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轼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在他的诗集中频繁出现,其酒诗不仅表现了自身的各种情绪,还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探究其酒诗创作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传统诗酒风范的影响;二是由于其自身对酒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中西诗歌中的酒文化比较略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酒作为一种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但在中西诗歌作品中,酒的文化意义表现出很大差异.在中国,饮酒多为一种个人化行为,饮酒诗大多表现个人的借酒消愁,醉酒中仍有太多的理性和清醒;在西方,饮酒诗大多表现一种群体的狂欢、追求快乐,醉酒常常是一种大众行为,表现着人们最本能原始的冲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酒主要呈现出生命表现形态,诗属于其中的内核,诗与酒的交融审美特征就是醉,而醉又和西方酒的精神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一种心灵状态,向往着生命的真谛.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现象的美学,提出相关见解,旨在为中国古代文学中诗与酒交融文化的传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史玉凤 《文教资料》2009,(19):11-13
唐代诗人嗜酒及唐诗之咏酒是唐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反映出唐代诗人浓厚的诗酒情结.本文从酒文化对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入手,剖析了唐代诗人诗酒交融的生命图景,并从美学角度对唐诗中诗和酒交融现象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探析,认为在唐代诗歌中,酒与诗交融一体,酒是唐代诗人生命的表现形态,而诗是其生命的内核,诗与酒交融现象呈现为醉的状态,醉是心灵的自远,也是唐代诗歌创作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人身上,自古有着浓重的诗酒情结。苏轼之爱酒堪称一个“痴”字。酒在苏轼的创作思想中表现着丰富的内涵。苏轼的诗酒情结始终与其思想和创作的复杂变化过程相联系,展现出丰富的情感指向。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涉酒诗有着独特的内容和特点。通过梳理和剖析,体会到其涉酒诗之"味"十分丰富:从表层观察,是酸辣苦甜之味的体现;从深层审视,它是人情味、政治味、社会味的反映。陶渊明在其涉酒诗中寄酒为迹,诗酒交融,诠释了酒与诗歌、酒与生活、酒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蕴丰厚、历史悠久的中华酒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从《诗经》始就有许多有关饮酒的诗篇,随后一直源远流长。可见,酒与诗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这里开始,历代文人雅士大都与酒保持着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从以酒传情,以诗赠友;以酒助诗,诗美酒名;寄酒为迹,以酒浇愁所产生的诗歌都体现出文人雅士对生活、人生的独特追求。《苏轼诗集》中收苏诗两千余首,据笔者粗略统计,其中仅诗题或诗中出现“酒”字的便有四百五十余首,这还不包括出现了如醉、饮、酌、醒、酿、等这些与酒相关的诗。本文将以苏轼饮酒诗为探析的目标,分析苏轼这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有名才子,是如何通过饮酒诗来抒发自己内心世界与仕途之间的矛盾,以及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智慧。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酒诗特色鲜明,他的酒诗不仅表现了内心的忧伤愁苦,还展现出了自己面对忧愁苦闷时自我内心调节、自解的过程,直接抒写生活中的快乐与洒脱。东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人文环境及诗人五仕五隐的人生经历等因素,促成了陶渊明把酒诗的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古代大量创作咏酒诗的开拓和第一人。其作品与醇酒完善结合,内蕴丰富:借咏酒诗言志抒怀;表现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慨和鞭挞;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的流露;展示农村的恬美静穆及诗人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心境;描述与亲友乡邻之间的情谊;以酒浇悉、避世,寻求解脱。陶渊明真正将酒作为表现人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完成了使酒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内在之物的嬗变过程。他的咏酒诗时后世作家和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8,(1):14-17
欧阳修在滁州诗歌中钟爱"酒"意象,写下许多"酒诗"。欧阳修的滁州"酒诗"蕴含丰富的情感:游山赏水以酒助兴、聚散离合以酒消愁、感时伤逝以酒为伴。欧阳修在滁州多写"酒诗"的原因有:传统文化中诗与酒的相融,欧阳修擅长借酒抒怀,被贬滁州的特殊际遇。  相似文献   

11.
白沙诗展现出陈白沙特有的人格风采。它体现在:崇尚道义、安贫乐道的人生理想;济世救民的仁爱胸怀;深沉的爱国情思;自然、自得的精神境界;咏物诗浓厚的人格内涵。卓立特行的人格追求是形成白沙诗人格风采的内在动力,明代的理学文化土壤是孕育它的社会温床。白沙的人格风采通过江门学派传人在岭南发扬光大,泽惠来者。  相似文献   

12.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文学视野中,李白都一直以狂傲不羁的文学形象而存在。透过李白的诗歌文本和行为,结合诗人狂傲的具体表现形式、时代原因、思想渊源及相关诗歌风格,得出结论:李白的狂傲不羁是佯狂,在其纵酒放诞中隐藏着极大的伪装性和拳拳赤子心。  相似文献   

14.
这四首诗,描写京城秋天的景象,反映诗人的孤独无助和穷愁生活,表示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最后,诗人作出抉择:不去依靠最高统治者。它是诗人的悲叹之声,不平之鸣。作品形象生动,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清新,富有艺术感染力。从这四首诗,我们可以认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了解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在旧时代的不幸命运。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讨论及触及的根本问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关注和思考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结合陶渊明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对陶渊明诗文及其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探索诗人的存在方式、诗歌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对人生不断筹划与超越的特性,以期呈现一个更加全面、丰富并具有动态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16.
由陇入蜀,在杜甫的政治生涯、家庭生活和创作历程中是一个重要转折。入蜀前的家庭苦难和入蜀后生活上的相对平静在诗人的家事诗中都有较具体的反映。此外,由陇入蜀,杜甫家事诗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入蜀前的慷慨悲壮至入蜀后一变为宁静淡远的唱叹。这其中起作用的不仅有杜甫个人家庭生活环境变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其苦苦追求的人生理想最终变成了泡影。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是清代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是外交官、政治家兼诗人的一生。黄遵宪一生创作了 10 0 0多首诗 ,《人境庐诗草》是其代表作。该诗集取材广博 ,内涵丰富 ,格调高雅 ,凸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黄遵宪主张诗人要关注现实 ,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 ,并且极力倡导以口语入诗 ;其艺术见解和创新精神在晚清诗坛上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对于当代中国的诗歌创作来说 ,依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历史传统与诗人活动的地域空间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叉和叠合  相似文献   

19.
唐晚年以丰富的创作实践 ,实现他对新诗格律的艺术追求。音组排列纯熟 ,与他明静的诗风相得益彰。十四行体使固定形式增加韧性和弹性 ,适宜自然流畅地叙事抒情。长篇叙事格律诗体制宏伟 ,长达 15 0 0行 ,诗节、韵式变化自如 ,音组长度和排列参差有致 ,表现出娴熟的艺术技巧。唐晚年结出的大量“最成熟的果实” ,既是诗人旺盛艺术生命的奇观 ,又是中国新诗艺苑的奇光异彩。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诗"无端"的感伤情调,乃其悲凉体验的蓄积酝酿、天长日久盘旋郁积在心头,终致成为其思想气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及其展纸濡墨,愁情恨意便已笼罩毫端.诗人的悲剧性心态在淹蹇生涯中浸润加深、弥漫扩散,其整付心肠都已浸泡在悲愁之中,深广到无从提起的地步.诗人之愁也就超越具体情事,而抽象为一种生命之愁、人生之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