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台州行政区划从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公元257年设临海郡到公元621年设台州。行政区划设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无定型到定型的过程,境域面积从大到小,辖县数量从少到多,且数经变迁。  相似文献   

2.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莆田境内已有人类活动。莆田县境古属扬州域,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会稽郡,晋属晋安郡,南朝时属南安郡。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析南安郡东部地,始置莆田县。莆田县最初的地域,大致相当于现在莆田市的地域,其后辖境多有变动。莆田置县后,先后属丰州(今福建泉州)、武荣州(今南安丰州)、清源郡(今泉州)、长乐郡;宋代先后属平海军、太平军、兴化军、兴安州;元代属兴化路;明清属兴化府。民国时期,撤府设道,先后隶属南路道、厦门道、泉海省(兴泉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21日,莆田…  相似文献   

3.
在台州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临海,一个是临海县,一个是临海郡,均为三国时孙吴设立。至隋郡县合并后,合为一个临海,唐时数次合分,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问。其实,孙吴临海和唐以后的临海不是同一个县,吴临海县就是唐永宁县,即黄岩县。  相似文献   

4.
马博 《西北职教》2007,(10):8-9
长武,古为西戎之地,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置鹑觚县,隶属北地郡领辖;东汉兴平二年(195年),改属新平郡;南北朝元钦元年(552年),改称设置宜禄县,属泾川赵平郡;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宋咸平四年(1001年),宜禄县改称长武县。深秋的长武,到处飘溢着收获的气息。在这个历史悠久,文化交融的地方,从古至今,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其中长武县职教中心的特色办学更是该县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上海县漕河泾镇,座落徐家汇之南,上海师范学院之东,沪闵路和漕宝路的必经之处。有关该镇的历史,旧志书罕有记载。今爰作沿革小考,以飨同好。漕河泾镇西周时地属扬州,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相传为春申君封邑。秦代置县,名疁县,属会稽郡,漕河泾为其所属。历代曾隶属之县治又有娄县、信义县、昆山县、华亭县、上海县等名称。元代尚无市集,时相传名为王家宅。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一二九○年)  相似文献   

6.
《黄山学院学报》2007,9(4):26-26
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始于唐大历五年(770年)。 自从晋太康元年(280年)新安郡辖黟、歙、海宁、黎阳、遂安、始新六县以后,历有变动。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阳县并入海宁县,新安郡辖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五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划吴郡寿昌县归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海宁、黟、歙三县各一部分置黎阳县,四县划出新安郡置新宁郡,治所海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东汉酒泉郡延寿县城考李并成延寿县之名,始见于《后汉书·郡国志》“酒泉郡”条,而不见于《汉书·地理志》,知该县当为东汉新置的酒泉郡属县。该县位于何处?有的学者据《汉书·地理志》酒泉郡属县中有“天衣”而无“延寿”,而《后汉书·郡国志》中则有“延寿”而无“...  相似文献   

8.
郢州之名,始见于曹魏;据《宋书》卷三十七《州郡志》载:魏文帝黄初三年,以荆州江北清郡立郢州;后东吴亦设郢州。均语焉不详,辖域不定;且与当时两国政局之影响甚微,放立而旅省。“胡亡氏乱”后,南北对峙的各政权均于域内设置郢州;就南朝而言,发动于刘来,孝武孝建元年六月,割荆州之江县、竟陵、随、武陵、天门,湘州之巴陵、江州之武昌,豫州之西阳,且将南郡之州陵、监利二县皮属巴陵,设置郢州。自此,郢州之域始固,并延及陈代,且与南朝各代政局均有较为重大影响。本文试就其中的几个问题略作探讨,以求就正于师友。一、鄂州…  相似文献   

9.
唐代凉州(武威郡诸县城址的调查与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唐书》卷40《地理志》载,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平定河西,遂置凉州总管府。七年(624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改凉州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凉州。唐代凉州(武威郡)所辖诸县的城址,史料记载多疏而不详, 《中国历史地图集》亦不免偏误。笔者实地调查,并将文献与考古资料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古代袁州,即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作为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始于隋代开皇十一年(591)于今宜春市设袁州,大业三年(607)更名为宜春郡。唐代武德四年(621)复名为袁州,天宝元年(742)复名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又复名为袁州。五代十国时期,袁州的行政设置没有变更,先后属于杨吴和南唐。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两宋时期,袁州的辖县先后增加万载和分宜两县,后新喻被划出。元代设录事司,升萍乡为州。明代废除录事司,降萍乡州为县。清代袁州的行政设置没有发生变化。1912年裁府留县,"袁州"作为地级行政单位的名称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1.
浙东天台山取义于此山上应天上台星,故而得名。因其山为台州之镇山,向被视为台州之象徵,台州即以此山而得名,故自初唐以降长期被用于代称台州。宋朝初年改始丰县名为天台县。但是此后仍然以天台作为台州之通称。古人交际多喜用代称等手法称地望,以构成含蓄蕴藉之表达效果,今人解读古代文献多有误解通称台州之天台为天台县之天台,应从把握其来历与交际习惯入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石像     
枣强旧县村的董仲舒石像 ,建于明万历年间。它雕刻精美 ,仪态端庄 ,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仲舒是西汉的儒学大师 ,他说服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从而开创了儒家学说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的一统局面。董仲舒也被后世尊为“董二圣”。  相似文献   

13.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将郑国东迁虢、郐间的初都京城;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将郑都迁至郐地新城;周惠王六年(公元前761年),郑文公定都新郑,郑国共三次迁都。郑国最后一位国君郑康公,于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周显王遵循“灭国不灭祀”的历史惯例,封其子宙公之子据公于嚣山之阳,称践土君,守祭武公寝陵。此处被称为“郑王之墟”。这里便成为中国最大、最早,流传时间最长的郑氏祖茔。  相似文献   

14.
为了第二次征高句丽能够顺利进行,隋炀帝于大业九年(613),采用"征天下兵,募民为骁果"的方式来弥补战斗力日趋衰落的府兵。骁果兵以关中豪侠为主,在建制方面隶属于十六卫系统,与府兵极为相似。但在经济待遇、地域来源、招募方式上与府兵有些差异。起初,骁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隋王朝的生命,但是最后骁果却给隋王朝致命一击。因此骁果与皇权的关系是:皇权强大时则归附,皇权衰落时则叛离。  相似文献   

15.
《天人三策》既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汉武帝思想的重要材料。《天人三策》揭示了汉武帝在执政初期的一些思想轨迹和心路历程,他后来在执政方面的很多政策都可以在这几篇策问中找到其思想滥觞。汉武帝在这3篇策问中提出了几个重大问题:关于世道盛衰的问题;关于“帝王之道”的问题;关于天人古今的问题。董仲舒在这几个问题上的策对都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他的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汉武帝本人的施政方针以及汉代以后的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临海郭协寅是清朝乾嘉时期台州最著名的藏书家之一,以专聚台州遗书闻名于世。在他的“八砖书库”藏书中多旧钞本,总数不下三四百种,编有《八砖书库目录》4卷,被临海藏书家洪颐煊称为“今之林表民”。他的一生致力于台州文史研究,参编《临海续志稿》,著有《台州述闻》、《三台书画志》等,为宋世荦刊刻《台州丛书》提供多种版本。  相似文献   

17.
叶书是晚清台州有名的藏书家,藏书深受其祖辈的影响。藏书阁号称“荫玉阁”,收藏三万多卷,以乡邦文献的写本抄本为主,富金石碑拓和清人名家书画手迹。其收藏重视学以致用,研究台州地方文史,与修《台州府志稿》的金石、古迹门和编纂《临海县志》等。其遗著有《松麓愁吟诗稿》6卷、《台山纪游》1卷、《天台十日记》1卷、《击衣剑》1卷、《,睑每金石志》3卷等。并编纂刊刻《荫玉阁丛书》,以传布文献,为世所用。  相似文献   

18.
台州府城墙兼具军事防御和防洪双重功能。早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为增加牢固程度,将城墙两侧全面用砖石包砌。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创建了空心敌台。担任蓟镇总兵时,以北调的戚家军为骨干,参考台州府城墙的形制和结构,大规模修建长城城墙敌台。因而台州府城墙被誉为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