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冯友兰对传统内圣外王思想的现代诠释,是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中西哲学的相互交融进程当中展开的。这一创见性的阐发和处理方式为传统内圣外王思想的现代转进做出了自己的学术贡献,在整个内圣外王思想的历史嬗变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一环。在中国哲学进一步走向现代化,中西文化愈加交融、互鉴的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冯友兰哲学中关于内圣外王的思想见解做出进一步的挖掘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新理学美学思想是冯友兰在其哲学思考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流露出来的,在性质上属于哲学美学。中西文化冲突、民族危机、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关系是新理学美学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对西方分析哲学和新实在论哲学的借鉴吸收、对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程朱理学)的扬弃这二者构成了新理学美学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冯友兰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性情则促成了新理学美学思想的直接萌生。  相似文献   

3.
注重理性、发扬理性是冯友兰哲学与人生哲学的显著特征。在"新理学"体系中,冯友兰不仅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还把个人对宇宙人生的理性觉解视为成就理想人格的关键;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人生境界说和"哲学代宗教"说。从总体上看,冯友兰人生哲学继承并发扬了儒学注重理性自觉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的新理学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基础上的哲学体系,依靠逻辑推理,这一哲学体系形成过程中获取的是必然的可靠的知识。但这一哲学体系既号称"新"理学,必然又有归纳方面的知识,即增加的知识,本文意从冯友兰关于归纳方面的知识──即作者对哲学定义、哲学方法、哲学终极目的观点方面探求作者思想的内涵,结果表明,其新理学带有浓厚的非理性倾向。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先生晚年的思想回归现象,学术界早已有觉,并称之为“冯友兰现象”。首次对“冯友兰现象”作一概念界定,则是在1995年12月召开的“‘中西哲学与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方克立教授的发言中。他认为,“冯友兰现象”就是冯先生早年创立“新理学”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来放弃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哲学立场上来,晚年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冯友兰就已经开始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并逐渐将唯物史观作为其分析历史、社会、文化以及进行哲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成为当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的一个范例,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冯友兰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研究和"冯友兰现象"提供了部分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冯友兰先生既是一位哲学家、哲学史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本文拟从“新学生与旧学生”“学术独立”“大学教育”这三方面解读冯友兰的教育理念,对冯友兰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作以研究,希望能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宗教问题上,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能比宗教更好地解决人生价值问题,并提出了"以哲学代宗教"的命题,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宗教观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宗教思想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9.
从诠释论视角探讨冯友兰对哲学史的"形式依傍"与"比较研究"、对其诠释的"系统性"与"适度性"以及"哲学史的陈述性"与"哲学的创见"等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的态度立场和理论贡献,并以此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对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出现的过度诠释倾向、模糊"整理中国传统哲学"与"发展中国哲学史界限"、乃至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看,冯友兰哲学思想中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他在重建形上学方面的尝试。在《新理学》中,他从狭义的天边角度,试图建构形式化的形上学.并相应地表现了离开人道而谈天道的思辨倾向;但在境界说中,又力图将天道与人道、本体论上的"有"与人自身的存在沟通起来,从而对思辨的形上学有所起赶。本文以冯友兰哲学的上述逻辑行化为主线,从天道与人道、理性与德性、思议与言说、存在与境界诸方面,分析冯友兰在重建形上学过程中的理论得失,并注意揭示冯氏哲学思考与传统形上学和现代哲学之间的关联性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开创者之一的冯友兰,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哲学观,其中既包含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看法,又有具体的儒学观、道家观、佛学观等。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的情况下,重新解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有着重要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辩名析理”是冯友兰解读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其提出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冯友兰认为郭象的“辩名析理”的方法具有提高精神境界的功能。此与郭象本人的思想相对照存在疑问。冯友兰本人在对郭象思想的解读中较为重视“辩名析理”方法的运用,但实际上此种方法又具有其自身不可或缺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明确提出并论述民族哲学。他认为,民族哲学具有接着民族哲学史讲、用民族的言语说、有益于民族精神上的团结等特征。中国哲学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国哲学史,必须和中国的言语密切联系起来,给予中国人民情感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团结。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力图以传统儒学为主体来吸收改造近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借以寻求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出路。借以马克思主义批判新儒学,实是希望理论工作者融纳、吸收马克思主义,因为它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主体的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15.
德感生活是儒家生活哲学的定名。道德理性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活哲学的轴心与本质要害,因此从这意义上说,儒家德感生活观念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或模型。然而在现代的情镜中,儒家德感生活的固有弊端限制了其现代开展。冯友兰先生在《新世训》中关于理性与道德的各自区分,对传统道德观念进入崭新生活世界——德感生活的现代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精辟的见解 深刻的教诲——庆祝涂又光先生八十寿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涂又光先生是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高足。在教育方面,涂又光先生就教育的定位问题,教育与学校的关系问题,“人文—科学—科学.人文”教育三阶段的问题,民族文化教育的问题,民族文化经典的学习问题,首先要学习的问题,做人的教育要从幼儿园抓起的问题等等,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与见解。面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势,应采取措施着重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是哲学家,也是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以他的教育哲学为基础,其中人性论、境界论和创新论是他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从人性论出发,冯友兰认为人性既是伦理的也是理智的,所以培养学生要德智双修;从境界论出发,冯友兰着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创新论出发,冯友兰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分析教育哲学兴衰原因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教育哲学曾经一度是西方教育哲学中的主流哲学,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却声势日下。内在的理性困境、对实践的脱离和外在的理论批判是分析教育哲学衰落的主要原因。研究分析教育哲学由兴到衰的原因,对当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从逻辑学入门研究哲学。他的悖论观是在对中国古代名家、“辩者”的悖论问题的研究,对后期墨家所揭示的逻辑悖论的分析,以及对中西方哲学史上悖论的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其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无论哲学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着哲学课难上的现象,加之是基础课,课程设置又多以舍堂课为主,这无形中更加重了教师上课的难度和学生不重视的程度。本文以此为契机,对目前哲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剖析,分析了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尝试和体会,指出要想真正走出哲学教学的困境,必须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