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具有服务与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鲜明特点,构建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结构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增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尤为重要。对海南14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实证分析发现:海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不强,存在专业设置匹配度失衡、专业设置聚集度偏低、专业设置注重回报率等问题。为提升海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海南自贸港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各高职院校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立足产业改造专业、注重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优化专业布局,增强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涵盖门类齐全,布点集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而言,仍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此,福建省各高职院校必须以区域产业结构和职业需求为基础,以专业群为支撑,统筹规划,优化专业设置结构,使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否满足产业结构发展需求是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从分析广东省76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发现存在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差、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弱性相关等问题,要统筹规划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设置的积极性、强化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主动适应产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连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桥梁,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本文认为,当前,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涵盖门类齐全,布点集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而言,仍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福建省各高职院校必须以区域产业结构和职业需求为基础,以专业群为支撑,统筹规划,优化专业设置结构,使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必须从区域经济和社会需要出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相适应。以广东为例,造成高职专业设置供需脱节、专业质量滑坡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以及学校间无序和不当竞争等等。为使高职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在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基础上,促进职业教育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推进产学合作多元化发展,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能否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是专业设置的根本依据。文章对浙江省2010年和2012年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关联性,探究影响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的原因,提出加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设置应服从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由区域产业结构所决定,才能使高职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强大支撑力量。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强调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并就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相应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目前,湖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不强、专业布局与湖北重点发展产业的契合度不够、专业同构性明显等问题。通过分析湖北省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形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就业现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及存在问题等,从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等不同角度,提出湖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有效策略,以期促进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职的专业设置,一方面缘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加快,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度面临种种新的挑战,一些昔日被看好的专业受到冷落,而另一些新兴专业又成了"热门",这既需要认真分析专业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需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点,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密切其专业设置应服从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由区域产业结构所决定。本文通过分析新疆产业结构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指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新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相应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要求。通过研究发现,温州市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大体相适应,与第二产业对接尚不够充分,与支柱产业未能很好地匹配。温州市高职专业结构应以产业结构为依据,调整高职专业结构与招生数量,优先发展对接支柱产业的专业,促进高职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产业结构直接决定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面向三次产业的专业点分布比例与区域三次产业生产的总值构成比例差异很大;专业同构性较严重,特色不突出;重点(建设)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不高;环保类专业及专业点的设置数量较少。因此,武汉城市圈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信息服务和宏观调控,高职院校应依托区域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性,可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通过对2011-2018年间广西产业发展和专业发展相关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中低端人才供给过剩、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偏低、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需求目标错位等突出问题。需要提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程度,作为"需求端"的产业界要真正参与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全过程,作为"供给端"的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多元需求,走特色化专业建设道路,建立起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有效对接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产业需求是高职专业设置的动力源泉。将国民经济行业细分、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与高职招生大类进行匹配分析,针对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进行相关计算分析,从中发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布点数量、招生规模等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三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区域产业结构引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能够实现地方经济与高职院校教育的高度融合发展。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为导向能够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引导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更加强化专业的应用性,并以更加明确的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构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建设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河南省经济结构已逐渐演变为"三、二、一"产业模式。"三、二、一"产业模式的确立必然带来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劳动力就业发生转移,因而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及课程提出新的要求。研究以近几年的产业值和职业院校招生人数等相关数据建立河南省经济和职业教育数据库,采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和SPPS13.0软件拟合,并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演变,高职教育必须相应调整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科学地规划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打造与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的人才链,以求解决地方结构性的就业矛盾,切实提高高职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无锡市高职院校、产业发展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10—2020年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结构间的协调发展系数在0.7以上,且随时间推移先增后减,表明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专业重复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发展滞后、人才供需不匹配等方面。建立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的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9.
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显现出了不适应性等严重问题。因此,应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对高职财经类专业结构的影响入手,分析辽宁高职财经类专业结构面临的新要求,提出适应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职财经类最优专业结构调整的构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袁旭  康元华 《高教论坛》2006,(4):189-192
从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入手,构建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模型;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之间互动关系的形成,主要是以就业结构为纽带的;根据模型系统论述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诸方面存在的互动关系,包括产业结构演变、产业转移和布局与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互动;探讨互动模型对实施区域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互动战略、对产学研合作及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开发等具有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