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观察:透过开满鲜花的课堂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滥竽充数》教学片段:师:南郭先生为什么要混进乐队?又为什么要逃走呢?生:他逃走是怕追查。生:他是为了骗取俸禄。生:他肯定逃到外地做生意了。生:也有可能去旅游了。【反思:浅尝辄止、脱离文本】课堂上阅读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却置文本的"应有之义"而不顾,偏离课堂的主线,在文本之外的边缘地带徘徊,导致教学不能深入课文的"腹地",  相似文献   

2.
话说南郭先生逃走后,官兵一直在追查他的下落。南郭先生怕极了,便隐居深山。南郭先生整日里惶惶不安,茶饭不思,难以入眠。他躺在床上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如今可怎么办啊!南郭先生叹了一口气,可除了拍脑袋还是拍脑袋。想来想去,他最后想通了,只有一个办法:我一定要学会吹竽,没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天地》2004,(7):70-71
南郭先生逃回家里,他懊悔地想:早知道有今天,我就在齐湣王登位之前逃走了.现在,南郭先生再也不能吹竽了,以后可怎么办?他想了很久,决定去学作曲,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齐国的君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副行家的样子。不久老齐王死去,新齐王只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于是连夜逃出了皇宫。南郭先生比喻无才而占据其位的人。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了伪装。看看我们的身边,如南郭先生般的现象还少吗?认识上——捧着铁饭碗。很多进入教育行业的人一心想获得稳定的铁饭碗,自身并不具备一个教育工作者当有的信仰和热情,仅仅满足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3,(A0):37-38
<正>〔咀嚼文字〕:可笑的南郭先生。苏教版第九册教材中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读来使人回味。特别是读到文章结尾处"南郭先生只好逃走"时,学生窃笑不已。是啊,插图中那个满面羞红,掖竽暗蹿的南郭先生真可笑。〔放飞想象〕:南郭先生逃走后……开怀大笑的孩子让我也忍俊不禁,心中不由闪过《娜拉走后怎样》。对,我们也来一篇《南郭先生逃走后怎样》——"同学们,齐泯王喜欢听人单独吹竽,南郭先生只能灰溜溜地逃走  相似文献   

6.
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与妻子背井离乡,去到了别处。他整天呆在家里自责,要不就到庙里忏悔,请求菩萨原谅。他妻子见他这样,就说:“你不能整天无所事事的,既然已经捅了娄子,就得快想办法补救。”再说齐王见南郭先生不见了,心中犯疑,想:“幼时常听父王称赞南郭先生竽吹得好,可现在怎么不露脸了呢?”于是,齐王叫来了军士,让他们去寻找南郭先生。“让南郭先生回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听他吹竽了。”齐王想着,便又去听竽独奏了。说南郭先生聪明,的确不假。他痛下决心,要好好地拜师学艺,学会吹竽。在当地还真有一位会吹竽的老师傅。南郭诚心投入他的门下…  相似文献   

7.
某教师教五年制小语第八册29课《滥竽充数》,当讲到尾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时,有个学生想象说:“以后南郭先生拜师学艺,日夜苦练,精通了吹竽技能,重新参加了乐队。”教师大为高兴,表扬这个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想象。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试然这个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但想象却不含理.黑格尔指出,想象“要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探讨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思考的发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可能比关注课堂上气氛的热烈、学习方式的繁复更具有教学价值。
  一、启发提问,挖掘文本内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解,在求疑中发展思维。如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时,我和学生大致理解故事内容之后,在轻松的氛围中讨论南郭先生,启发学生质疑:“你对南郭先生有什么想要提问的?对于故事情节有什么感到疑惑的?”顿时,学生们纷纷质疑:“南郭先生不会吹竽,那他是怎么混进宫去的?”“南郭先生假装吹竽,为什么旁边的乐师没有揭发他?”……这一个个问题将课文内容抖落得稀松可见。于是,我就组织小组讨论,最终在大家的研讨中,将文本的关键词句挖掘深刻,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思想落到实处。课堂要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解疑的氛围,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释题1 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 :滥竽充数3 查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注意写法及读音。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 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正确 ,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2 范读课文(放录音) ,要求认真听 ,然后再练习读一读。3 默读 ,思考 :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4 学生质疑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2)后来 ,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  相似文献   

10.
南郭后传     
南郭先生听说齐王要逐个听乐队吹手吹竽,惊慌得不知所措,于是,他收拾收拾行李,慌忙逃离了王宫。田野里小道弯弯,秋风习习,南郭先生顺着一条小道来到了一个小镇。镇上人来人往,大家忙得热火朝天,突然,南郭先生的目光落在了镇西头的一面墙上,墙上贴着一张招生广告:“吹竽培训班招生,皇宫乐队名师传授技艺。联系地址……”南郭先生眼睛一亮,心想:以前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好的跟师父学手艺,而闹了这么个滥竽充数的笑话,让天下人耻笑。如今,机会失而复得,我该好好珍惜才是呀!于是,南郭先生便顺着广告上的地址,来到吹竽培训班,他先到招生办办理了报名…  相似文献   

11.
贵刊1989年第6期发表陈忠老师的文章《想象不能离开理性》(以下简称“陈文”)。文章认为,学生由“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这个结尾想象到“以后南郭先生拜师学艺,日夜苦练,精通了吹竽技能,重新参加了乐队”是违背理性的,是不值得称道的。笔者对此持不同看法。诚然,想象“要求助于理性”,想象不能悖离理性。这里重要的问题是对“理性”一词的理解。笔者  相似文献   

12.
女儿的疑惑     
一天,女儿问我她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正巧被我母亲听到了,母亲立即制止说:“小孩子不要问!”女儿一脸的疑惑和不服:“为什么?为什么?”大有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 很显然,制止女儿提问是行不通的,既然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孩子又有所发现,为什么要禁止谈论呢?其实女儿的这种好奇与问“天为什么要下雨”又有什么两样呢?我认为,在孩子提出这类问题时,家长不  相似文献   

13.
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痛骂齐湣王那个坏脾气。他走在街上,东倒西歪,“回头率”很高。突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老人,胡子拖到了几十米外的树林里,头上辫了上万个辫子,也有十来米长。南郭先生大叫道:“你是何方妖怪?”白发老人哈哈大笑,用震耳欲聋的声音说:“我是时光老人,看你这么烦恼失意,特来为你解忧的,跟我来!”一会儿,南郭先生又回到了皇宫,只听时光老人说:“我让你看看你继续留下去会有什么结果。”于是。南郭先生看见另一个南郭先生走到齐湣王面前,吹了一首非常难听的曲子,可他自己却说:“大王,这是现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教学中,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能够为阅读教学增添厚重的内涵以及独到的设计,但是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文本解读误区重重,严重制约了阅读教学效益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尊重文本内涵、跳出文本束缚、回归文本本位的轮回历程,从而有效走出文本解读的误区。一、观察:掀起文本解读误区的盖头来1.【典型】教师引导思考:《滥竽充数》中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生:骗走了俸禄做生意去了;可能去旅游了……【反思】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过分强化,导致了教师置  相似文献   

15.
话说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就与妻儿背井离乡,狼狈地逃到了国外。 南郭先生没有工作,只能靠积蓄来维持生计。可是,这样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呀!因此,他决定学个看家本领——吹竽。  相似文献   

16.
南郭先生遇到“好一一听之”的齐湣王,无法再滥竽充数,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灰溜溜地回到家。南郭先生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听不进亲朋好友的任何劝导,整日躺在床上咒骂齐湣王,怀念齐宣王,日子得过且过。有一天,智者听说了,便来到南郭先生家。南郭先生瞟了智者一眼说:“你也是来劝我的吧?不用劝,趁早走。我南郭先生好歹也进过宫廷乐队。”智者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是  相似文献   

17.
指挥的作用     
佳佳跟着妈妈去听音乐会。妈妈问她:站在乐队前面的那个人叫指挥,你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要看着他吗?佳佳说:因为那些乐器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指挥就用小  相似文献   

18.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大意是说: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由 300人组成的乐队一齐吹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赏赐。宣王死后,泯王继位,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逃跑了。后人就用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次重温这一故事,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想到几千年来,“南郭先生”一直在人前难以抬头,恐怕今后也将成为永恒的笑柄且永无出头之日,就替他感到可悲。禁不住想问一句:谁造就了“南郭先生” ?当然是齐宣王 !…  相似文献   

19.
巧问五法     
迂回法。教学中有些问题,如果去直接问,正面问,往往难以解决。而迂回来问,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草船借箭》中,把“周瑜明知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办不到,为什么还要他立下军令状?诸葛亮立了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改成迂回提问:“诸葛亮明知周瑜借造箭之机想陷害他,但为什么还要冒这样大的风险去‘借箭’?” 分解法。即化难为易的一种提问方法。可将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减缓坡度,学生得以顺利答问。如“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相似文献   

20.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学会解决问题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正因为如此,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对于课堂提问这种非常重要而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我们是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怎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课堂提问?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我觉得最起码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提问启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