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张志红 《考试周刊》2014,(70):82-83
吸收国外多元文化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同等重要,现实教育的一大缺陷是厚洋薄中,顾此失彼。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能够在交流中用英语熟练地表达,是提升古城保定文化软实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3.
王韬是中国近代社会第一位走向世界的历史学家,他既了解西方的文化,又自幼饱读中国古代经典;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清醒地认识到现实变革的势在必行。研究王韬历史变易观的形成,既要考察近代西学的影响,也不能忽视中国文化的作用;既要考虑其置身的积弱积贫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也不能无视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在激励。这两对看似矛盾、冲突的对立双方,实际上存在着可以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夏志清以布鲁克斯的新批评与李维斯的"大传统"作为理念渊源和精神内景,采用中外对照与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流变进行梳理和审视。他在推崇文学本身美学质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对作品道德意识的探讨。并以"感时忧国"精神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色,这使他的批评也呈现出了富于直觉印象和整体思维的中国式特色。当然我们在肯定这些深刻洞见时,也会清醒地看到他对"意识形态"的过于警惕与对小说人物典型化塑造的轻视,导致了他对某些作家尤其是对鲁迅解读的偏狭。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 ,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 ,传统文化对每个成员的熏陶和影响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毛泽东也不例外。因为“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1] 。他一生下来 ,就落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现实之中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 ,是中华文明的琼浆玉液哺育着他的成长。纵观毛泽东的一生 ,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他始终接受着中国文化宝贵遗产的陶冶 ,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奠定了他的人格基石 ,并对他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大影响。同时 ,任何人的思想、生活乃至习性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他所生长的那个地区的特殊的地…  相似文献   

6.
夏曾佑是中国近代新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传统的今文经学与西方先进的进化论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以变通和进化为核心的历史观,并以这种历史观为指导,对中国古代史进行了分期。同时夏曾佑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综合地看待历史。  相似文献   

7.
费正清作为美国中国学的奠基人,他的儒学研究虽然只是他中国研究的一部分,但是对美国中国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他的中国观。费氏本人一生关于中国研究的著作和评论颇多。他对儒家思想的基本认识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该书在经过修订和不断地补充之后,于1958、1971和1983年三次再版。在书中费氏清晰地勾勒和呈现出了他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看法,并且在该书的再版中增加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儒家思想与近代中国以及发展中美关系等现实问题。本文以费氏的代表作《美国与中国》(第四版)为分析文本,从儒学视角下探析费正清对发展中关关系的阐释,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正确看待中关两国关系发展中所遭遇的文化冲突;同时对于中国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传统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并起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鲁迅的早期文言论文以及“五四”前后创作的杂文、小说的研究,揭示出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特异性:他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的批判,又对启蒙运动的现实作用和意义表示质疑,对启蒙群体表现出一定的疏离。鲁迅的思想之所以呈现出这样一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主要原因是:他在加入新文化群体之前,就开始了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对封建的道德礼教和社会结构的顽固性以及中国人的国民性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启蒙运动的乌托邦色彩和启蒙群体的分化充满忧虑。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郭嵩焘是一位地位重要而又久被忽视的人物,至今学术界对他仍研究论列不多。其实,他是最早对西方文化亲身加以考察的思想家、以清醒的目光看待国际现实的外交家。他对中西文化的独立思考和深刻体认,不但与当时正统的封建士大夫大相径庭,而且亦非一般洋务派人士所能望其项背。相反,他的思想,却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颇多共鸣,许多思想文化观念甚至成为中国近代启蒙大师严复的先导。本文试就他的中西文化观念加以初步探索,并就教于学界前辈。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看重和肯定理想的,其个人理想与整个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统一在一起,其社会理想与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鲁迅有清醒而得到的看法,他在注重实践的前提下把握理想与现实、“将来”与“现在”的关系,主张要执着“现在”而追求“将来”,特别是在后期,他已把现实斗争与理想信念完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教育经济思想是构成他的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其中他的富裕观不但在当时的旧中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也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一陶行知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对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有着切身的体会。他非常注重对中国现实国情的研究,他清醒地看到:“中国人口80%以上居住在从事耕作的农村,因此,了解农民的状况,对于理解有关的经济和教育问题很有必要。”①陶先生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民主、富裕的中国,他的富裕观建…  相似文献   

12.
鲁迅基于现代“人”的立场观念和个人情感生活的曲折苦涩体验,相当关注妇女的问题。他尖锐地批判了中国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吃人”的、荒谬的本质,并对男权文化挤压下的“失节”妇女表现出深切的自我情感认同;他一面热切地期盼着妇女成为觉醒的“现代人”,一面又清醒地质疑着妇女解放路途中的重重问题,在“希望”与“绝望”中徘徊。  相似文献   

13.
权佳果的《中国伦理》延续了传统伦理学关注社会、关切现实、关怀人的传统,克服了现代伦理学偏重理论建构、忽略现实生活的流弊。权先生认为要了解中国伦理,不能单纯靠理论上的梳理,还要回归生活,回归现实,尤其是回归到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这个基本现实中去。他以多年农村生活的人生阅历以及现实感悟,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诠释。并且,他还尝试建构一种能够真正指导当下现实,切实关照人心与人生的中国伦理。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秦腔》堪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文学活标本.在主题内容上,它直面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裂变,聚焦于“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家族的衰落与伦理的变迁”、“民俗与传统文化的衰落”,揭示和批判了乡土价值观念的失范;在艺术形式上,它直面21世纪乡土文学的叙事焦虑,采用日常生活叙事,重建文学与现实的意义关联.借助《秦腔》,我们可以发掘城市化与文学的紧密关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创作的曙光和危机.  相似文献   

15.
干部清正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是对中国传统官德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官清正是众多士大夫的毕生追求,强调为官者要做到政治清醒、为政清廉、处事公正、一身正气。1.为官清醒,以民为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社会矛盾,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是历朝历代当政者的第一要务。有"春秋第一相"之誉的管仲,正是因为对天下大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因势制宜,  相似文献   

16.
纵观林怀民的现代舞作品,不难发现"传统"二字是其精髓。从中国符号到中国意象,从历史、现实到回归身体,林怀民不断地变换着对传统的言说方式,但不变的是他对传统的永恒追求。从创作、训练、作品三个环节来分析,可以看出他对人生、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以及现代舞也可以如此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丁伟  刘海龙 《文教资料》2007,27(9):113-115
丁韪良立足中国国情,考虑现实社会实际的需要,在京师同文馆开始了中国英语教学本土化的尝试,这不仅体现在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更体现在英语教学法的层面:他把西方盛行的语法翻译法与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遵循传统语文教学的控制、循环原则,使英语教学呈现出分阶段教学的特点。丁氏的这一做法对当今的外语教学仍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干部清正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是对中国传统官德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官清正是众多士大夫的毕生追求,强调为官者要做到政治清醒、为政清廉、处事公正、一身正气。1.为官清醒,以民为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社会矛盾,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是历朝历代当政者的第一要务。有"春秋第一相"之誉的管仲,正是因为对天下大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因势制宜,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  相似文献   

19.
重读鲁迅     
重新翻阅厚厚的(鲁迅全集),与伟人交谈,引起我强烈共鸣的仍然是那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交织成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执著和眷恋,对民族和国家危亡的忧虑,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层次思索。鲁迅先生很早就思考这样三个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对国民性的思考既基于少年时代的经历,更基于他对当时黑暗中国现实的清醒认识。他面对世界、面对社会上下求索,含着眼泪剖析国民的灵魂。强烈的使命感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了解,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愚昧、落后、保守甚至麻木不仁的国民劣根性正是近…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意识是通过他者中介而展开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确定,其结构蕴含一个天然的反思环路,而核心则是将自身当作他者、当作对象进行反思。该反思环路常被遮蔽,使我们难以推开自身,进入反思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结构运动中。现实中的挫败,在其正面意义上,能够使人较为容易地进入自我意识的反思结构。通过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奋斗实现理想与现实的一致并获取他人的承认,这构成了自我确定的理想结局。新娘选拔和身份泄露所招致的两次重大挫败,为木兰提供了反思自身、认清自我的契机。选亲失败后的首次反思让木兰发现了现实自我的他者性,而身份泄露后的二次反思则让她明确了真实自我的"中心性"。因此木兰对理想与现实的裂缝有了清醒的认识,进而能够从他者回归,倾听心声,以其特有的方式建构性别身份、追求自我实现,从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挫败与成功不断转化、不断前行的自我确定之路。这既昭示了女性选择自己人生之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突显了美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影片对自我的结构性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木兰自我意识的不足,利于我们反观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