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挑战。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依赖于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更依赖于教师教育课程。因此,建立教师教育课程,无论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还是对于满足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化: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努力方向。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必须对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实现教师教育终身化;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打破传统的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多元化、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中,市政府提出人才强教行动计划,提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整合教师培训资源,提高教师培训质量。教师培训工作愈加受到各级领导、广大教师的重视,并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以人为本与高校教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高校教师管理强调组织的威权性,忽视教师的主体性;强调组织目标的达成,忽视教师的自我实现: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忽视教师的类特性;强调管理的外控性,忽视教师的自主创新,造成管理绩效的低下。以人为本优化高校教师管理,即要从教师的教育生活世界出发,高扬教师的主体性,淡化“官本位”思想,以教师成长为本,构建师本组织,坚持对话与沟通,尊重教师需要的多层次性,实现教师与组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5.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是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彼此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教师积极参与,双向互动的教师评价。这种教师评价,教师能及时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发扬自身的优点,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它可以使教师通过内心体验,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有效地开展通向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时代的呼唤,  相似文献   

6.
办学,当然首选校长;校长办学,当然首选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再有能耐的校长也无法施展。把教师视作办学的第一要素,实不为过。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尊师重教”之风,教师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时代又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已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证书认定制度,这一切都说明教师管理已开始纳入法制的轨道。总之,重视教师地位,提高教师素质,是搞好教育、办好学校的关键所在,是每一位校长的当务之急,又是永恒的工作主题。一、“眼中有教师”———明确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时代在发展…  相似文献   

7.
袁锐锷 《教育导刊》2002,(11):43-45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当今国际教师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对于教师的基础素质,人们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识,然而新时代的挑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加快教师专业化的步伐,同时重塑教师素质。新的教师素质观凸现教师的多元化整合能力和专业扩展能力,这就要调整原来的教师素质结构,同时呼唤教师教育的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主体性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因此基于教师主体性的视角探讨推进教师专业化过程的策略非常必要。教师专业化应以认识教师主体价值为前提,以教学实践为依托,以群体的影响力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为促进,使教师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化过程。教师主体性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主体性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改革教师教育,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师资质量,是我国教师教育必然的选择。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政策的基础,为保证教师专业化,我们必须在教师教育政策上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由于认识的局限,人们较少关注教师的业余生活,更谈不上有效的文化建构。在教师实现转型的今天,教师的业余生活已经渐渐融入教师的职业生涯,并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体命运,因此对当代教师业余生活的文化重构就显示出巨大的现实意义。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出发,教师业余生活的文化建构首先要寻求教师个体的解放。个体的解放意味着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释放教师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张赟 《培训与研究》2005,22(6):96-98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只有科学分析传统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揭示传统教师评价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造成教师专业化发展迟缓或落后的原因,分析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特征,树立科学的评价观,正确处理两种教师评价机制的关系,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才能促进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外“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各国对教师选拔与在职培训重要性的认识的不断深入,认识和理解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提高教师职业化水平已成教师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受到了各国政府和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诚如美国学者富南所言:教学改革决定于教师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么简单,也这么复杂,而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素质,缩短新手型教师成长的周期,提供向专家型教师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上帝”,走近教师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要承担,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实践,是学校发展的推动,所以教师应该是校长心目中的“上帝”。校长要诚心对待教师,热情地服务于教师,就要积极走近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教师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困难,让教师有一个积极、乐观、稳定、健康的心态去工作。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质量保障体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当代世界教师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教师教育领域的专业化研究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反过来说,教师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专业化的研究。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的大学化和高质量需求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教育的大学化与教学的专业化是同时发展的,两者的目标都对教师质量产生影响,而要实现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需要建立教师教育的大学化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教师教育专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专业化,使教师在基础教育承担的主要任务———教学具有专业性,也就是教学…  相似文献   

15.
林崇德 《教育研究》2023,(10):108-114
教育强国,教师是关键。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应选人与学历相结合,健全教师教育的招生体系;师德与师能相结合,夯实教师教育的责任体系;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相结合,建构以师范院校为中心的教师教育体系;达标与创新相结合,建设教师教育的高质量体系;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创建教师教育的开放体系;协同扶持与“优师计划”相结合,打造教师教育的支持体系;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完善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创设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目标体系;教育需求与教师结构相结合,建立教师教育的编制体系;制度与立法相结合,筑牢教师教育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引导教师文化转型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和限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蕴含于教师文化之中,如果没有教师文化的深层次支撑。任何教师专业发展都将是表面和临时的;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的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迥异的作用,因此,探讨教师文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引导教师文化转型的策略便成为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教师角色,形成了不少观点。但这些观点,只是提出了教师应该怎么做、如何做的问题。其实,认识教师角色,讨论教师角色具体有哪些内容,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课题,关键是要阐明“教师是什么”,它决定着“教师怎么做”及“做什么”等课题。这就要揭示认识教师角色的思想方式,这是前提。因而需要以教师与现实世界的相互构成中理解教师角色,从变化着的社会生活背景思考教师角色,这是研究教师角色必要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宁夏教育》2009,(12):6-9
专业发展,你关注了吗 任菊莲:196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和工作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发展开始成为教师的培养目标。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专业,这从教师地位的提升来讲,应该是可喜的,但这也更强调了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和复杂性,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逐渐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专业角色定位需有新的认识:教师是知识文化的建构者,教师是教材文本的研究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人格的影响者,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基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性,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可从读书、游学、研究、为文、实践等五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教师应该是热爱学生,团结同事,服从领导,尊重家长。热爱学生,关心教师集体,尊重学生家长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每个教师都能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