德与社会课程形态的综合性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孙威 《绥化学院学报》2014,(12):125-126
主流价值认同是当代社会稳定繁荣的坚固基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稳压器。在大学生中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认同关系中国未来的稳定与发展。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改革转型过程中,在自身成长的阶段性中,大学生面临着主流价值认同的形成困境,主要表现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三个层面上。为引导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的构建,高校可以借助思政课社会实践教育和专业课社会实践教育来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8.
以教育本质内在规定的全面价值是否被教育主体内心所追求为标准,教育价值分为合理建构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与功利化非教育价值是对立关系。消除教育功利化,促进教育健康发展,要促进教育外在价值向内在价值转化,并使二者相互促进;改变片面教育价值,减小教育负价值,消除教育的非教育价值,关键是增强教育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语境下教育公平理念的法律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是大众对建构和谐社会的首要利益诉求,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伦理与法律视野下的教育公平,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特征,其理念蕴含着对弱势群体乃至对人类整体的终极意义关怀,体现出人权、自由、效率、秩序等一系列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形态正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真正的市场经济形态。传统的集体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对集体的认知向度也随之深化,集体价值的重新建构显得日益紧迫。我们可以从集体主义原则、价值同位与双向还原、权利平等等三重维度来审视和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