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有其自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目的,他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看,庞德的中诗英译符合原作与译语读者的明示-推理交际要求,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成功地实现了原作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译者通过实现诗歌思想情感的对等和有效传递原诗的意象,忠实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庞德所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都在技术层面上保证了以意境忠实为基础的最佳关联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意象派和漩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在诗歌翻译上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建树,庞德的汉诗英译又以意象的成功转换见长。运用例证的方法,从意象的忠实再现和叛逆性创造两个方面对庞德汉诗英译的意象再造策略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在庞德的翻译作品中,其翻译错误被视为艺术创造的体现.对原作的创造,为原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忠实性翻译理论的创造,使忠实的内涵指向读者;对文学潮流的创造,为意象主义诗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忠实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但诗歌翻译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不能恪守忠实,译者除此之外,还要再现原作的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要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使译作与原作"神似"。  相似文献   

5.
埃兹拉·庞德集诗人、翻译家、批评家三重身份于一身,然而学界关于其身份认同对他翻译观的影响却少有讨论。倘若从庞德的文论以及他翻译的《华夏集》进行考察,可发现不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共同塑造了庞德的翻译观。具体而论,作为诗人的庞德关注诗的核心要素,提出了语言能量观;作为翻译家的庞德用语言能量取代意义作为翻译的本体;作为批评家的庞德则在历史意识与创新意识下重新审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利用翻译来革新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6.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不忠实于原文,而且有许多误译,因而算不上翻译。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及其误译,其实有些误译是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这些误译体现了庞德的诗歌理想,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杜家怡 《培训与研究》2008,25(7):126-127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张璐璐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77-78,152
伊兹拉.庞德是翻译史上备受争议的翻译家,但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读者中广受欢迎,并且在美国诗歌现代化运动中起了非凡的作用。试从创译性方面入手分析庞德对诗歌翻译的解读,通过译作分析其创译性在汉英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尤其是意象的再现。  相似文献   

11.
"势"(energy)与"语势"(energy in language/energy of language)是研究庞德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庞德通晓十几种外语,试图通过大量的诗歌翻译为英诗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势,力图改变维多利亚时期抑扬格五音步抽象说教的诗风。因此,庞德采取了"解释性翻译"和"原文写作"(亦"创作新诗")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浸入原诗氛围及诗人"情绪",极力移植"强烈的情感"。"势,即情寓于形"的观点使庞德在翻译中通过音象、形象及义象等"有机形式"或"内容派生"取势。他在翻译中强调"创新",强调声音、节奏、措辞、词语并置及位移。  相似文献   

12.
孙喜晨 《海外英语》2012,(3):139-140
《刘彻》与《离别长江畔》两首译诗皆出自庞德之手,前者译自汉武帝刘彻之作《落叶哀蝉曲》,后者译自唐代诗人李白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庞德以其意象派审美观和独到翻译策略,从读者认知角度出发,实现了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真切传递。  相似文献   

13.
埃兹拉·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作翻译诗学.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学观点和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长干行》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创意翻译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4.
庞德《送元二使安西》译诗通过音韵、节奏、意象等手段成功的传达了蕴含在原诗中的离情别绪。在译诗中再现原诗的情感,正是庞德的孜孜以求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1949-1966)是袁可嘉诗歌翻译的高峰期,他以深厚的英语文学与汉语写作的功底,将翻译作为展示自己诗艺的舞台,为中国新诗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处以“文化转向”为视角,将关注点投注于袁可嘉在这一阶段的译源选择与翻译策略,通过梳理发现他的译介活动是在当时政治语境、主流诗学及翻译政策等多因素规约和作用下发生的。而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这一特殊时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诗才。在相对逼仄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诗歌译介,力求达到“限制中寻求完美”。  相似文献   

16.
作为"意象派"诗风的倡导者,埃兹拉.庞德一直都是英美现代诗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他的《华夏集》出版以来,人们对庞德的译诗方法褒贬不一。本文将主要从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以及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庞德在诗歌翻译方面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李悦 《海外英语》2012,(17):143-145
围绕诗歌翻译中的忠实与创造问题,分析评价Arthur Waley,柳无忌,Burton Watson,Herbert A.Giles,许渊冲及Ezra Pound六位译者对"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一诗的翻译,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自己的译文。指出诗歌翻译中忠实与创造并非一对矛盾。一方面,要实现诗歌音、形、义的全面忠实,必须依靠译者发挥创造性。而另一方面,创造也应以忠实为前提,译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应以超过原诗为目标。  相似文献   

18.
冯雪峰的新诗创作分为两个时期:"湖畔时期"和"上饶集中营时期",相隔近二十年,由于诗人人生经历、创作心态的变迁,诗作也呈现出迥异的审美特征。但是雪峰前、后两个时期的新诗创作也有着某些一以贯之、血脉相通的特性:以"自由"为中心的思想主题,以"清新"为中心的艺术特质,以及以"主观"为中心的情感表达,这构成了冯雪峰诗歌总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