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黄创 《继续教育》2006,20(8):13-15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也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建国以来,各级各类干部培训机构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是,当前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与新形势发展对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转换思路、大胆探索,改革和创新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摆在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干部培训机构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一、培训循环圈的内…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抗大第二期的学员,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于8月毕业,奔向抗日战争的最前线。邵式平学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抗大高级训练班班主任,开始从事抗日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个月后调离抗大,到陕北公学工作。陕北公学(简称陕公),是党中央继抗大、中央党校之后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培养抗日干部而创办的又一所革命大学。校址在延安东门外,地处延河之滨。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建党初期,党就开始注意吸收少数民族革命活动家入党,后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民族干部,从而有效地动员和组织了各族人民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党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且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在民族地区开展各项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新中国成立后普遍而大量地开展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抓住契机深化改革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专门人才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哈经雄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央民族学院从1993年11月30日起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这是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中央民族学院是1950年5月2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民族学院基础上建立起...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面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工作,积极培训适应革命需求的优秀干部。1939至1942年的延安在职干部教育运动,是延安时期党面对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领导开展的一次大范围的、系统化的学习运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运动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干部教育领导机构,主要围绕理论、政治、业务、文化等方面内容开展教育,并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以激发干部的学习热情。为确保教育成效,党制定了一系列在职干部教育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在职干部教育制度体系。新时代,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党开展干部教育,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继续强化理论武装,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推进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民族预科语文教学的回顾与思索□刘绍恒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实际,为了尽快更多地培养出少数民族地区急需的人才,我国的高等民族院校,一般都设立了预科这一教学层次。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不论在培训少数民族干部上,还是在培养少数民族的知识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但也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新中国诞生以来,全国迄今开办了十三所民族学院,各个学校从开始只有民族干部培训班逐步发展为有干部、本科、专科、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多科高等学院。截止1988年,十三所民族学院已有100多个教学单位,约有150多个专业,少数民族专任教师11,500人,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数23,000人,已培养的专科与本科毕业生达15万多人。经过民族学院培训的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国现有少数民族干  相似文献   

8.
中南民族学院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主要承担为我国中南、华东等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全面发展的文理、财经、政法等方面的高等专门人才的任务。 1951年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精神,委托中原大学筹建“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同年11月29日正式开学。1952年迁至武昌洪山,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1957年易名为中央民族学院分院。1965年恢复现校名。1970年停办,198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9.
红军长征过四川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与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地运用我党早期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帮助四川少数民族人民建立了政权组织和武装力量,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李维汉是陕北公学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陕北公学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抗战建国以及党性办校的管理理念,同时贯彻民主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学员间应同步学习等教育思想。李维汉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在陕北公学的贯彻,培养了一大批抗战干部,丰富了干部教育的内涵,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奠定了中共干部教育的基调。  相似文献   

11.
延安大学     
校训:立身为公学以致用延安大学坐落在革命圣地延安,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成立于1941年,从前身院校算起,可上溯到1937年,先后由著名的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合并而成。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延安大学努力贯彻学以致用的方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繁荣和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延安大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诞生以来,共计开办了13所民族学院,各学院从开始只有民族干部培训班逐步发展为有干训、本科、专科、研究生和留学生的多科高等学院。截止1988年,13所民族学院已有100多个教学单位,约有150多个专业,少数民族专任教师11500人,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数2.3万人,已培养的专科与本科毕业生达15万多人。经过民族学院培训的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关于干部教育的思想,在抗日战争中有着光辉的历史。他认为,要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通过办学校培养抗日干部,增强抗战力量;干部教育,要直接为实现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服务;培养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这个思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个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干部理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干部理论的阐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理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记彝族教育家夜佳声民中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建校15年来,面向全省127个县市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了初、中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近4000人。专门举办了培训区、乡。县的专职民委干部,196个民族乡乡长,黑树林等民族...  相似文献   

16.
民族院校指的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设立的,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高等学校,狭义上专指全国13所民族学院(大学);广义上则包括民族学院(大学)和民族自治地方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其数量约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10%。中国的民族院校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于1941年创立了延安民族学院.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7.
准确定向定位 着力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中国创办第一所民族学院起,我国民族高等院校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五十年来,我国民族高等院校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的世纪,要进一步办好民族高等院校,我们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一、进一步提高办好民族高等院校重要意义的认识民族高等院校是我们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而创办的社会主义新型高等院校。创办初期,坚持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专业技术干部为辅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各民族的政治干部,为当时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  相似文献   

18.
《论鲁迅》一文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正当全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这篇重要讲话于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陕北公学简称“陕公”。一九三七年九月成立于延安。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干部的学校。招收来自全国各  相似文献   

19.
春风化雨育民院──党中央、毛主席亲切关怀创办中央民族学院追忆原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刘春我们党和国家是一贯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造就少数民族人才的。因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要共同实现祖国和各民族的彻底解放,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湖南少数民族同胞与各民族一道,英勇抗击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湖南少数民族红军将士北上抗日,喋血华北;在后方,湖南少数民族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抗日救亡,各民族、地方武装也纷纷揭竿而起,树起了反蒋抗日的旗帜;湖南少数民族许多爱国将士也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浴血奋战,驰骋疆场。湖南少数民族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