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与西方文化相并立的一座高原。黄河贯流古代中国,秦岭将古代中国分为南北,山西高原将古代中国分为东西。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的现实发展相结合,造就了山西文化小高原,使山西文化高原具有阳刚、桥梁和独立几个特点,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所谓"中国五千年文化看山西"。从现代旅游的角度而言,山西文化高原本身就是一个人类文明的高合成性景点,山西高原曾经演绎过的历史文化、军事文化、政治文化、心灵文化等厚重、博大、细腻、壮观,充满了神奇的文化魅力,看历史中国必看山西。  相似文献   

2.
山西是中华民族文化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乐舞更为的突出,多资多彩的民间舞蹈,独具风采,源远流长,拥有着精美文化艺术的山西被人们称为"民歌的海洋"、"民间舞蹈的故乡"。生活在黄土地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情感、习俗、爱情及喜怒哀乐无不通过舞蹈的形式集中地表现出来。其创作不是简单地对生活的模拟和图解,...  相似文献   

3.
大奏鼓,原名"大典鼓"、"车鼓亭",发源地在石塘镇箬山里箬村,原先是由流行于福建泉州、晋江一带元宵节闹花灯时迎神"割火"时表演的"跳鼓"演变而来。大奏鼓的表演方式,是由男性7-9人扮演女角,身穿类似戏曲中的媒婆服饰,手执扁鼓、木鱼,跣足上场,且敲且舞,伴以锣鼓、唢呐,热烈粗犷,幽默诙谐。大奏鼓蕴涵着箬山渔村独特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其价值正在蓬勃兴起的民俗旅游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4.
摔跤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历史积淀。山西摔跤作为中国式摔跤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山西体育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山西摔跤传统项目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1+1+1"的培养模式,将山西摔跤融入高校进行探讨,以期为山西摔跤传统体育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音乐发展的整个进程中,乐器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乐器制作工艺的进步更是直接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作为中国最重要、最普及的乐器之一的鼓在山西留有深深的历史印迹.文章用归纳的方法阐述了制鼓工艺,并从现代科技理论的视角重新对当时的工艺进行审视和探究.通过对制鼓工艺的研究和对文献记载的分析判断推导出当时的科学理论水平,并阐释这些理论对制鼓工艺进化发展的指导推动作用,进而阐明科学技术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西处黄河中游,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称,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科举隋大业元年(605年)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终,历经1300年,横跨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延续上千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历代科举中,山西共产生3000余名进士,有40余人进入鼎甲。本文尝试对山西历代的状元、榜眼、探花的情况进行小考。  相似文献   

7.
山西民歌是中国优秀的民歌之一,在全国享有盛誉。由于近些年山西民歌新作品少,爱听、爱唱民歌的人数减少,山西民歌的发展处于低迷状态。如何振兴和发展山西民歌,出路就在于创新。因此,要在抢救和保护原生态民歌的基础上,在保持民歌"内核"的前提下,开阔视野,大胆求新,将中国传统民歌的形式与现代音乐各种元素结合起来,把发展山西民歌的要求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结合起来,出新人、新作品,激活山西民歌的活力,让市场和百姓重新认识山西民歌,唱响山西民歌。  相似文献   

8.
河南、陕西、山西相近的地缘关系,使三门峡眉户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陕、晋传统戏曲文化的影响,融合了明显的陕、晋传统戏曲文化元素,增进了"黄河金三角"区域人民群众对三门峡眉户的文化认同,使三门峡眉户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纽带之一。  相似文献   

9.
针对山西传统"挠羊赛"规则,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山西传统"挠羊赛"规则包含有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特性。在比赛胜负的判定上,它简单明了,充分体现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文化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奋斗目标。其规则既是本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结晶,也是全人类体育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房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文化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缩微。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我们不难发现山西新石器时代房屋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蕴含了先人在战胜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文化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山西新石器时代房屋的发展与演变,就是对山西上古人类文化科技进步的一种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是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兰州鼓子在兰州地区曾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化娱乐形式。但近年来,由于经济转型和流行文化盛行等因素的影响,兰州鼓子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和失传危险。2006年,在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兰州鼓子的传承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调查兰州鼓子的传承现状,探讨了兰州鼓子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唤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构建兰州鼓子保护传承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鼓是巴蜀汉画像中常出现的乐器图像,反映了巴蜀鼓乐的繁荣状况:宴饮陈伎中的鼓使用情况有三:一是作为单独的节奏性乐器使用于"徒歌"中,二是与管弦乐相配合为歌舞百戏伴奏,三是作为乐曲开始前的导乐;骑吹乐队中它是巴蜀地方官吏出行显示威风仪仗队伍中的重要乐器,另一方面它显示出巴蜀与西域民族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巴蜀薅秧鼓乐主要用于田祭活动和农事活动中,起到组织劳动、协调劳动及督导劳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太一"进行了天文学方面的考察,根据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确认了"太一"所对应的具体星象,其年代为公元前7 627年或公元前8 292年前后,而一万年前的山西吉县柿子滩岩画是"太一"的具体证据。并讨论了"太一"星象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兴山县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因县治兴起于群山之间而得名。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使得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遗存着楚汉文化精髓,一言一语,一风一俗无不浸润着昭君文化的灵光。在这个璀璨的文化宝库中,孕育了一门极富地域文化特性的艺术——兴山围鼓。它广泛应用于红白喜事、生儿打喜、春节灯会、集会游行、寿诞庆贺、朝山进香等各种活动以及平时自娱,与民俗紧密相依,与生死紧密相连,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深受人们喜爱。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深入讨论昭君故里兴山围鼓的艺术特色:1.兴山围鼓的发展源流;2.兴山围鼓的乐器特色;3.兴山围鼓的演奏特色;4.兴山围鼓的曲牌特色。  相似文献   

15.
山西襄汾有一种以击鼓形式演变而来的舞蹈,它是一种传统形式的鼓乐,名曰——转身鼓。此鼓乐没有任何伴奏,是由简单的单个或者双个乃至四个甚至更多的大花鼓、数量呈偶数不等的演奏员、两人对击一鼓所组成,在击鼓奏乐的过程中基本是以转身作为舞蹈的主体动作,所以"转身鼓"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分析转身鼓的舞蹈元素,有助于了解舞蹈与音乐相结合的研究,同时也有助于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寻根之旅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称山西之行是寻根之源一点都不过分。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中国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山西作为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作为传承文化多样性的承载体之一,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处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艺术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了神采各异的传统音乐形式。  相似文献   

18.
说“仁义”     
王雪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24-126
"仁"和"义"位于五常之首,贯穿了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是道德伦理的基本范畴和道德理想的衡量标准,是儒家伦理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文化的推动下,儒家思想中"仁"与"义"两个至高范畴发生了语义演变,从日常词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从而产生了相关词群。随着"仁"和"义"的高频使用和人们认知实践的深化,处于同一属性范畴中的单字词又复合成"仁义"一词。在此过程中,文化隐喻是词汇演变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9.
"金"是五行元素之一,中国会计词语中有许多与"金"相关的词语。五行运动不仅体现在会计文化中,而且也体现为企业会计中权益、收入、费用、资产、成本五要素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王美琴 《考试周刊》2011,(47):87-88
培养学生的文化融合意识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五大构件之一。《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础英语教学五级目标描述中,要求学生"对目的语语用规范及其文化内容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提出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