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统教学化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教化意志为主导,以广大民众为教育对象,在长期教化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重民”,“养民”,“教民”的教化观,在近代各种新文化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教化思想逐渐向“国民”观,“新民”观,“民智”观等方面转变,社会教化也逐渐向近代社会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2.
社会教育事业与管理是我国从传统教化向近代教育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重要教育课题。它承继古代的教化传统,吸取国外社会教育管理的优良经验,并以学制以外的各种教育管理形式而定位,对于近代以来成人教育的开发,成人道德的提高以及“民风”、“民俗”的改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代发展社会教育事业与管理的经验启示我们:要重视社会教育事业与管理的研究,要重视整理、规范与创新社会教育事业,要通过发展社会教育事业与管理来拉动和满足全体“成人”对教育的需求,以整合社会学习资源,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 ,乡村民众的公益观念表现为家族外部公益观念的淡漠和狭隘的家族内部公益观。进入近代 ,随着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变化 ,乡村民众的公益观念也逐步冲突血缘的局限 ,向更广泛的地域范围扩展。这一过程与当时社会大转型的时代潮流是同步的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郑观应继承了传统的“立君为民”思想,认为要改变当时君民相隔、民隐不达的状况,必须“力为图治,亟行教养”。他一方面把传统的的儒家伦理纲常作为重要的民众教化内容,希望改变“教养失道”的局面,另一方面高度重视近代教育,把学校教育和女子教育作为民众教化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5.
教会学校与近代中国的师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会学校与近代中国的师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教化工作开始之早,程度之高为世界瞩目。早在甲骨文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有了“教”、“学”、“师”等字眼,以后从事教化民众,开智启蒙工作的教师也被抬到与天地君亲相并列的地位。中国古代不乏名...  相似文献   

6.
中国女性教育的跨世纪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没有女校,但有女学的女性教育传统 与19世纪中期开始的近代相比,中国处于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历史要长得多。在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没有专门的女性教育机构,但是以女性为对象的广义的女学却相当发达。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提倡“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形成了不利于女性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同时也形成了严格约束女性,对女性进行教化的社会规范与网络。没有女校,但有女学是中国近代以前女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女性学校教育的发展常常是在传统势力较为薄弱的地区或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民意,是指王朝国家所统治的普通民众的意愿与志向。民意主要表现为民之所“欲”与民之所“恶”。基本的生存条件、有序而安稳的生活环境、财富以及权势,是民之所“欲”的四个主要方面;贪暴、苛政、不信,则是民之所“恶”的三个主要方面。民意主要通过民众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趋从”“畏服”与“敬服”“不从”乃至“亡匿”“怨恨”及“起为盗贼”等。民意的力量既可以表现为攻城略地,或以民谣等形式影响国是朝政、官吏任免,也可以以怠工、逃亡等形式逃避、拒绝纳赋服役,甚或起为盗贼,给国家与社会造成破坏。民意具有力量的基础,是民众的人力与物力。中国古代民意的基本内涵是求生存,追求美好的生活,它本质上是一种求生意志;中国古代民意所展示出来的力量,是一种求生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教师角色行为与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 《教学与管理》2009,(12):129-131
“教师”是与社会和教育发展密切联系的重要社会群体。在我国古代,教师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伦理功能和教化功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近代,随着教育的制度化,教师呈专业化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一是多功能性;二是专门性;三是高素质性;四是发展性。  相似文献   

9.
甲午海战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场倾其全力的侵略战争.这个向来对中国倍加敬仰的弹丸小国居然有如此大的动作,让从来不将其放在眼里的清王朝深感困惑和忧虑.古代中国国力强盛,科技文化领先世界.长久以来东亚文明以中国为中心向周边国家传播发展.无论是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经济模式还是科技文化都在日本民众心中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但近代日本民众对华态度从畏惧推崇到蔑视甚至侵略中国,让人始料未及.日本民众对华态度的转变原因是多方面的,更是深层次的.  相似文献   

10.
1910年湖南发生的反洋教活动中,木、泥匠和会党势力是反教主角;士绅表面上不再反教,却暗中支持普通民众的反教斗争;湖南官吏是护教和镇压反教的主力。这说明近代湖南尚未完全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和化,完成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教会陆续在中国兴办特殊教育。本文简要介绍了教会在中国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分析了教会兴办特殊教育的历史原因和当时的教会特殊教育主要特点,讨论了教会特殊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先决条件。追根溯源,其产生主要有三条线索与路径,即起源于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清末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及民国初年的中小学。萌发状态的海洋教育活动大多体现在地理课程与教学中,包括教材编撰、课程内容安排及具体活动。从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到晚清新式学堂,再到民国初期的中小学,海洋教育因素与内容逐渐增加与丰富,它们是中小学海洋教育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3.
通过翻译研究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 31 Opium Way and Opium Trade 1840—1885(1840年至1885年关于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的英国议会文件)中的史料,探寻晚清中英两国在《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签订前围绕鸦片税厘所进行的纷争,进一步揭露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4.
鸦片战争以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中国也经历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其中就包括传统家族的转型。山东临沂大店的庄氏家族,历经明清两朝500余年的发展。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在清末民初几十年的时间里,大店庄氏在族人身份、族人的教育、家族结构、家族居住地等方面逐渐实现了转型。转型基本成功,但不彻底,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从外国聘请教习来传授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甲午惨败,引发中国教育改革运动,创办新式学堂,大量向日本聘请教习,这些日本教习为清末教育改革作了突出贡献。后由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大量留学生归国,美国等西方列强对日本教习的排挤及其日本教习的自身的问题,日本教习在中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是适应鸦片战争后御侮图强的政治需要和传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经济需要而产生的。科学教育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内容 ,科学教育的产生有力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变革。清末政治经济是制约近代科学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坚持的怀柔外交思想是一种没落的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它反映了历史大转折年代清朝执政者的世界观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当时起到了闭塞视听、启辱招侮的恶劣作用,是清政府在战争指导和决策上发生失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我国蔗糖外销的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商品相比,中国的蔗糖较早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从明末清初开始,中国糖类产品的出口量日渐增大,至鸦片战争前,我国蔗糖的出口范围几乎遍及全球各地。鸦片战争后,中国糖类产品的输出地更广泛,贸易对象更多。总的看来,从明末开始,中国的蔗糖已经成为世界糖业经济市场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对世界糖业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方文化已经不是“西学东渐”,而是如洪水猛兽般地涌入中华大地。但是近代化的图书馆传入和实践于中国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到清亡时近代化的图书馆才兴起。文章简要叙述了清末近代化图书馆在中国兴起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形象在中国人眼里经历了从"夷"到非"夷"的过程,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晚清文人王韬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王韬对英国形象作了别具一格的塑造,他不仅将英国从"夷"类形象中开脱,还把英国描画成一个富强仁义、在很多地方远胜当时中国的理想国。他对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关系作了全新的阐释,首次把其亲见的英国塑造成一个能够与历史上的中国媲美的"乌托邦"形象,最大限度地拉近了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间实际的地位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