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明代泰宁卫首领世系变迁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洪武年间的辽王阿札失里时期;永乐初期的忽剌班胡时期;永乐到正统时期的阿只罕一系;正统至万历初年的革干帖木儿和兀南帖木儿一系。其世系断层和缺失反映了明代和蒙古部落的关系变化,尤其是蒙古部落的势力消长。  相似文献   

2.
琉球国在华留学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琉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始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这一年,明太祖遣行人杨载出使琉球,致送即位建元的文书。当时琉球仍处于中山、山南和山北三国鼎立局面。首先接受明政府文书的是中山王察度,他即遣弟泰期来明奉表称臣入贡。洪武于十一年(1378年)山南王承察度亦遣使入贡。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于中山王和山南王联合攻打山北王,太祖遣使劝其停止内哄,息兵养民,三王均表示接受中国皇帝的劝告,于是山北王帕尼  相似文献   

3.
瓦剌的兴衰     
1367年10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等率师北伐中原。第二年大军逼近通州,元顺帝望风北遁。此后由于明军的打击及内部纷争,蒙古逐渐分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大致位置是,鞑靼分布于大漠南北,瓦刺驻牧于叶尼塞河上游以西至额尔齐斯河之间的阿尔泰山一带,兀良哈居于大兴安岭以东、黑龙江以南、蓟辽边外地方。三部中的鞑靼是元朝皇帝嫡裔所在地,兀良哈是成吉思汗之弟的后裔、故元辽王等的领地,那么瓦刺的渊源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4.
往流(翁牛特)是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元东道诸王后裔领民领地的总称,意思是“王属”。往流诸部又称“阿巴噶”(叔父)。16世纪中叶,居住在兴安岭山阴的往流-阿巴噶部落,被称为“阿鲁蒙古”。往流诸部一共有四个万户。哈撒儿后王统治的好儿趁万户,别里古台后王所统治的也可万户,哈赤温后王统治下的察罕万户,斡赤斤后王统治的山阳万户(兀者万户)。一直到15世纪末这个四万户的统治都保留着元代封号:齐王(西王)、广宁王(黄苓王)、济南王(郑王)、辽王(刘王)。  相似文献   

5.
元明敦煌与裕固族的历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必烈至元十八年(1281)以后,大批察合台系诸王及其部民涌入河西,并被安置在瓜州、沙州、哈密一带,从而大大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成分。由于他们长期镇戍西部,在与中亚诸叛王的对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西西部逐渐成为他们的分地,瓜、沙一带为察合台之孙出伯的分地。过去,学界公认今裕固族是以明朝内迁关西七卫各族融合形成的,主源是撒里畏兀儿,蒙古族是汇入的最大支源。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蒙古族也应是裕固族形成中的主源。裕固族著名叙事民歌《尧呼儿来自西至哈至》中的“西至”、“哈至”就是汉语沙州、瓜州译成阿尔泰语系语音后再译回汉语的过程中音变的结果,沙州、瓜州是裕固族东迁的起点。而裕固族民谚“天下头目都姓安”,也说明裕固族东迁前的居地就在敦煌。  相似文献   

6.
据蒙汉文史书的有关记载,特别是《俺答汗传》中有关兀良哈万户住牧地的地名以及与俺答等人北征兀良哈相关的地名的记载,反映出兀良哈万户的牧地位于蒙古国肯特山、克鲁伦河一带.因此,学界有关兀良哈万户牧地的“内蒙古说”和“蒙古国杭爱山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兀纳水考     
辽金时代,漠北地区有条大河,名兀纳水,又译作乌纳水,在《辽史》、《金史》中凡三见: 1.《辽史》卷二六《道宗纪》寿昌二年九月丙午条:徙乌古、敌烈部于乌纳水,以扼北边之冲。2.《金史》卷一二一《粘割韩奴传》:[天会]八年遣耶律余睹、石家奴、拔离速追讨大石,征  相似文献   

8.
《开原图说》所载《东虏二十二营枝派图考》是研究明代蒙古内哈刺五部世系的珍贵资料。但其认为旧传“舍刺把拜等十三营枝派”是兀把赛之后有误,而将其先世系为察哈尔系魁麻(卑麻),反而错了。日本学和田清曾指出了这一点,但未细考。综合明代各种汉史籍的记载,再以清蒙汉史书相印证,可以确定,“舍刺把拜等十三营枝派”不是魁麻的后裔。而是内哈刺哈虎刺哈赤之子兀把赛的后裔。  相似文献   

9.
明清册封使及其从客在中琉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琉关系,由来已久。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是中琉两国政府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嚆矢。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中山王察度薨。永乐元年(1403年),世子武宁遣侄三吾良亹讣告中国。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遣行人时中赴琉球  相似文献   

10.
北巡私记》是现在仅存的系统记载北元初期历史的著作 ,为我们提供了窥见宣光、天元两朝政局的重要线索。北元上都、应昌小朝廷里存在着一个与苟且偷安派相抗衡的振兴派。其政治纲领是任用扩廓帖木儿 ,迁幸和林 ,团结西北诸藩共图恢复 ;主要代表人物是哈剌章、扩廓帖木儿。昭宗宣光朝乃至脱古思帖木儿的天元朝振兴派总揽朝纲。以扩廓帖木儿为首的元地方实力派 ,以哈剌章、蛮子为首的中央直属武装力量和以阔阔帖木儿为首的岭北诸藩势力 ,团结一致 ,诱敌深入 ,英勇奋战 ,击溃了洪武五年北征的明军 ,使北元 -蒙古的统治得以稳定下来  相似文献   

11.
哈剌灰人是明代中后期生活于西域哈密地区及苦峪(今甘肃西安县境内)的一支重要的部族集团,曾被列为哈密三大部落之一。事实上,它最初系统蒙古鞑靼部的一支,迁居于此而形成了一个新的部族集团,号曰“哈剌灰”,后来又吸收了众多瓦拉部落,逐发展壮大,活跃于哈密地区,明末清初渐融入其他民族。  相似文献   

12.
自元宪宗三年(1253)冬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攻克段氏“大理国”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最后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自杀身亡,蒙古人占领并统治云南长达128年之久。这段时间里,史料记载的入驻云南的蒙古人主要为诸王、仕宦、骑兵和牧马人等。  相似文献   

13.
空空道人是明末靖江王朱亨嘉的王子朱若极,即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吴玉峰为明末宗室、曹寅的幕僚朱赤霞。朱赤霞通过石涛的一幅《对牛弹琴图》试探曹寅后,将《风月宝鉴》交给曹寅。  相似文献   

14.
明永乐年间,朝廷册立哈密国,目的在于藩篱西北,巩固边防。土鲁番兴起后,哈密屡遭侵扰,三立而三绝。弘治六年(1493),张海奉命经略哈密,认真访察,周密计划,初步稳定了当地局势,为日后收复哈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三将军率兵入滇,次年平定云南,接着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卫所制度,使军屯经济迅速发展,大量汉族人口迁入,导致滇黔彝族聚居区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量彝族由坝区迁入山区,逐渐形成散居局面。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明朝时期滇黔两省彝族由聚居变为散居的原因作出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明代政治发展的特点作了分析,认为考察明代政治发展进程,必须将其置于14至17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变化的总体历史背景之上。这一时期,中国逐步由领先于世界走向落后,明代政治的影响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7.
明中叶以前,归善县等东江中上游地区的主体方言属于粤语。明中后期,随着客家移民浪潮到来,它经历了逐渐客语化的演变,这是由客家人逐渐成为当地主体族群决定的。但联系土著、客家矛盾冲突的历史背景,考察"本地话"这一明显带族群区分色彩的自称,可知本地话应是明代后期东江中上游土著在与客家移民互动中确立我群认同的产物。本地话的底层应为粤语,其客语特色是后来受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商山四皓为我国秦末汉初四位著名隐士。汉朝建立后,四皓拒绝刘邦的邀请,是因为刘邦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刘邦败在策略上,而不是简单的“四人者年老矣”与“上慢侮人”;四皓之所以接受太子的邀请出山,是因为太子等人采取了合理的策略,四皓也欣赏太子的性格。四皓对于太子之争的平息,符合古代“立嫡不立庶”的惯例,也有利于汉初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孙秋克教授的《明代云南文学研究》以正统文学(诗文)为主体,以新体例对明代云南文学的崛起、发展和重要文学现象、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和理论概括,梳理了明代滇云文脉,明确了明代云南文学在全国大格局中的基本地位。云南传统文学崛起于明代,一代文学家以地域色彩浓郁、人文底蕴深厚的创作成就,成为我国明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抄本《明史列传》的撰者被定为徐乾学是错误的。该书卷首韩方卓的跋文失误颇多,不足以证明此书为徐乾学所撰。有关徐乾学的传记资料和明史纂修的史料亦可印证徐乾学未曾撰写过《明史列传》。将该书与万斯同的《明史》和王鸿绪的《明史稿》比较后,确认此书系后人将上述两书的诸臣传中各抄录一部分组合后,另题名为《明史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