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泉玉 《教师》2014,(16):30-31
当今的阅读教学把课文教得支离破碎的现象依然随处可见,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成效。究其原因,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完美往往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走过场。课文初读,首先必须做到"读通读顺读准确"和"整体把握",还要做到让学生在"感知重点、难点、精彩点"和"留下悬念"的读中产生探索求知的动力和欲望,从而充满激情和期待地投入到深读课文中去。只要老师肯钻研、因文施教,指导初读课文也能异彩纷呈,亮点频现。课文初读教学应该在"活"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实"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郭秀萍 《广西教育》2014,(29):50-50
正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引入课题,待学生学完生字新词后就迫不及待地引领学生进行所谓的"研读课文"。然而不少学生在"研读课文"时一知半解,甚至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这也是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师只有把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怎样才能使初读教学更有效。第一步:随意翻看,了解大意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在初读课文时,可能会对文中的插图  相似文献   

3.
常识性课文因其文体的特点,有不少教师教学时常常忘记其"语文味"。常识性课文的教学不应只是承担科学知识传授这一简单的任务,同样应让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精妙,夯实朗读,感受语言的生动,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读",是教师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层层深入对话的过程。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初读——读通读顺读正确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学习课文时,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一回课文,便急急进入讲解课文内容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正阅读教学要有"语文味"早已成为共识。近年来,还有个说法颇得人心:什么样的课文应教出什么样的味道。众所周知,教师对课文的解读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基础,"还不同课文以不同味道"当由此开始。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课文为数不少,教学时要确保其"语文味",也要还其"童话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必须有"三只眼"。一、以辨体之"眼",鉴赏童话作品  相似文献   

6.
改革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应积极推行"初读—熟读—导读—细读"的阅读模式,在此基础上实施课文整体教学。  相似文献   

7.
所谓“初读”,是学生对课文的通读阶段,它是相对于阅读教学中的“精读”“美读”而言的。“初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文本对话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自主积极地阅读那些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读,是教师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层层深入对话的过程。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初读——读通读顺读正确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学习课文时,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一回课文,便急急进入讲解课文内容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裘丽萍 《考试周刊》2014,(90):25-25
"老"课文具有潜在的、丰富的语文教学"新"价值,这些"新"价值也是品味语文味的"源头",语文教师必须引起重视。这些"老"课文中的非重点语文往往存在丰富的语文味"新"价值,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会发现这些价值,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使语文教学日趋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0.
词语是阅读教学关注的重要范畴。对于不同的词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词语的"内容味"梳理文脉、利用词语的"表达味"丰富画面、利用词语的"情感味"把握内蕴,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初读"是学生对课文的通读阶段,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初读的价值,提升初读技巧,提高初读的成效,使初读出彩,成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2.
我校近三年的"灵动课堂"教学改革之"以精彩为形态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堂比武活动,让我校学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墨香,让我校学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灵气,让我校学导式语文课堂教学更令人体验品评。这次活动中散发出的浓郁"语文味"给我留下了特别的感受,比武课所生成的"语文味"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其魅力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文味""人味""情味""韵味"中。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由于原先的知识结构和文本现实结构的矛盾,常常出现"误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在初读阶段的"误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互动对话,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  相似文献   

14.
初读是指通过对课文的初步通读,获得关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初步印象。它和精读、品读、美读相对而言,目的是为深读课文打下基础。初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起步,它对传递课文的情感基调、理解方向、思路拓展、阅读策略等方面的主导信息起着重要作用。初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站,是阅读的"蓄情"阶段。因此,初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石英 《山东教育》2007,(10):26-26
学生在对课文初读时,由于原先的知识结构和文本现实结构的矛盾,常常出现“误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在初读阶段的“误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互动对话,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品读”、“美读”,而“初读”却渐渐被教师“遗忘”了。其实,初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起步”,它对传递着课文的情感基调、理解方向、思路拓展、阅读策略等方面的主导信息,初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站,是阅读的“蓄情”阶段。因此,初读在阅读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初渎呢?  相似文献   

17.
有效设定每篇课文的“主打”教学目标,无疑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始。在如今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成功解读文本并设定出每篇课文适宜的“主打”教学目标的基本策略。精确设定每篇课文的“主打”教学目标,有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潜心钻研及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教师可从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从学生的已有水平与技能发展、从三维目标的辩证统一这三个方面着手设定每篇课文的“主打”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度。  相似文献   

18.
近日,重读了本刊第2期所刊发的杨冬梅老师的文章——《味在读中浓情在读中升》。文中,杨老师以约匕京的春节》一课中的“除夕”语段为例,强调“读”在教学中的作用:初读,感受除夕的印象。自读,走进生活化情境。再读,感受除夕的热闹。不可否认,杨老师所举的语段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学,在“读”中,除夕“味”浓了,感悟“情”深了——这是“得意”。  相似文献   

19.
一、“刺激”引期待,切入找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有了某种学习需要时,它就会成为一种刺激或驱动,进而引发相应的阅读期待,促使其努力地接近文本,探究文本,进行有关的学习活动。如《惊弓之鸟》是一篇蕴藏着深刻逻辑推理内涵的课文。教学时一位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当小警察,做小福尔摩斯去破一个案:更赢为什么只拉了一下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破案当警察既  相似文献   

20.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诚然,要实现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要在多读上下些工夫。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以读为本”,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要多读课文,就一定没有错误,于是,课堂教学演变成了“一读到底”的局面。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确实抓住了“读”这个主线。初读、引读、领读、对读、轮读、接读、齐读等,形式多样,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