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一文 《新教师》2020,(1):31-32
纵观当前语文教学,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大多蜻蜒点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诗词本身的读读背背或文白互译上,对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人物情感知之甚少。那么,如何改变现状,更好地以古诗词教学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更能通过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及美好的理想去感染、塑造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但是,由于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另外,古诗词教学在形式上略显单调,多停留在讲讲、读读、背背的形式上,教学形式上的单调必然有损古诗词丰厚内涵的理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古诗词生活化教学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一、诗词和图像的结合之美古诗词文字精练、意境深远,很多…  相似文献   

3.
姚海婴 《现代语文》2002,(10):34-35
一、强化阅读、积累,提高古诗词的素养同学们常说,虽然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背过一些古诗词,但到了高三也忘得差不多了,再说,那时候背古诗词根本没把它当一回事,只是背背玩玩。在动机不明的情况下,背多少古诗词,自然也忘多少,没能达到提高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我在教学中尝试借力"微信、美篇、为你诵读(背诵软件)"等"互联网+"平台,运用"据情背、据景背、据意背、据时背、拓展背、活用背"古诗词教学六步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据情背中年级学生古诗词理解力还不够强,如果没有兴趣,就不愿意主动背诵古诗词。古诗词教学"入其境",才能"会其意"。导情入  相似文献   

5.
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不感兴趣,感觉平时生活中也用不到,并且一学古诗词就是背课文、背解释,使得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失去了兴趣。为了解决学生对于古诗词没有兴趣的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交代古诗词背景或者与作者相关的背景时,可以利用视频或者音乐来进行导入。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灿若星河,其中古诗词更是一颗璀璨的星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文化经典,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其中蕴涵的丰富思想,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且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在倡导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下,古诗词鉴赏也成了中考的考点,越来越引人注目。对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我们在诗词的教学中不仅满足于读读背背,更要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涵,领会诗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丰富的古诗词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且这些古诗词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有时不妨用一用丰富的古诗词资源。  相似文献   

8.
郭冀香 《学周刊C版》2015,(10):116-117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具有鲜明的节奏,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丰富的内涵。寥寥数字,单单几行就勾画出优美的意境。我们常用诗意来形容最美的境界。小学阶段每一学期都要学习几首古诗词。诗词是美的,学诗词,背诗词也应该是诗意的。可是我们的学生却不喜欢诗词。因为以往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解字词、顺诗意,把诗词中优美的意境分析得支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6,(13):40-4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不是在小时候背不下来的古诗词里,就是在手机上数以千计的“表情”中. “可望而不可及”大抵是艺术家对月亮的共识.但是有一位画家“不服气”.老人家表示,他年轻的时候就在月亮上玩过,去得还挺早,在他之前月球上只有过三个人的足迹.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教材除了在课后设置了“阅读链接”之外,同时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日积月累”栏目。很多教师认为“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并不是专门的课文,只要会读能背且大体了解其中的意思即可。事实上,“日积月累”中的古诗词与课文中编选的古诗词,在目标上确实有着不同之处,在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策略的遴选上,能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只有全面、深入、通透地理解古诗词,  相似文献   

11.
语文的世界是一个美的世界:美的景、美的人、美的物、美的的情感......现代文是这样,走进古诗词,你会发现同样的美!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就是热爱生命。正因如此,我们不难发现古诗词在语文教材中为数不少,《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中要求学生“通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基于这一要求,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就不仅是读读背背,还应让学生学会欣赏。“欣赏”在现代汉语中一解释为“认为好,喜欢”,好在何处?为何喜欢?这就是说“欣赏…  相似文献   

12.
王悦 《教育》2022,(2):54-55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象征.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不应只要求学生仅仅读读背背,停留在对古诗词字面意思的掌握和诗句内容的浅显了解,对于古诗词韵律的语感培养,及其内在意蕴的体会,优雅深邃的诗词内核更是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领悟,使古诗词不仅是教材规定的学习内容,更是优秀中国...  相似文献   

13.
古诗文教学纵横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从1999年10月开始在初中进行一项教改实验,是在两年的时间里要求学生背诵300首古诗词。我从几万首古诗词中挑选出300首,印发下去,每天利用晨读的时间领着学生读读,讲讲,背背。现在两年过去了,班级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做到300首古诗词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在实验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让学生背诵古诗词的过程,就是在学生心田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的过程。我想这项实验对学生来说,影响可能将是深远的。●我认为这项实验不仅仅对你所教的学生未来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语文教育的启示也是很大的。回顾上…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三背     
课程标准要求7至9年级学生背诵古诗词240首。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并不十分困难,可时间一长,学生常常记混,有时即使能背诵,但默写时又容易把字写错。针对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出现的这些问题,我想出了以下几方面做法:一、背三样。一背诗题,二背作者,三背首句。把这三背连起来背,时间长了,就不易混淆诗题、作者和诗的内容。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背三样就背:《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这样背诵,不仅能区分同题目的诗词,也容易想起以下的诗句。二、背字。在背诵诗句时,要求学生重点背音同形近字。一背字的长相,二背字的偏旁。如,“纷纷暮雪…  相似文献   

15.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小学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广为传颂、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接触和积累这些传统诗词,不仅能让学生对古代诗文有初步的了解和感知,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代诗文形神俱美的艺术品质。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仍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在中学课本里所占比重不小,而且古诗词很大程度上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教学历来为语文老师所头疼,讲多讲少,怎么讲,都是摆在案头的大事,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老师要么逐词句地分析,要么选择重点句子讲解,要么干脆一读一背了之。很多地方或学校也高度重视,前些年广东省教研室还就此专门开展过“古典诗词教学”研讨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教研,以期寻获更有效的方式或途径。可见对古诗词教学法的探究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7.
刘凯 《辅导员》2011,(Z3):77+54
一提到古诗词的教学,大家往往能回忆起来的就是——读读,背背,品品,悟悟,这样笼统的说法,总是会把人带到一种画的境界,只见其景而未见其径,归结起来就是"一头雾水"。下面讲讲我在教学这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初中为例,2000年秋期开始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部初中语文教科书试用修订本,全部六册共有古诗词58首。这些古诗词,无论是阅读或教学,总会碰到“音韵平仄”的问题,该如何对待呢? 一般认为,古诗词要背诵,那就读读背背行了,不必讲解,更不必涉及音韵平仄的问题。上述看法是值得高榷的。古诗词在音韵平仄上有严格的规定,音韵平  相似文献   

19.
唐四春 《现代语文》2011,(10):87-87
古典诗歌鉴赏是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加上学生和老师的简单“处理”,致使这个难点难以突破。一方面是学生从小养成的习惯,能背就过关,不懂意思没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学升初中考试不考古诗词鉴赏,很多老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只重视学生的背诵默写,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层次的品析和感悟。在教学中,许多老师也认为诗词教学无外乎就是要学生背一背,默一默。其实古典诗词对于语文学习十分重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笔者觉得有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词学习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反之,古诗词教学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一个人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想象力才有思维能力,才有创造力。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借助古诗词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和手段,因为古诗词中蕴藏着许多培养和开启学生想象力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