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以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了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的叙事特色——“多角度叙述”,揭示出伍尔夫富于女性主义特色的小说叙事策略。《达洛维太太》的叙述视角属于典型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其根本特点就在于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的分离,由于这一手法的使用,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得以在多个人物之间自由流转,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多重自我.伍尔夫由此确立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消解了男性的自我中心,实现了男性自我与女性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的短篇小说《逃离》从女性角度出发,关注家庭生活中女性的生活现状、探索女性内心世界、呼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读者很容易读出来的小说主题。而在这一显性主题背后还隐藏着申丹所提出的叙事的"隐性进程",通过对故事情节、意象设定、环境描写等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关注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认识到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在社会中就必定要受到某种束缚,面对现实生活,任何人都无处逃遁,只能在与之周旋的过程中体味生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3.
陈忠实《白鹿原》塑造了田小娥这一具有丰富解读性的女性人物,对其形象的解读众说纷纭。目前,学界已经注意到了田小娥这一形象的女性意识,但是对其自发的觉醒路径关照不足,没有突显田小娥这一自我觉醒的女性形象与以往被启蒙者、启蒙话语觉醒的女性形象的不同。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视阈下,把三重人格理论和升华防御机制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小说人物田小娥,展现其女性主体意识从觉醒、实践到升华的完整路径。  相似文献   

4.
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讲述了两个普通阿富汗女性面对残酷的命运从失去自我到重拾生活希望的感人故事。借助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对小说主人公之一从迷惘到顿悟的思想历程的叙事结构、成长仪式和成长引路人等方面进行分析,证明《灿烂千阳》主人公的年龄跨度虽超出了成长小说的一般年龄界限,仍是一部优秀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成长小说,并指出主人公玛丽雅姆成为阿富汗千万妇女追求自我与渴望幸福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以塑造女性形象见长,她在女性叙事话语下对男性形象的颠覆性描写改变了以往小说中男性中心主义的叙述方式。作者对艾丽丝·门罗《逃离》中的男性形象作了具体分析,并以此反映出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男性形象的一致特点。  相似文献   

6.
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和门罗的《逃离》讲述了两位女主人公由于觉醒的自我意识而逃离家庭的故事。她们在逃离的路途上经历了完全不同的风景,但最终都选择了回家。比较这两部相隔近三十年的小说,寻找促使两位女性共同走上回家之路的原因,可以看到两代妇女对待家庭和情感需求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有很长一段被“遮蔽”的历史,一直作为“第二性”而存在。在当代文坛,“女性文学”以自己女性的视角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属性。本文探讨了女作家池莉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女性通过打破“家”的藩篱、向男人“复仇”、攻占男性理想的制高点来实现自我觉醒的几重手段。  相似文献   

8.
作为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哥特文学的经典代表,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被看成一部灰姑娘式的浪漫爱情小说。文章从当代女权批评关于女性哥特文学的理论立场出发,借助福科的权利话语理论,对这部现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进行重读。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恐怖神秘的氛围描写、人物塑造的哥特式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小说《简.爱》在讲述一个传统爱情故事的外表下,揭示了女性本能而不妥协地要求反抗男性社会权利话语并挣脱男权控制,在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钟丹 《文教资料》2020,(9):23-24
《庇护所》是艾丽丝·门罗最新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中聚焦中年女性生活困境的短篇小说。小说的显性进程,是女主人公不遗余力地把家营造成丈夫的庇护所。表面上,女主人公极度克制情感,完全丧失自我;但贯穿小说始终的隐性进程,是对男主人公彻头彻尾的讽刺,揭示了女主人公无声但坚决的反抗。这一明一暗的双重叙事,颠覆了男女主人公的家庭地位,更好地传达了门罗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0.
艾丽丝·门罗的中篇小说《幸福过了头》叙述了女数学家索菲娅追求理想和爱情的历程。门罗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家乡巴利比诺、求学之地柏林、获奖之地巴黎、就职之地斯德哥尔摩之间的地域转换,为读者呈现出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探索、理想的“实现”、对理想和爱情妥协及自我意识的重建历程,揭示出在父权社会下,知识女性追求理想和爱情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11.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埃德娜是一位具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寻求自我的女性。作为一位女性,埃德娜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求主体意识及自由独立的过程中遭遇到三重人格,即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和冲突,无法摆脱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无法真正实现自我解放,只能走向自我毁灭。她的自我毁灭一方面消解了她为追求自我而作的努力,另一方面又象征着自由和新生。  相似文献   

12.
巴金的《寒夜》中曾树生形象的塑造,彰显了创作主体意识形态中存在着明显现代女性自觉意识。作者将女性生存、价值以及出路等源于“五四”时期妇女的命题纳入了小说创作之中。通过曾树生形象的塑造,彰显出文本中的“人”的意识的觉醒、经济独立意识、个性解放意识、女性自我价值认同以及女性自我行为规范的“自我”裁决等表现形态,对女性问题提出了思考。同时,文本对曾树生体现出的女性意识的进步性及局限性进行了反思,进一步还提出了女性的个性解放不能仅局限于女性自身行为,而应立足于整个社会的解放。  相似文献   

13.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家当》以1位中年女作家视角回忆姑妈艾尔弗莱达以及两人之间微妙关系,展现人物在错位的空间中的情感体验。艾尔弗莱达从乡村移居城市,家园空间的转换导致她身份困惑并尝试通过对家园空间的追忆和回归获得身份认同,却以失败告终;叙述者在压抑的家庭空间和不对等的爱情中自我空间错位而导致身份困惑,尝试在第三空间中重建自我身份。基于索亚的空间理论,结合门罗自身经历,对比两位主人公自我追寻之路结局得出:第三空间中自我探寻是解决门罗小说女性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的合理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女作家的中短篇叙事小说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红楼梦》影响的痕迹。作品中,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情节的设计亦或是场景的布局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红楼梦影响的痕迹。这是女作家作为弱者的叙事策略,是其投身男权创作语境赢得话语权进而确证自我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和《红楼梦》对女性描写的深刻性、丰富性及女作家和《红楼梦》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关。  相似文献   

15.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唯一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描述了在美国内战背景下女主人斯佳丽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同时也表现了斯嘉丽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然的赞美与推崇颠覆了传统的父权式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她们必须依附于男性社会,丧失了自己的女性话语权。本文以契诃夫的《宝贝儿》为例来说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独立话语重建的重要性,以期给女权运动提供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7.
弹词《昼锦堂记》是一部清代女性作者创作的叙事体韵文小说。从叙事艺术来看,《昼锦堂记》不仅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而且情节跌宕起伏,富于机趣;从人物塑造来看,《昼锦堂记》长于描摹人物口吻和刻画人物心理,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富有艺术魅力;从性别意识来看,《昼锦堂记》不仅通过书写女主角的人生传奇来张扬女性的自我意识,还通过塑造几位女性配角来探寻女性的生存空间。此外,该作语言典雅,行文流畅,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弹词佳作。  相似文献   

18.
海勒笔下的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海勒的小说从男性视角出发,遮蔽了女性的情感世界、自我主体;把女性塑造成低于男性的“第二性”、“他者”、“另类”,要么是自然“性”征的符号,要么是欲望的化身,要么是死亡的象征,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女性作为一种意象,指代肮脏的、可怕的、疯狂的异己力量,它与荒诞的社会合谋,共同构成对男性安全感的威胁。海勒通过对女性角色的设置,进一步强化小说主题,但是文本叙述方式呈现出的贬损、消极、厌恶的基调隐含了其鲜明的男性主义立场和性别歧视倾向。  相似文献   

19.
小说《盲刺客》是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阿特伍德的扛鼎之作,描写了一对姐妹的爱恨情仇的故事。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结合福柯的话语权理论,分析了女性自我意识成长这一主题,重点阐释了女主人公艾丽丝如何从在沉默中盲从、忽视自我,在沉默中觉醒、关注自我,到打破沉默、实现自我的自我意识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20.
叙事是最古老的表述人类情感的方式之一,作为叙事的几大要素之一的人物可以说是叙事的中心。从《左传》的编年体到《史记》的纪传体在叙事方面的传承,尤其是在塑造人物方面,正是这一转变的最佳注解。塑造人物从方法和类型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