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消费主义无限复制着种种触手可及的快乐,或廉价或奢靡的欲望满足几乎成为幸福生活的内涵。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古典德性幸福的回归与复兴的时代背景。现代德性幸福传承儒家"君子之乐"的精神典范,着眼于幸福生活的主体之维,致力于培育与塑造自觉、自愿、自律、自由的现代人格,以克服当下社会幸福主体的迷失与异化。自由人格与幸福主体的精神境界内在关联,它们内在地决定着主体的理性思维、价值理想、生活模式、审美趣味与人生追求。培育与塑造幸福主体的自由人格,改善与提升幸福主体的精神境界,倡导现代社会的德性幸福,是对"生活何以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一问题在社会存在的主体维度上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是儒家传统德性幸福观与马克思"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学说相结合以构建现代幸福观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思想极为丰富,以“五福”幸福观、儒家的德性主义幸福观、道家的自然主义幸福观和佛教的“涅槃”幸福观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其实质既有感性幸福的成分,又有理性幸福的成分.人类完满的幸福生活是感性幸福与理性幸福的统一.由于幸福的生活与合乎德性的生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类的两种幸福的实现都与人自身的德性密切相关,因此幸福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的幸福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话题之一.道德教育在本质上要求以人的幸福为依归.以价值导向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应该为使人获得幸福而努力,为人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论证柏拉图德性伦理学以“爱欲”为基础,以“德性即知识”和“德性足以幸福”为原则.尽管爱欲有欲望和理性的双重面相,但它借助审美机制可以使人从性爱转向爱善.同样,知识也有经验知识与自知之分,唯有后者才等同于德性.德性是灵魂的道德功能的完善,幸福是德性的实现活动,因此德性足以幸福.  相似文献   

5.
德性幸福是孔子幸福观的主要素之一,其德性幸福的实现依托于主体理想人格内化,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德性幸福观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有着理论内核式的相通,即都强调主体对于德性规范的内化。然而,孔子德性幸福是对行为主体行为自觉的高位思考,他预设着"德福一致",这一德性实施路径具有理想性,它难以抵制美德口号下的虚伪人格以及普遍的社会道德失范。因此,孔子德性幸福缺失了保障个体美德实现的社会制度伦理上的"善",这与当前高校德育研究中所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问题的路径是相同的。因此,孔子德性幸福观对高校德育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对孔子德性幸福观进行解读,并试图揭示出德性幸福观与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相同困境。  相似文献   

6.
友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对友爱的渴望与追求,一直是人类长期以来的努力目标.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德性友爱论"的主张,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品质,它是幸福之基础、自然之本性、高尚之善意.德性友爱根源于每一个个体的理性自爱.  相似文献   

7.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系统,儒学的历史价值并不在于通过自身的坎陷而开出科学等“外王”。以现代化过程中哲学、文化的发展为背景,应当注意的是儒家以仁造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以日用即道为进路的形上向度、以理性精神和意义世界为内容的境界追求。仁运原则可以时时告诫人们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始终关注人的内在存在价值,并在主体间交往与天人的互动中抑制过度的功利冲动;在日用常行中追问终极之道的形上进路,为存在与“在”的统一提供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它可以提醒人们在存在的终极关切中避免越验的玄思;人格境界所展示的理性精神与意义关怀,则可以不断引发人们致力于理性尊严的维护与意义世界的守护。正是在这些方面,儒学蕴含了其内在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人类文明一直所探寻的,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留下了优秀的幸福观资源。本文从先秦的优秀文化入手,对儒家以德性为上的幸福观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分别进行了探讨,试图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理论的探讨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为了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推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幸福观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义利观为核心,系统考察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思想内涵及其逻辑发展过程,先秦儒家从孔子到盂子再到荀子,围绕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群体发展与个体存在,理性要求与感性欲望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在总体上形成了一个注重道义原则、注重群体发展、重视理性要求的传统,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既有其理论贡献,也有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缺失。客观地评价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从传统资源中汲取养分,对于我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的价值转换和价值体系重建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德性失范的现状和原因,提出如何加强德性修养,培养正确的幸福观作为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优良德性修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使道德教育收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在哲学中,是个极其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生活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并且与感观快乐相协调;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幸福就是至善、符合德性、快乐、公正、完满、自足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托马斯·阿奎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开创的儒家“以水比德”的传统,在《孟子·离娄下》和《孟子·尽心上》两篇中,运用“原泉混混”和“盈科后进”两个相互连贯的水意象对其君子人格修养思想进行了阐发。“原泉混混”强调通过对自身固有德性的洞察和体认,培养君子人格的道德主体自觉意识;“盈科后进”强调通过学问之道培养君子人格的道德理性精神和道德实践能力。孟子认为,君子应当“立于本”并“志于道”,内德充盈而又不断为学进德,从而养成完善的君子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问题是主体性的问题,并且与善、德性等问题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他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原则即中道,思辨活动是至上的幸福。他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告诉人们,只有按照德性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德性幸福观启示我们在追求幸福时应当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重视理智德性,提高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4.
覃青必 《高教论坛》2015,(2):13-15,26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活动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而人的活动的最大目的就是幸福,因此幸福就是人的活动的最大善。德性是既使一个人好又使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幸福就在于合乎德性的活动。德性活动分为理智德性活动和道德德性活动,理智德性活动即沉思是人最大的幸福,而道德德性活动是适合大多数人的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通过人的学习和努力,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外在善。亚氏的幸福思想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启示我们在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幸福生活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树立符合德性的幸福观、鼓励大学生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情的迷失是现代道德哲学困境的焦点之一.由于理性的极度扩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原则即功利原则和个体原则的极端化导致情的伦理地位和伦理功能的削弱,进而使现代人陷入一系列道德哲学困境中:情欲的过度膨胀引发了生命困境;道德情感的世俗化引发了道德困境;伦理情感的退隐引发了伦理困境.因此,要超越这种困境,我们必须重新恢复情的伦理地位和伦理功能,以期恢复人的情感能力,使现代人的世俗世界和意义世界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16.
自孔子以来的儒家先贤们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问题,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人物,确立了儒家以仁为中心、以促进个体德性人格的养成和现实伦理秩序的完善为旨归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历代儒家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理论影响和借鉴意义,就当前社会而言也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尤其在道德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在新时期,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奋斗和幸福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从出场逻辑看,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在理论、文化、实践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慢慢清晰的.从内容布展看,习近平对"为何奋斗才幸福""为谁的幸福而奋斗""奋斗什么样的幸福""如何实现奋斗幸福"这四个根本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其奋斗幸福观的内容结构.从价值旨归看,开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新境界、指导中国改革与建设开创新局面、贡献世界文明发展中国新智慧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多重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8.
教师幸福关涉"人"的幸福和教育发展。但对教师幸福的误解,既影响教师幸福的获取又使教师职业道德处于不义之地。教师幸福应是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是教师德性幸福与非德性幸福的统一。规则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社会条件和工具;美德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既是获得教师幸福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又是教师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教师职业道德既不是教师幸福的绊脚石也不是教师幸福的代名词,而是教师幸福的促成者。现实中二者往往相悖,关键原因是不正确的教师幸福观、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师德对教师幸福构成的非唯一性,等等。这正好为实现二者一致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19.
儒家和谐思想与青少年幸福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佳状态;幸福,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美好生活境界。儒家的和谐思想主要包括心身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个方面。儒家的和谐思想对当代青少年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和谐幸福观认为幸福是物质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协调地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而当前许多青少年的幸福观存在三类需要“失和”状况。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知和谐幸福观,积极创造和谐幸福,学会体验和谐幸福。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特殊群体,享受着更好的教育,但不良社会风气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德性修养,针对少数大学生德性失范的现状和原因,应将加强德性修养,培养正确的幸福观作为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优良德性修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使道德教育收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