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一个被史学界忽视的问题:汉朝的初郡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朝实行的“初郡政策”是被史学界忽视的一历史问题。汉朝在其统治期间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初郡政策”就是其中的重要政策之一。汉朝在初郡地区推行的“初郡政策”,开创了历代中央王朝治理南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这些政策被汉朝以降的各世中央王朝所继承和发展,始终成为各世中央王朝统治南方少数民族的基本政策,因此“初郡政策”在历史上是起过重要作用的。它不仅稳定和巩固了历代中央王朝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且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对缓和国内民族矛盾、加强明中央对民族地区的统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朱元璋对蒙古族、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中,其民族政策都体现出“威德兼施”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各个历史时期在南方开疆拓土和设置郡县,是中央王朝对广西进行行政管辖的篙矢,所具有的意义深远.由于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和多民族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隋唐以后对广西地区的管辖手段开始进行了诸多切合实际的调整,如“绥抚”政策灵活运用、军事实力的增强、行政建置的细化等,均体现了中央王朝更加务实的治边理念.这些举措客观上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扩大并稳固了封建王朝统治的版图,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建国前湖南民族地区教育概况研究滕久文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将南方(包括湖南)的少数民族称为“南蛮”,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就被称为“蛮区”。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确认了湖南省的少数民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确认了一些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的聚居...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治边之重北轻南倾向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北轻南,即在边疆统治方面重视北方、相对忽视南方的倾向,是封建王朝治边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这一倾向基本形成.以后延续了上千年。受其影响,历代王朝统治边疆及边疆民族的原则,有不少是从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方法发展而来。因驻兵、屯田及经营的重点长期在北方,元以前中原王朝对南部边疆开发的力度较小。元与清重北轻南的倾向不甚明显,主要由于这两个王朝减轻了来自北部边疆的压力。重北轻南治边倾向的形成,与南北方少数民族有不同特点,南北方民族融合过程的差异,北方为历代军事争夺的重点,以及北方游牧民族易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明朝建立后,延续元代土司制度的同时,又适时改变了这项单一的统治模式,在“四面皆夷”的贵州广置卫所,以作为王朝治理的“先行军”。“蛮地”转变为“卫地”,是明廷以“卫所”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而将都匀卫改制为“军民卫”更强化了这一举措,既统领军政,又“辖土治民”。因而,“军民卫”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在弱化与倚仗土司势力之间,明廷的总体思路是将卫所不断“民化”,削弱土司势力,构建“郡县化”的王朝治理体系。至弘治年间,明廷再次改制都匀卫,设置都匀府,析分“二州一县”,由此,“卫地”演变成“府地”。为稳固统治,明廷在黔南构建了“府卫同治、流土共治”的政治结构,进而分化土司、布施教化、编户定役、增修城池,初步实现了“府治”局面。从“卫治”到“府治”的过渡,是明廷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创的一种新的统治模式,既以多样性的地方治理填补薄弱的统治基础,又适时布展王朝统治触角,逐步确立起“郡县化”的主体治理体系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卫所的中转与铺垫作用固然不可忽视,但这一过渡的核心是中央王朝整体的政治调控与制度张力。  相似文献   

7.
云南远古时期就出现的南方古丝绸之路,是中国西南地区与世界各国经济效关系影响最突出的区域性长距离贸易,然而,在史料的挖掘过程中反映出一个问题,南方古丝绸之路的发展,集中在汉、唐、元、明、清诸代,其它朝代史料记载较少或表现得不那么明晰。我们认为,这种情况的存在,有其特殊的原因。然而,当中央王朝统治实力强盛,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经营有力时,如元代行省制的建立,明清时期对边远地区统治的加强,历代中央王朝移  相似文献   

8.
宋代在继承前代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南方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实行了不同于汉族地区的统治政策,即"因俗而治"政策.这一政策对巩固宋代在南方民族地区的统治及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处于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西周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厘订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周公的这一“礼治”为西周的法律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各方面的指导,成为西周最重要的立法活动。“以德配天”、“亲亲”、“尊尊”作为西周的法律指导思想,不仅为周王朝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且为以后中国法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杨娟 《文教资料》2010,(24):90-91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力量相对比较软弱的王朝,但是较于前代,北宋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面对北方少数民族辽、金的进攻,北宋采取的是以求和为主的防御政策;然而对南方的四川、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宋朝沿袭前代,以羁縻政策为主,因俗而治,一直没有放松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元清两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政权,对汉族都采取了压迫和怀柔相交织的民族政策。但是元代的民族政策始终带有不平等性,而清代的民族政策虽然也存在压迫的意味,但总的来说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向着民族和文化多元性方向发展。由于两个王朝对被统治民族所采取的不同政策,使得两个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因此而产生了极为重要且不同的影响。文章在对比分析元清两代对汉族政策的基础上,得出其相同及不同之处,并试图探讨其产生的影响和对现今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西汉开创了屯垦戍边的千古之策,这种亦兵亦农、兵农结合的屯垦戍边形式,不但成为西汉政府应对边疆游牧民族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形式,也是其经略西域,奠基大国威仪的战略选择。西汉首开西域屯田之功.大开移民戍边之风,为国家西北边疆安全和地区稳定及以后历代中央王朝进行西域屯垦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战略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汉代以来就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汉代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其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而这种产业结构在匈奴统治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汉王朝占据河西以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开发屯垦、设置郡县等活动,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的地位在河西走廊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原有的畜牧业经济窒息,相反,河西走廊的农牧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4.
渝东南少数民族诗词源远流长,承袭了巴歌的特色,是巴歌的升华。唐宋朝,汉诗的传入,对渝东南少数民族诗词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本地少数民族作创作的诗词开始出现并发展,并一直沿续至今。  相似文献   

15.
宋朝统一南方后在西南民族边区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县峒,采取羁縻州形式进行统治,以达到控御四夷、边地安宁之根本目的。宋代羁縻政策的重点是生蛮地区,羁縻州县主要设置于黎、雅、茂、威和叙州等地,其疆域不大但羁縻州县官吏却有很大的自治权力。"惠而不苛"、羁縻远人的治边政策反映了宋代汉族统治者的一种民族态度,实质仍然是中国古代王朝"以夷制夷"传统治边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6.
巡视监察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前代的基础上,汉代巡视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帝王亲自巡视、帝王遣使巡视和中央监察机构对地方及地方监察机构(包括地方行政长官等)对所属州县巡视等四种类型,从中央到地方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巡视系统。巡视制度起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作用,有利的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以史为鉴,全面总结汉代巡视制度的经验教训,对加强和完善我国当前的巡视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代社会里,中央政权通过“移民实边”加强对边疆治理,人口迁移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海南因琼州海峡阻隔而“孤悬海外”,历代政府对其治理政策缺乏连贯性,政治移民与自发迁移相伴进行;路径选择上,阶段性明显:西汉以降,中央政权开始对海南治理,移民路径有较强的官方色彩;宋元之际,经济中心的南移,移民呈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岛内形成移民线路有两条,一是黎族人向岛的中部地区迁移,一是向海外移民。海南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对其移民迁移路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海南开发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宋朝稳妥的民族政策是宋代诗学繁荣的时代基础之一。它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含四个要点:贯彻仁义治国的路线;开展民族工作时讲究经济效益;以本族人自镇自抚为主;以发展文教事业为根本。宋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地区的发展和诗人的发展,为我们今天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广东、香港、澳门 (海南另有文专论 )等地区 ,古为岭南的一部分 ,连为一体 ,仅有陆地与海岛之别。其民族和文明步履基本一致。秦朝统一岭南后 ,以百越为主体的多民族归服中央统一政权 ,内地秦人陆续徙入 ,增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末至西汉初 ,南越王国为这一地区的安全和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归服中央政权统治后亦然。汉武帝灭南越王国 ,设立郡县 ,当地居民大都成为汉朝的编户齐民 ,汉文化在该地区广泛传播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且成为汉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中枢地和聚汇中心 (今广州 )。东汉王朝时期亦然。秦汉时期 ,尤其是汉武帝以后 ,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民族与文化 ,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 ,基本上已赶上中原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说明了只有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 ,与海外或邻国的交往 ,边远地区的百姓生活才能比较安定 ,社会才能较快发展 ,落后面貌才能得到较快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