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的大学,除了主要用统一招生分数线选取拔大量人才之外,对于无法达到分数线而在某一方面非常突出的偏才、奇才、怪才,应该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不可一刀切。 精心挑选的典型,往往比许多长篇大论更引人注目、说明问题。当我们在这里讨论对世纪创新教育的时候,就联想到两个特殊的中学生:一个是大家早就熟悉的松江二中的韩寒,另一个是最近引起传播媒界关注的浦东高桥中学的满舟。 韩寒、满舟之所以典型,因为两人都有多门课程不及格,包括语文;却又都在17岁写成20多万字的著作──《三重门》、《黑客攻击防范秘技》。由此,前者…  相似文献   

2.
上海复旦大学最近宣布,目前在中学生中极具知名度的新闻人物--“偏才少年”满舟,将作为保送生提前进入该校学习,同时欢迎另一位“偏才少年”韩寒作为该校的旁听生,自选学校任何一门学科。   满舟和韩寒均因在 17岁时写出了 20万字的著作而引起社会的关注。满舟著有《黑客攻击防范秘技》,并担任三家网站的 CEO;韩寒则是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然而,他们同时又是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偏才”,韩寒更是干脆办了退学手续。   满舟和韩寒这两位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偏才”,竟然受到名牌大学的青睐,这是传统教育观念难以…  相似文献   

3.
拜读了李德山老师的《重视“偏才”的培养》(见《教育与职业》2001年3期)一文,感到确实是个问题,一个人全面发展固然好,但能精通一技,脱颖而出亦好。笔者也为偏才少年满舟能作为保送生入读复旦大学,感到由衷地高兴,毕竟社会向我们的偏才少年开了绿灯。但高兴之余,还是要向热心教育改革的人士和莘莘学子进一言:偏才理应重视,但“偏才”不宜“偏科”。只要大家到学生中走一走,聊一聊,你会发现韩寒、满舟的同龄人,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不少就是韩寒的偶像崇拜者,狂迷者。他们在学业上,基础学科本就蹩脚,有畏唯情绪,有意避…  相似文献   

4.
满舟上大学了,韩寒出书了,社会投给偏才生的糖果太诱人了,于是许多学生开始坐不住板凳,许多家长开始四处活动,捷径成才仿佛一面时尚旗帜,引领校园学子趋之若鹜。同事家有一十余岁男孩,初中二年级,顽劣乖张好打架斗殴  相似文献   

5.
个性杂说     
空闲之余,人们不再或是老守着电视,或是蒙头大睡,而是走向网吧、书吧、陶吧。当浓眉大眼、粉面朱唇成为一包过期的方便面,当蓝色调的朴树、咖啡色的齐豫大获青睐,当“韩寒现象”、“满舟现象”此起彼伏时,个性的时代便翩然而至了。“有个性”是对现代人最好的赞赏。某杂志一篇描述“中学生烧钱族”的文章中,一男生为标榜个性,花了上千元到专卖店包装了一番!我对此甚是不以为然。特别是读到“他把书包肩带放长了,挂上一个大大的黄金大便。一走动,黄金大便就频频亲吻他伟岸的屁股”时,一种别样的滋味便哽在胸口:这是标榜他不畏污…  相似文献   

6.
陈鸣 《课外阅读》2014,(9):22-23
<正>2000年,从韩寒离开学校那一刻,生活对他的训练就正式开始了。十几年后,韩寒描述起那段生活,嘴里一字一顿地蹦出了两个短语:"孤独,深深的孤独。"但在10年前,韩寒不会承认这一点。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寒依然徘徊在学校周围,像刚醒的人在回味一个未完结的梦。也是在这期间韩寒完成了第二部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书里第一次描述到他不熟悉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文学教育(上)》2011,(23):158-158
韩寒最新杂文集《青春》日前由万榕书业,正式出版,书中收入了韩寒2年来在博客上发表的杂文,以及数篇从未面世的文章,比如杂文《纪念母校:致青春预备役》和两篇演讲,其中两篇公开演讲分别是在上海嘉定区世博论坛上发言和母校松江二中周年庆演讲。韩寒曾在厦门大学也有一个公开演讲,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韩寒其人其事所引发的有关教育问题,对其作了冷静、理性的反思和诊断.一方面,韩寒对一统化学校管理的反叛、机械化教学方法的拒绝、单一化教育评价的质疑,给教育界带来了“不安定”的挑战和争议;另一方面,透过“韩寒现象”,我们也可以反思大陆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并在此基础上对韩寒与中国教育作出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错过了80后的末班车,我有时会感到遗憾,却也常常觉得幸运。在过去的几年里。80后的天下犹如一场盛大而隆重的聚会。郭敬明和韩寒,80后中两个最典型的代表,仿佛两朵叫做寂寞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韩寒”之风袭遍我校的每一个角落。韩寒这个人名,几乎人尽皆知。走进校园,假使你是位对韩寒一无所知的boy或girl,那么,当你走出校园时,就该对韩寒了解得差不多了,少说也有七八成。可想而知,“韩寒”之风在我校盛  相似文献   

11.
张鸣 《教育》2010,(3):16-17
有人说,文学已经死了,但作家却还在。只是,领风骚的人物,已经换了一代新人。最耀眼的两颗星,一个是韩寒,一个是郭敬明。由于比较有公共心肠,媒体比较喜欢捧韩寒,但真正的胜利者似乎是郭敬明。可以说,当今年轻一代的阅读,是被郭敬明和他同路的新锐作家统治的,韩寒只足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12.
丁袆 《考试周刊》2011,(52):222-222
为什么要拿韩寒说事呢?因为他有名。十年前知道韩寒,是因为他初中就写了小说。当时并不在意,认为只是一个小孩子的文字游戏而已,丝毫不想去了解他,更不想去看他写的书。直到2010年世博会,偶然间看到了他写的博文:《快来吧,快走吧》,惊讶于他敏锐的视角和犀利的笔锋。第二个原因是韩寒居然除了写作外,还是中国顶尖的赛车手。  相似文献   

13.
永远支持韩寒。一个人格伟大的作家。一个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一个时代的象征。这是某位网友在韩寒博客中的留言。多么让人震惊的蠢话啊!韩寒?哦,据说是80后作家。但冥思苦想后仍想不出他有什么作品能让他夺得作家称号。  相似文献   

14.
姓名:韩寒生日:9月23日喜爱的歌手:黄磊,朴树,老狼,高晓松喜爱的MTV造型:《Rain》中的范晓萱最想去的地方:拉萨,阿里经常穿的衣服:休闲运动型,口袋要多。原因:口袋多,可以放许多吃的。例如一条多袋工装裤,上面两个口袋,可拿一个放方便面,下面两个口袋,一个放饮料,另一个放吸管,身后的可放口香糖。·韩寒语录·如果在这个时代能够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最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拿掉。时代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全才。——韩寒个人简历:1999年,年仅17岁的韩寒参加了全国“新概…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10,(7)
张鸣1月19日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有人说,文学已经死了,但作家却还在。只是,领风骚的人物,已经换了一代新人。最耀眼的两颗星,一个是韩寒,一个是郭敬明。由于比较有公共心肠,媒体比较喜欢捧韩寒,但真正的胜利者似乎是郭敬明。可以说,当今年轻一代的阅读,是被郭敬明和他同路的新锐作家统治的,韩寒只是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16.
2月4日,在网友们日夜期待中,韩寒的微博终于开通了。人们打开韩寒的微博,惊讶地看到,韩寒的微博,仅仅只有一个“喂”。  相似文献   

17.
看了上海二中学生韩寒的作品《三重门》之后,既为它的深邃的见解所折服,也为它的幽默的语调而叹惋。它有如一块七彩的调色板,极尽校园缤纷的颜色,把当代中学生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究竟是时代教育造就众多的韩寒现象,还是这一现象去震撼那一片辽阔的教育时空,就不一而论了。但韩寒现象竟在学生心中掀起了一个不少的轰动效应,连不少面临着中、高考的学生案牍上也置放着一本韩作。  相似文献   

18.
“一山不容二虎。“用这句话来说明韩寒和郭敬明,似乎很贴切。同为“80后“的符号人物,同样优秀的两个人,从出道开始,两人时不时就会来一场口水仗。在每一次的口水仗中,似乎都是韩寒更高调,郭敬明更低调,最后也总是不了了之。这一次,韩寒直接把“郭敬明“作为人物写进了他的新作,郭敬明则回应那是韩寒“为了宣传新书“。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韩寒的作品出版人路金波称,韩寒出版于2008年12月的长篇小说《他的国》已确定将由关锦鹏改编成电影,此外另两部韩寒小说《长安乱》和《光荣日》也将在今年投拍电影。据悉,这是韩寒第  相似文献   

20.
毁誉韩寒     
韩寒,中国当前正统教育的等外品,上海淞江二中高中学生,出版了长篇小说《三重门》等书,畅销几十万册;以一篇《杯中窥人》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并且是惟一一位选送作品全部入围的获奖者。然而,同是这个韩寒,却因七门功课高挂“红灯”而留级。对于韩寒,许多人已经说了许多话,你如何说?关于韩寒的讨论实质上是人才观的讨论,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