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江省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指引下,推进劳动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学校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凝练“生涯自立”教育观,研发15年一贯制《培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纲要》,打造链接多重学习场景的劳动育人实践平台,形成了支持性学习模型及实践经验,开发了劳动育人质量监测评价系统——“杨绫大脑”,助力智障学生实现个性化全面和谐发展,大大提升了智障学生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2.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为智力残疾学生融入社会做准备。近年来,培智学校课程主要分为生活化课程和社区化课程两类,但现有的课程仅仅关注于学生自身自立能力的发展,对于融入社会的课程涉及较少。从现实环境出发为高年级智力残疾学生设置的实践课程能够消除学生、家长不自信心理,转变普通大众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观念,通过学校课程设置的改革、社区活动日和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等为智力残疾学生回归主流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正>“‘生涯自立’理念下培智学校劳动育人体系建构与实践创新”这一成果聚焦培智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找到了融通五育的突破口——劳动教育,并抓住劳动育人关键问题,深化培智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评一体化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上均有创新发展。育人实践基于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立足其多样化学习需求,发掘劳动更为基础与重要的育人价值、社会价值,并结合生涯发展视角,支持其潜能发展、缺陷补偿,实现其个性化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劳动教育实践具有综合育人以及引导人规范行为的价值,在特殊教育中进行劳动教育,将能够帮助特殊学生的劳动技能慢慢提升,并慢慢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为其融入社会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结合笔者特殊教育工作实践经验,对劳动教育在培智学校的实践进行探讨,以期望能够充分提升特殊学生的劳动技能,为其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沟通交往能力是培智学校学生有效融入社会和共享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培养培智学校学生沟通交往能力可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从学校教育、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进行基于活动本位教学法的实践探索,形成全人关切与全程关注的沟通交往能力支持体系,有力保障和促进培智学校学生成为会学习、能交流、会自理、能自立的社会公民。  相似文献   

6.
培智学校课程改革事关培智学生学什么、培智学校教师教什么的问题。从我国培智学校课程的沿革来看,学生残疾程度加重、智力残疾人士生活质态低下导致生活化课程理念成为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生活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中应该注意避免“唯生活化”和“低标准化”倾向,引领学生走向“有尊严地生活”。  相似文献   

7.
培智学校的学生多为智障学生,与同龄学生相比,在智力发展和操作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职业培训课程可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使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其社会适应性。为此,培智学校应加强教师教育理念的改革与更新,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方向,发展课程的实用性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机制,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8.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劳动技能课程要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锻炼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康复,增强生活能力。浙江省杭州市紫荆花学校在新课标指导下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程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程的几点建议,一方面促进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促进培智学校的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0.
劳动技能课在培智学校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通过劳动技能训练,不但能够启迪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还有助于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兴趣、良好品德、意志品性,为将来自食其力打下坚实的基础[1]。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劳动技  相似文献   

11.
生活适应课程是帮助培智学校学生学会生活、融入社会的必修课。在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生活适应教科书中,有利于提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整体育人效果。文章以人教版生活适应教科书低年级段为例,梳理其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总结具体劳动要素和呈现特点,在政策、实践与整体建构等多维度框架下分析劳动教育内容,探讨劳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生活适应教科书的有效途径,同时对生活适应教科书中劳动教育内容的开发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宁波市达敏学校社区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本文系统地探讨了智力障碍学生的 社区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从实践成效对该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了论述,以期提供 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新思路,以适应当今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学以致用”,融入 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张慧 《中国教师》2010,(21):14-16
<正>当前,培智学校招生对象的智力残疾程度越来越重,语文教学也越来越突出"生活化和实用性"思想,教育所谋求的主要是教给智障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的本领和技能,而对智障学生心灵成长与生命意义的教育多少有些被忽视,这在当今新课改背景下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智力落后学校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启智学校社会适应课程就是在相关教育法规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考虑本地区社会环境的差异和本校生源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等各方面因素,自编形成的校本课程。这个课程以促进智力落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为目的,因此称之为“社会适应课程”。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应积极推动特殊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探索设立面向残疾学生的专业并促进其康复与职业技能提升。我校经过10余年的内涵深化式发展,全面厘析了培智学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价值与困境,得出培智学校应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版)》为抓手,从创新设置教学内容、精准细化教学实施与着力提升教学产出三个方面入手,提质增效,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相似文献   

16.
牛红丹 《考试周刊》2008,(12):233-234
随着研究的深入,课程是否能够满足智力残疾学生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以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吸取我国特殊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重新制定了培智学校课程方案.通过解读此方案,对培智学校课程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2007年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明确提出,要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  相似文献   

18.
当前培智学校的学生是以中重度智力障碍为主,同时伴有学习困难、语言障碍、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等,为了使这些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我校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积极建构培智学校社会适应性课程,努力探索培智学校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做到让智障学生学会基本生活技能,适应社会,回归主流。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培智学校(教育对象为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教材没有出台之前,我国大部分培智学校都采用了上海卢湾区辅读学校编制的《实用语文》教材。作为生活语文教材系列的地方性教材,怎样才能达到生活语文教学的目标?文章从生活语文要体现生活化、要凸显语文味、要彰显特教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就生活语文教学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要求培智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并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纳入教学体系,智力障碍学生需要接受社会生活适应教育,消除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培智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建议,希望对促进培智学校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