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大可 《教书育人》2009,(10):71-71
关于文学死亡的话题,已经成为众人激烈争论的焦点。这场遍及全球的争论,映射了文学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但文学终结并非危言耸听的预言,而是一种严酷的现实。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多丽丝·莱辛,这位88岁高龄的英国女作家,代表了20世纪最后的文学精神。她是一枚被瑞典皇家委员会发现的化石,她曾在20世纪中叶成为女权主义文学的激进代表,但其近15年来的作品,却遭到美国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的激烈抨击,认为它们只具有四流水准,完全不具备原创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费霞 《教师博览》2007,(7):37-37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这只是阳面,马克·吐温的阴面是生意场上的一败再败。商海波诡云谲,令多少英雄豪杰折戟沉沙。杰出的马克·吐温就是其中一员,并且一直败到58岁。看马克·吐温的屡败史,相信你会有许多感触。  相似文献   

3.
刘淑玲 《红领巾》2004,(3):126-130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意义是其核心内容,他的创作、批评乃至一切文学活动都与此相关.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就是他通过编辑实践向“白相文人及海派习气“宣战,在政治和商业操纵之外为文学生产寻找新的生长点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胡玉乾 《现代语文》2010,(1):108-110
在19世纪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不同于主流文学的创作特征,其作品主题、表现手法以及文学观念彰显了他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独特存在与地位。  相似文献   

5.
J·K·罗琳是在20世纪末登上文学舞台并且大放异彩的英国女作家。1997年,罗琳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很快就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她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英美各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迅速风靡,不仅吸引了众多儿童,而且也令无数成年人废寝忘食地沉迷其中。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通过在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基础上加入儿童文学的幽默和温暖,给哥特式小说添加了新的时代特征。本文从传统哥特小说的构成要素入手。解读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对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文论述了托尼·莫里森的生活文化背景和创作经历,对托妮·莫里森作品中处在不同社会文化夹缝中的人们命运遭际的极富魅力的小说世界作一剖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领域里,嬉笑怒骂的讽刺文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流派。因为“一句优雅的奚落抵得上一千句脏话”.其中高雅的代表当属马克·吐温:“我没有参加葬礼,但我发信表示,我批准了.”温斯顿·丘吉尔的名言也颇具代表性:“他拥有我所痛恨的一切美德,却没有任何让我佩服的恶习.”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与非目的论的交织在作家文学哲学观中的体现”实乃极其普遍的现象,英国小说家戴·赫·劳伦斯也不例外。在目的论哲学观的影响下,劳伦斯的小说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即小说用主观浪漫的声音质疑工业社会的合法性并进行两性和谐社会的乌托邦编排,成为隐喻式的文学文本。在非目的论哲学观的影响下,劳伦斯的小说具有文献式现实主义的特征,即小说用客观真实的画面再现20世纪初英国历史面貌的片断,成为转喻式的历史文本。  相似文献   

9.
以前的改革文学陷入了改革领导者与保守势力展开方案之争的文学模式.程贤章的长篇小说《神仙·老虎·狗》独出心裁,他把改革领导者牛皋放在文化冲突和性格冲突中来刻划,作者的笔触伸向了改革者的心灵深处,着力揭示牛皋身上的虎气与狗气;井努力刻划改革者的社会人文环境,揭示改革举措与滞后的社会文化机制的矛盾,从而在更深的层次塑造了改革人物牛皋的复杂性格,在新的层次上拓展了改革文学。  相似文献   

1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开创了美国本土文学的先河。该书出版至今,一直受到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和评论。在这本书中,马克·吐温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旅程和见闻,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原型。本文尝试采用原型批评的文学理论来分析和反映小说的主人公哈克以及蕴涵其中的深刻社会问题——种族歧视、自由和束缚、文明和野蛮等。  相似文献   

11.
刘燕 《现代语文》2010,(2):120-121
爱情是简·奥斯丁小说永恒的主题,《爱玛》亦不例外。作为她文学才华的巅峰之作,《爱玛》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它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它从中体现的道德关怀,而这种关怀也正是简·奥斯丁独特生活意趣的特点。鉴于此,本文拟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探讨《爱玛》所体现的传统爱情伦理观及作者独特的爱情伦理观,以丰富当前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2.
1974年,葡萄牙爆发了“四·二五“革命运动,推翻了萨拉查独裁政权,恢复了民主体制.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独裁统治期间,萨拉查闭关锁国,建立政治警察,推行新闻检查制度,实行法西斯专政,不少进步作家因此身陷囹圄,或是被迫流亡国外,其作品也难逃被查禁的厄运.“四·二五“革命运动成功之后,开放与自由的环境使作家们放开了手脚,得以施展其才华,葡萄牙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创作由此而有了新的发展.在葡萄牙文坛,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殖民战争小说问世,二是一批女作家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3.
王艳文 《教学研究》2009,(4):43-45,56
在英美文学文化语境中,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共同构成最重要的“三源泉“,它们对英美文学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了解希腊罗马神话传说和<圣经>知识,就根本谈不上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鉴于“三源泉“在英美文学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一个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故事的语料库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为英美文学爱好者及英语专业师生提供背景知识和一个学术研究平台,以便更好地解读、欣赏和研究英美丈学名家、名作,尤其是进行作家文体风格研究,而且将该语料库用在文学课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2月7日,一年一度的俄语布克奖揭晓,<库科茨基医生的特殊病例>被评为该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其作者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成为俄语布克奖自1992年设立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作家.俄语布克奖在其10年的历史中,似乎总是对男性作家更加倾心,在获得过提名的56位作家中,包括乌利茨卡娅在内,只有11位是女性,她们分别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夜晚时分>,1992)、尼·戈尔拉诺娃(与其丈夫合著<教育小说>,1996)、奥·斯拉夫尼科娃(<像狗一样大的蜻蜓>,1997)、伊·波里扬斯卡娅(<影子的旅程>,1998)、亚·奇斯佳科娃(<对于她一人是否太多?>,1998)、亚·瓦西里耶娃(<我的小玛鲁夏>,1999)、维·普拉托娃(<岸>,1999)、玛·帕列伊(<午餐>,2000)、斯·申布伦(<玫瑰和菊花>,2000)和塔·托尔斯泰娅(<吉斯>,2001)等.……  相似文献   

15.
元人创造了浪子-隐逸-斗士文化。浪子风流、隐逸情调与斗士襟怀融会而成的反抗意识和审美人生构建了元曲的人文精神。柳永和陶渊明作为浪子和隐逸的文化代表成了元代社会的偶像。魏晋六朝是人开始觉醒、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元朝则是普通人开始觉醒、通俗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这是一个应该郑重提出的文化大命题。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和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分别是“浪子风流”、“隐逸情调”和“斗士襟怀”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16.
1982年12月10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为马尔克斯颁发了诺贝尔文学奖。各国文学评论界都对马尔克斯作出高度评价。英国《泰晤士报》说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伟大的小说家”;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样是拉丁美洲的作家聂鲁达,称赞《百年孤独》是“继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美国文学评论家约翰·巴思说《百年孤独》是“本世纪下半叶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而且是任何一个世纪这类杰出作品中的杰作”,阅读这部作品时,“如同阅读《堂·吉诃德》《伟大前程》和《哈克尔贝里·芬历险记》一样引人人胜。”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甫一出道,就展现出与同时代作者极为不同的风貌。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文坛盛行过分崇尚情感的伤感主义文学和以神秘颓废为主要特征的哥特小说。简·奥斯汀的出现宛若一股清流,她秉持独特的理性与诗性追求,以特有的女性情怀诉说爱情与生活,在全世界范围内孕育出一大批书迷。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全球化》一书是舒曼·格普塔教授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又一力作,该书以文本嵌主题入全球化为视角,以精湛的手笔呈现了文学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了全球化进程对文本产生和接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由于玛格丽特·杜拉斯自身经历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以及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对中国这片充满神秘的东方土地的描写,均使其文学中呈现出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同时也表现在作家的生活和回忆之中。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相继被译介到中国,也为她赢得了广大的中国读者。当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从作家的中国情缘为切入点对其进行解读,也是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其作品的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一部经典的浪漫小说。它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四起不同的婚姻。文章旨在通过对四种不同婚姻类型的比较来探析简·奥斯汀的爱情婚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